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视角下的“禅师体”特征探析

2013-08-15 00:50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语域语体流行语

邵 倩

(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一、语域理论与“禅师体”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学派韩礼德的重要理论之一。语域理论主要研究语言环境下的语言变体。所谓语言环境主要包括语场(发生的社会行为)、语旨(角色结构:包括参与者身份角色及其关系)、语式(象征性组织:语言所起的作用)。[1]语域理论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社会结构下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语言环境对语言形式的选择起制约作用,语场、语旨、语式任何一项的变动都会引起意义或功能(概念功能意义、人际功能意义和语篇功能意义)的改变,导致语言变异,由此产生不同的语言变体即语域。

有着“最高端冷笑话”之称的“禅师体”,是2012年7月流行起来的网络语体。2012年7月4日,果壳网(http://www.guokr.com)一条名为《禅师体青年回答大解读:再也不用担心度娘不告诉你了》的帖子被众多网友点击跟帖并迅速转载,短时间内评论竟达452 条之多。此后,关于“青年问禅师”系列的问答在网络上不断涌现,传播声势不断壮大,版本不断升级。“禅师体”开始走红并风靡各大网站和高校论坛。

“禅师体”,简而言之,就是“禅师”以禅语解道,而“不悔悟的理科青年”却以各种学术理论反驳的跨领域语言碰撞的网络流行语。下面列举两例具有代表性的“禅师体”来进行分析:

例一:

青年问禅师:“我和我女朋友总是闹矛盾,我们总有着相反的看法,可是我又很爱她,不想分手,怎么办?”禅师微笑道:“万物间相生相克,就像水火不相容,既然不适合,何不分开?”青年略一沉吟,说:“钠能在水里燃烧(钠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点燃了周围的氢气,发出蓝色火焰) 。”(扬子晚 报 网http://www.yangtse.com/system/2012/09/26/014707755.shtml)

例二(升级版):

青年问禅师:“大师,我很爱我的女朋友,她也有很多优点,但是总有几个缺点让我非常讨厌,有什么方法能让她改变?”禅师浅笑,答:“方法很简单,不过若想我教你,你需先下山为我找一张只有正面没有背面的纸回来。”青年略一沉吟,默默地掏出一个魔比斯环(将一个长方形纸条ABCD 的一端AB 固定,另一端DC 扭转半周后,把AB 和CD 粘合在一起,得到的曲面就是魔比斯环)。禅师拿着青年的魔比斯环说:“正面亦是反面,反面亦是正面。优点和缺点,只是看待的角度方式不同罢了。施主既然知晓这魔比斯环的深意又何必在意她的小缺点呢。”青年瞥见禅师经书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拓扑学》(《拓扑学》用来研究各种“空间”在连续性的变化下不变的性质。魔比斯曲面是一种“不可定向的”空间。可定向性是一种拓扑性质)。(汉网- 长江日报http://news.163.com/12/0706/04/85N0D5EJ00014AED.html)

“禅师体”与其他“XX 体”在语言表述上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主体对象的固定性。“禅师体”的主体只能是“禅师”和“理科青年”,同其它的框填式流行语①“框填式流行语”,即在语录流行语的基础上,经过框架提取和语言填充后形成的流行话语。它以编码了的某种话语关系的话语框架为流行载体,通过在框架空位处充填与特定言语场景想适应的词语而得以流行。相比,语篇变项较少,且必须遵循固有的模式,在不变更主体地位动态关系的前提下,才能转用其它具有同样表达效果的学术理论。

其次,专业词汇的限制性。“禅师体”借理科青年之口,运用了大量理科领域的专业术语。对受众群体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方向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于很多网民来讲,很难理解诸如“魔比斯环”、“拓扑学”这类理科术语的确切含义及其使用原因。

再次,语篇结构的非完整性。谈话语体的交替性是谈话语体结构安排的最显著特征,由谈话双方交替发话的对白形式构成。[3]43作为谈话语体的“禅师体”,往往以禅师的沉默或青年的无应答作为结尾。这种话轮省缺的形式显然违背了谈话语体的交替性原则,但正是这种变异无应答所产生的言外之意赋予了语篇调侃讽刺的风格。

