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时政新闻可读因素

2013-08-15 00:49韩伊明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22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角度

文 李 波 韩伊明

时政新闻,即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时政新闻并不是十分符合大众的“口味”,不少受众表示对时政新闻不感兴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又该如何激活时政新闻的可读元素,使时政新闻受到大众好评呢?本文将针对此问题予以分析。

时政新闻,似乎自古以来就与“严肃”一词相连,在现实生活生活中,受众对时政新闻的报道也提不起太大的兴趣,不少受众反映在阅读时政新闻时,有味同嚼蜡的感觉。但通常来讲,时政新闻是每个新闻媒体必须着力做好的重要内容,往往时政新闻都放在报纸最重要的版面上。从内在属性来说,时政新闻具有题材重大,影响力广等特点。此外,时政新闻往往表着党和政府权威信息的发布,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究竟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激发起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兴趣呢?

当前时政新闻存在的问题

1.忽略受众需求

一种报道文体不受大众欢迎,就说明它自身存在一定问题,时政新闻也是如此。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忽视了受众需求,没有选取到受众感兴趣的新闻点。时政新闻的报道,如会议新闻等,通常在报道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去报道会议内容,并没有巧妙地抓取到受众关注的新闻点。

2.报道方式老套

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采用固定的格式进行套用,毫无新意,令人感到乏味。例如说,一篇会议新闻,记者往往采用的方式就是倒三角模式,导语概括出会议的举行,然后介绍出席的领导,举办的地点,会议的内容等等。这样一篇报道无法吸引到受众的眼球,只会让受众觉得前篇一律。

3.报道内容单一

时政新闻的主要报道内容为会议新闻,只是单纯地报道会议时间,领导出席情况,会议主要内容等等。并不挖掘其中的新闻价值,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记者的职责在于将“理论化”的东西“平民化”,其目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所以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一定要与百姓息息相关,而不是止停留在理论层面。

4.部分新闻工作者的态度问题

由于时政新闻报道的形式化与其固定模式,存在一些新闻工作者对待会议新闻持有消极的态度,拿到政府文件或是宣传通告一类的材料,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撰写一篇新闻稿件。这样长期下来,部分新闻工作者已经没有意识要去抓取不同角度,写出好的时政新闻。报道中记者的职能,已经偏离了会议新闻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定位,而是一个政府宣传人员。

如何激活时政新闻的可读因素

1.找好角度切入点,以小角度切入,多形式报道

不少时政新闻冗长,枯燥,程式化,除了选题方面的原因,还有就是沿用传统的时政新闻的写作手法,空话多,细节少。通常情况下,时政新闻只是单纯地平铺直叙,并没有找到一个大众关注的角度来切入。会议新闻,作为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也是如此。传统的会议新闻往往内容雷同,老套,不能够吸引大众目光。当前,时政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多数媒体的主要来源渠道也大多“同一”,不是新闻发布会,就是各部门的文件材料。在发现相同的新闻点后,各家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也是千篇一律。同题竞争容易引起同质化现象,但同题竞争并不代表必然会出现新闻同质化。新闻同质化是由于在同题竞争中没有拉开距离造成的。这个距离体现在对新闻认知程度的深浅、写作手法的异同、版面语言的运用等等方面。所以,想要激活时政新闻的可读元素,我们不能走同质化道路,必须另辟蹊径,这个要从新闻写作手法、角度的选取等各方面改进。

要创新会议报道,我们首先要跳出原有模式,找好角度切入点,勇于创新。其实,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可以尝试将时政新闻原有模式进行改进,可以参考一些国外媒体的报道形式与方法,如借鉴学习美国“华尔街日报体”,该文体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以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人物或故事开头,再自然过渡,层层递进,如同剥笋般逐步地把所要交待的新闻主题和盘托出,最后又呼应开头,回以开头时的人物身上。这种写作手法就能更加地吸引受众,吸引读者注意力。其次,会议报道需要注重内容,而不是形式。在报道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会议报道,而不单单是传统的消息稿形式。除了消息与通讯,还可以考虑侧记,现场连线报道等等形式。此外,角度的选取也是十分重要的。时政新闻是大事,往往和受众有一定距离,但只要找好角度,以小角度切入,容易给人亲切感,缩短时政新闻和受众的距离。

2.精心制题,同时重视图片新闻的重要性

俗话说,“题好过半文”,文章的标题对受众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精心制题一条好的标题,能对整条新闻甚至整个版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版面充满生机,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眼球。时事新闻标题的制作标准是:一要准确贴切,二要生动传神。准确贴切就是标题要精确表达出文章的主题的精华内容,不能游历于内容之外;生动传神,就是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结合版面语言,把标题做出彩,让人一看遽惊,印象深刻。报纸要求将事件中最醒目、突出、感人的细节要素提炼出来。这也是适应读者对新闻快餐的要求:必须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然后在第一时间让其了解新闻主干内容。

此外,当今社会已经到了读图时代,图片,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渐渐占据了新闻中不可替代的部分,这是当今这个以开发注意力资源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要求。图片,作为文字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加强对图片新闻的重视程度。

相比于传统的新闻稿件,图片更能直观地吸引大众的目光,提高吸引力。因此,在做相关时政新闻报道时,记者可以采取抓拍会议现场细节的形式,来拉近会议新闻与受众的关系,减少距离感。

3.突出民生视角,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

时政新闻,作为党和国家的代表,是反映党和政府重大活动的主要新闻报道方式。如此重要的信息来源,为什么老百姓对从上到下的时政新闻报道大多敬而远之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时政新闻“高高在上”,无法走进“寻常百姓家”。想要让时政新闻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实现时政新闻这类“硬新闻”的“软着陆”,这就需要突出民生视角,从受众理解和关注的角度去理解,去发现。

无论是民生报道还是会议报道,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时政新闻,我们都要坚信“采访离生活贴得有多近,稿子就离读者有多近!”这是很多记者们发自内心的感触,也是新闻战线的一种共识。广大新闻工作者需要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走向基层,深入群众,从现实生活中采集最鲜活的素材,报道最生动的新闻。不是所有的时政新闻都枯燥无味,《提案议案连着我和你》《两会故事》《我来自基层》《两会接力站》…… 这些都是我国新闻媒体在往年“两会”报道中开辟的专栏或专题,光从它们的名字上,已经可以让人品味到一种贴近群众的亲和力,一种新颖生动的吸引力。我们的报道又该如何做到贴近民生呢?

首先,记者需要精心选择报道内容。新闻,不同于宣传稿件或文件总结报告,记者必须做到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受众感兴趣的话题。从领导讲话中选取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并将这一事件与群众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避免出现令人感到乏味的会议程序报道和空话套话。时政新闻与百姓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医疗、就业、养老、教育等等方面。因此,在时政新闻写作时,要以细节描写入手,拉近时政报道与受众的距离。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他们关心的不是政府开了什么会、领导讲了什么话、他们更关心会议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是否息息相关,这是普通受众的正常心理,也是时政系新闻报道应当把握的舆情方向,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时政新闻报道深入人心。

其次,记者在采写稿件的同时,除了必要的语言以外,要尽量把领导讲话中的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部分,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方面受众理解,从而对相关政策有了更好的评判。从受众角度出发,做到贴近民生,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这是激活时政新闻可读元素最根本的一点。

总结

总之,要想要激发时政新闻的可读元素,我们需要的是转变自身观念,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敏锐的头脑,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新闻现场抓取到生动、有吸引力的新闻,从而提高时政新闻的可读因素。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报道角度
神奇的角度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角度不同
人啊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