媒介融合研究新进展综述

2013-08-15 00:49文丨刘结玲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三网学者媒介

文丨刘结玲

(广西大学商学院,南宁 530004)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传统互联网用户逐渐向手机网络融合。[1]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与3G 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介化,新媒体层出不穷,新旧媒体日益走向融合。网络、手机、IPTV、微博……媒介融合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1 媒介融合的基础理论研究

1.1 媒介融合概念研究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1963年,美国学者卢森伯格在研究美国机械产业早期情况时提出“技术融合”的概念。1978年,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绘制了三圆重叠图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产业融合,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即融合处将是创新最多、成长最快的领域。在此基础上,1983年,美国传播学者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在《自由的科技》首次提出“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指出各种媒介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2]。1997年,迦拿(Khanna)等学者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赋予“融合”以新的理解,即“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3]美国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强调媒介融合是各种数字媒体之间的联盟,诸如印刷、视频、音频等媒体。2006年,Jenkins撰文认为融合不仅仅是技术融合、媒介转型,更是一种文化融合,融合代表了一个范式转换。[4]此外,许多学者以新媒体、新技术为切点进行研究,代表作有约翰、帕夫利克的《新媒体技术—文化合商业前景》,戴维·希尔曼的《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等。

(2)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是较早引荐西方“媒介融合”理论和实践的学者。2005年,她发表了多篇有关“媒介融合”的文章,认为“媒介融合”不仅是指各种媒介组织间的合作模式,还是各类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融合形成的一种独立运行、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5]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熊澄宇认为媒介融合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靠拢的一种形式;[6]中国人民大学高钢认为,媒介融合本质在于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及能量交换[3]。2010年国家出台三网融合政策后,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迅速增多,但大多都仍停留在讨论、介绍西方的经验,以及强调融合的重要性等理论层面上。

1.2 媒介融合的功能研究

随着对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探索,诸多学者从新闻传播、技术、文化等角度探讨了媒介融合的意义。Henry Jenkins在《The cultural Logic of Media convergence》一文中认为媒介融合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升级,更改变了现存的技术、行业、市场、流派和受众之间的关系[7]。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指出,媒介融合会带来产业的重组与融合。学者陶喜红撰文指出:“媒介融合可以使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媒介经济得到有效增长,媒介集团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8]贺晨等学者认为媒介融合不仅具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还在传播手段上运用网络平台为主要载体,使得其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准确性高,受众群体广的优势[9]。

1.3 媒介融合的模式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媒介融合的模式研究,存在不同的理论。国外学者侧重从媒介融合的应用划分不同的模式。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归纳了五种媒介融合模式即①所有权融合;②策略性融合;③结构性融合;④信息采集融合;⑤新闻表达融合。同年,美国学者戴默等人提出“融合连续统一体”新概念,融合程度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划分融合的几种模式:交互推广、克隆、合竞、内容分享、融合[10]。国内学者主要从媒介的功能、行业的分类来构建媒介融合的模式。中国人民大学许颖认为媒介融合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过程。2012年,学者杜琳琳认为媒介融合具体包括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所有权融合、以及规制融合四个层面的融合。夏虹在其硕士论文《“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研究》提到媒介融合有三个核心要素: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和终端融合,内容融合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媒介形态在内容上的融合;网络融合主要指“三网”融合;而终端的融合具体表现为IPTV、手机媒体、平板电脑等终端形态的融合[11]。也有学者把国内媒介融合的模式界定为技术融合、资本融合和产业融合三个方面。