“禅师体”的爆红得益于对框填式流行语“XX 体”的成功“复制”。随着“梨花体”、“咆哮体”、“微博体”、“淘宝体”、“甄嬛体”、“知音体”等网络语的流行,“XX 体”已经演变成为对具有特殊语言效果的某一特定群体表达方式的总称。“禅师体”就是对理科青年和禅师之间一系列无厘头对话的总称。因为这些对话往往带有调侃禅师的色彩,因此在命名方面,通过适当改变“XX体”的主体变项,把禅师作为主体对象,并与常项“体”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禅师体”这一名称。

“禅师体”兼用人文哲学领域知识和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在语篇中通过禅师与青年的话轮转换以及青年的语句跳脱,让禅师无话可驳或者被迫“反攻”。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情感宣泄的作用,“禅师体”也不例外。一方面,网民实际上是借理科青年之口,来表达对现实种种问题的困惑,同时又通过禅师的“为难”体现自身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另一方面,“禅师体”运用学术知识进行表达,客观上也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普及推广。“禅师体”的对话往往短小精悍,具有“天然呆”和“高端禅”的特色。其独特的讽刺调侃风格使得“禅师体”深受广大学术青年和具有一定自然科学知识网民的追捧。

二、从语域理论看“禅师体”的语体特征

“禅师体”在网络语境下有其自身独特的语境和语体特征。以下将着重从语域理论的角度来探究“禅师体”的相关语体特征。

(一) 语场视角:技术性语场和常识性语场综合运用下的突破

语场主要是指实际发生的事情以及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以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语场主要分为两类:技术性语场和常识性语场。技术性语场需要较深的科技知识,分类很精细;常识性语场如闲聊,一般不涉及专业性知识。语场与情景语境下交际者的话语行为和心理图式息息相关。根据环境人们往往选择不同类型的语场。禅师以玄禅入理,话语虽非直接,但也不难懂。正常的情景语境下,禅师论禅解道并不会运用晦涩难懂的一类词语。而“禅师体”的不同就在于它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融入了理科领域的专业性词语及知识,借青年之口表达出来。在上述两例中,青年分别运用了化学反应中“钠能在水里燃烧”的现象以及物理方面的“魔比斯环”进行“高端反驳”,迫使禅师不得不“面对现实”,去学习掌握这类与人文领域风格大相迥异的内容。

“禅师体”创新地将技术性语场和常识性语场有机结合,借青年之口,通过对禅师论道的反驳,表现出对传统思辨语言的质疑。它通常以青年“出其不意”的回答或者禅师借鉴理科术语的“逆袭”作为结尾。这种话轮省缺模式往往能够在严肃庄重的语境下体现幽默调侃意味,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

(二) 语旨视角:变异运用会话合作原则下参与者身份角色的变换

语旨主要表现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语旨反映的是讲话者和听话者以什么样的关系进行交流,这种会话关系是由人际关系结构的划分所决定,与参与者的身份、情感、接触息息相关。[4]身份地位的差异程度、情感投入的多少以及接触的亲密度都会影响言语方式的选择。“禅师体”涉及禅师和理科青年两个参与者。会话伊始,禅师扮演着开导者的角色,处于较高的身份地位,这与禅师所代表的佛教文化有关。长期以来,佛教通过宣扬“业力果报”说[5]41来祛除人类内心的痛苦、焦虑、困惑、紧张和悲观等消极情绪以达到安抚作用。业力果报说的表现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理论极易被广大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受苦大众接受,同样被那些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从扬善止恶和伦理教化的角度出发而予以肯定。这种带有超自然的神秘色彩的宗教文化,使得禅师在普度众生的会话过程中一直扮演着“智者”、“哲人”的角色,这种开导者的地位要远高于青年所扮演的受教者。地位的不平等、情感的陌生决定了语体的正式严肃。但是在“禅师体”简短的话段中,当青年作为受教者,通过与禅师的初步接触,运用科技术语对禅师的禅理进行反证时,地位就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这实质上是变异运用“会话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冷幽默语言效果。

在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信息的传递能够顺利进行,会话双方就需要遵循“会话合作原则”。“会话合作原则”主要包含四项准则:数量准则——话语所含信息量与交谈所需信息量应一致,质量准则——话语信息内容跟语境实际情况一致,关联准则——话语之间以及话语与话题之间应该相互关联,方式准则——话语的表达应该让受话者易于理解。在特定语境下,语言的变异运用往往会达到出奇制胜的表现效果。

青年向禅师求教,本应让禅师理解其所说话语,解答其困惑。虽然青年的话语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与禅师所说话题相关,客观上符合言语交际的会话关联原则,但却违背了方式原则,原因在于青年使用的语词属于理科领域语言,超出了禅师熟知的人文领域语言范围,使得双方在知识领域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禅师体”这种会话双方身份角色以及地位转换的特征,客观上也是变异运用会话合作原则所达到的一种特殊效果。

(三) 语式视角:语域混淆体现出讽刺和诙谐的无厘头风格

语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语篇的语言载体形式,即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它是交际者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和现实语境所选择的最佳表达方式,包括书面交流和口头交流、面对面交流和非面对面交流等;二是指修辞方式,如叙述、说教、劝导、感情交流等。[6]284语域混淆指的是在一种语体中兼用其他文体或语域的表达方式。[7]85“禅师体”创造性地将人文哲学领域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融于同一语篇当中,使得语篇色彩有了新的变化。禅师论道的氛围本就应该严肃,谈话的结果本该是开解对象(青年)接受禅师的启发,对生活有了某种参悟。前文,禅师列举“水火不容”的例子意在阐明:性格不合不宜相处,感情应随缘,不必过分执着;青年显然没有领悟到禅师的言外之意,而是把焦点放在“水火不容”这一自然现象上,这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交流碰撞的结果。禅师语重心长的“说教”、“劝导”,与青年超乎常理的无厘头的应答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出无所不通的禅师无所适从的尴尬,从而赋予话段调侃色彩。同时为了加强这种调侃色彩,升级版的“禅师体”更是通过禅师的“反攻”,即转用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去攻克青年设置的“疑难”。禅师“正面亦是反面,反面亦是正面,优点和缺点,只是看待的角度方式不同”更是体现出理性思维的辩证逻辑。“禅师体”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讽刺和诙谐幽默的语用效果就在于它把两种不同领域的语言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正是这种出乎意料的会话内容,造就了“禅师体”幽默无厘头的风格,同时也激发起人们的求新求异心理,促使他们去了解相关科学术语的内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三、结语

语言与人类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社会的文化现象,而网络流行语更能突出反映其发展的本质要求。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能够真实地映射出民众的文化诉求和心理[8]。“禅师体”也不例外,借助“禅师体“传输的诸多话语,带给我们许许多多赋有深刻内涵的语义内容:首先,“禅师体”以“禅师”作为调侃对象,客观上反映了人们对突破以佛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局限的渴求。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即便在物质精神文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的今天,唯心主义、等级、宗法观念等不良思想依然存在。人们往往固步自封,因循旧例处理问题,缺乏创新。这种文化惰性不利于民族思维的开发,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人们迫切需求鲜活的文化来改善现状;其次,“禅师体”体现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趣味性,更多的是当代青年对现实困境的情感发泄。快节奏生活下的当代青年要面对来自生活、工作、学习、交际各个方面的种种压力,有苦难言的他们只能借助网络平台把对现实的种种不满通过“禅师体”以调侃的方式表达出来;再次,“禅师体”开创性地把两种不同领域的语言融合在一起,这是语言求新求异的表现。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对待以“禅师体”为代表的创新网络语体,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今世界交叉语言学正面临着突破,如何有效规范日益增多的新词语和新语用现象,是语言学要处理的重大课题。

[1]汪少华.语域理论新探[J].山东外语教学,2000(2).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黎运汉,盛永生.汉语语体修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4]陈治安,康宗敏.语旨及其语篇功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2).

[5]荆三隆,邵之茜.谈佛典阐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3).

[6]何燕.从语域角度分析“咱们”一词的运用[J].大舞台,2011(8).

[7]张慧.语域混淆现象的语用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8]张传辉,李志超.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映射[J].语言研究,2012(1).

猜你喜欢
语域语体流行语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语域下土木工程英语词汇文体特征
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