2 媒介融合的实践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媒介融合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终端形态融合。对报纸的媒介融合研究成果主要在经验管理策略上,如李建国的《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方向和途径》、谢志刚的《媒介融合与报业产业盈利模式》等表明报业要立足自身优势,建立与媒介融合相应的盈利模式[11]。在广播电视方面,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在2000年实现合并,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启动BBC新媒体等典型案例表明欧美等发达国家多数是通过电信、广电与互联网这“三网融合”实现媒介融合,也有学者借鉴英美等国成功经验,来探讨我国广电的数字化之路,如喻国明、戴元初的《数字时代的媒介融合—美国电视的竞争策略管见》。针对“三网融合”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如Myler,H.R提出建立新兴的IMS标准进行跨异构介入网络的控制,三网融合时期需要安全的技术和政策,来保证机密性、隐私性、匿名性、可用性和问责制[12]。2011年,张加霖在其硕士论文《我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从青岛、南京三网融合的个案分析我国三网融合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如立法缺位、监管死板、运营主体实力不均等,从而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对策[13]。还有不少学者如常凌翀的《三网融合,开启媒介融合大时代》、夏虹的《“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研究》、楼旭东等学者的《中外三网融合发展与应用的比较研究》等探讨了“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介融合的策略。随着3G时代的开启,对网络、智能手机、iPad等新媒体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也逐渐增多,如周蕾的《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包东智的《我国新媒体产业将走向融合》等,学者多基于新媒体的功能、对策等理论层次探讨,实证研究的较少。

3 媒介融合理论研究的趋势

目前就研究结果而言,国内外的学者,都己注意到,媒介融合是业界必然走势。但今媒介融合还存在几个议题: ①媒介融合的竞争互动和传播特色的相互借鉴;②媒介融合的业务流程再造、内容建设和产业升级;③媒介融合后文化的并购、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以及人才的培养等。这些研究关系着媒介融合的发展战略问题。

未来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在其论文《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指出有媒介融合的未来四个关键变革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是个体变革;二是体制变革;三是产品变革;四是媒体角色变革[14]。喻国明在其《传媒变革力》一书中指出单纯的报业市场将会淡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将成为主流。孔玉双等学者在《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未来》中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内容融合势在必行,媒介融合更趋向于多元化,强化人文关怀,以受众为中心,实现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15]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媒介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媒介融合发展之路。

4 媒介融合理论研究的不足与未来思路

纵观国内外的媒介融合理论研究,可以发现国外相关研究的起源较早,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有从媒介融合的案例和访谈等描述,也有从媒介技术、所有权、媒介产业、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才培养等出发,研究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显示出国外视角丰富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对媒介融合的研究主要引介国外的理论成果,理论框架有待进一步深化,且研究内容多关注媒介产业、功能、技术上的融合,宏观描述的文章占据多数,缺乏针对性强、学理性突出的分析类文章。更重要的,我国的媒介融合还存在学界与业界的脱节现象,理论缺乏实践的有效支持。此外,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专著看,大部分学者对媒介融合持过度的赞扬态度,而对融合之后出现的问题却少有考虑。正如彭兰教授指出现在的媒介融合更多的是关注“汇聚”、“整合”等“合”的方面,而对于融合后的“分散”、“分化”与“分工”等“分”的方面,却没过多研究。

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和定性的层面,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较缺乏。未来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应考虑研究方法上的革新,可参考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采取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丰富和深化媒介融合的理论研究。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 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17553206429540.pdf,2013-01.

[2] Gereffi,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37-70.

[3] 刘颖悟,汪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J].传媒,2004(01).

[4] 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 The source: Newspapers by numbers. Retrieved January 13,2006.

[5] 王言浩.媒介融合的动因与现实路径选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08).

[6] 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J].国际新闻界,2006(07).

[7] Henry Jenkins. The Cultural Logic of Media Converg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04,7:33-43.

[8] 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中国广告,2007(06).

[9] 贺晨,张近平.媒介融合的趋势研究[J]. 科技信息,2012(01):3-4.

[10]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9):14-15.

[11] 夏虹.“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研究[D].南昌大学,2012(12):9-10.

[12] Myler,R.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2007.ICICT2007.ITI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3] 张加霖.我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09).

[14] 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2):1-2.

[15] 孔玮.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J].传媒观察,2011(3).

猜你喜欢
三网学者媒介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成都“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治理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学者介绍
第三章 “三网融合”会否成为重组催化剂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