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政治化因素

2013-08-15 00:50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政治化巫术中国戏曲

张 玲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美术系,山西 太原 030001)

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戏曲脸谱是我国一笔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它采用夸张和写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具有强烈的“定褒贬,别善恶”的意图。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脸谱和戏曲的探讨往往停留在艺术和美学层面,没有将脸谱艺术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忽视了戏曲和脸谱产生的特殊文化环境及其反映出的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本文选题,旨在以中国戏曲的政治化为切入点,把戏曲艺术的发展放到中国社会的演进中加以考量,指出戏曲政治化——这一中国戏曲的特殊发展轨迹,并着重探讨脸谱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一、脸谱渊源

脸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巫术。据王国维的考证,中国戏曲最早是从“巫”与“优”萌芽出来的。“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之,而优以男为之。”①《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转引自董健《20 世纪中国戏剧:脸谱的消解与重构》,《戏剧艺术》,1999(6).“巫”是按照一定的模式(程式)化起装来进行表演的,她“或堰赛以象神,或婆婆以乐神,”①《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转引自董健《20 世纪中国戏剧:脸谱的消解与重构》,《戏剧艺术》,1999(6).既可扮演神的形象,也可扮演迎神者的形象。可见,巫的种种祭祀活动已经带有了戏剧表演的特点。巫可以没有华贵的服饰,但一定是要打脸子的。当然,这种巫术表演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巫婆神汉在表演中对面部进行的修饰和化妆也自然还没有形成今天如此复杂系统的脸谱。但巫术表演应该是为中国戏剧艺术和脸谱艺术埋下了最早的基因。

巫术其实是先民在没有克服对自然的恐惧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娱神行动,娱神同时也在娱人。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巫术的许多特质都被世俗化了,再加上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融合,逐渐在巫术表演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戏剧和脸谱。北齐时出现了所谓“代面”,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源于一种少数民族战场上增加声势、威慑敌人的化妆手段,唐代的《兰陵王破阵舞》就带有这种痕迹。宋代杂剧产生后,一些人物形象出现了用彩色涂面的情况。后经元明两代的发展,到清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了以不同色彩、粗线条勾绘不同人物面貌的化妆面谱。对某些色彩的内容所示(如红示忠诚;黑示刚直;紫表示沉勇果敢;黄勇猛残暴;金银用于神仙鬼怪等)也广泛运用。[1]从这时起,试图表现人物性格的脸谱艺术初步形成。

二、中国戏曲的政治化

戏曲特有的思想传播、社会教化以及对民族成员思想意识的整合功能,使其在历史演进中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的演变过程其本身是一个被逐渐政治化的过程。[2]特别是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体制下,强权专制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角落。但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缺乏严格的程序和详尽的操作规程,亦即缺乏“数目字上的管理”。[3]因而这种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想要真正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必须借助于社会普遍遵从的风俗习惯和普通人的思想意识。而戏曲代表的是一种民间意识,由于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特色而被才子佳人、贩夫走卒广泛接受,对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专制统治者一方面十分注重戏曲的作用,将其视为教化子民的工具,利用戏曲为专制统治辩护、为封建伦理道德张目;另一方面,当戏曲所反映的民间意识同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时,专制统治集团总是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特权地位和具有的绝对优势的话语权,对戏曲进行打压和限制,避免戏曲中出现与维护专制统治和伦理道德相背的思想和言论。在这种情况下,戏曲想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有意无意地成了统治集团的吹鼓手和传声筒。这种局面即使在帝制结束后依然存在,梁启超所极力鼓吹的“小说界革命”,依然是把戏曲和小说看成是推动政治革命的工具。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指出,“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①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所谓的“小说”,是包括戏曲在内的。他在该文中论述小说对社会的功用及危害时,列举的例子几乎有一半是古代戏曲的例子。参见陈友峰《戏曲的政治化演变及其后果》,《文化艺术研究》,2009(2).梁启超的观点,虽然是站在反对专制、提倡革命的立场上的,但就仅戏曲本身而言,梁氏的观点依然没有做到戏曲本位,依然将戏曲的改革作为政治革命的手段和方法,戏曲依然处于服务政治的从属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八个“样板戏”的推出,更是使戏曲政治化走向极端。“样板戏”一反以塑造人物为核心,大搞所谓“主题先行”、“题材决定论”、“根本任务论”,人物形象缺乏个性,故事情节不够生动,戏曲艺术完全成了政治层面上的对话,丢掉了艺术创作的本位。

以上论述了中国戏曲政治化的历程。中国戏曲的政治化,一方面是专制主义、专制思想的促成,另一方面也是一些思想家、理论家的认识误区使然。戏曲的政治化,本身是违反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它使戏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附于政治、服务于政治,限制了戏曲内容和技法上的的多样化,也使戏曲中的每一个元素,包括服装、道具、舞台、音乐等都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着中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生态。脸谱作为中国戏曲中独具特色的化妆形式,在戏曲政治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且难以替代的作用。

三、脸谱在戏曲政治化过程中的作用

前面提到,脸谱最悠远的渊源是巫术表演。巫强调非人化、非自然化,它带给中国戏曲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对于“非人化”、“反自然”意向的神话式文化的认同,叫人在虚假仪式的形式主义之下以纯主观的想象实现超自然、超现实的幻想。一切具体、复杂的人物形象被抽象成了忠、奸、善、恶等概念,形成了脸谱艺术虚假性、仪式性、游戏性、神秘性的特征。[4]这作为一种艺术的规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戏曲被严重地政治化了,因而这种规则便成为传统政治的张本与浓缩。

传统的专制社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国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人治”的力量十分强大。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们十分看重统治者的个人品质、能力以及他们的行为。这种制度层面上的观念扩展到社会风俗中,就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个人道德品质的看重。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意识不到只有推翻专制统治制度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解放,而是期待出现勤政、持重、公正、廉明的皇帝和官吏来改善他们的生活。传统戏曲在统治阶级的干预下也大多反映这种明君贤相、才子佳人的内容。在这种戏曲中,道德高尚的人会受到尊重和赞美,会有令人欣慰的结局;犯上作乱、道德败坏的人会遭到唾弃、受到惩罚。中国传统戏曲热衷于鼓吹的就是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民间意识,很少思考好人为什么会好、坏人为什么变坏等一系列深层问题。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便产生好人一直都好、样样都好,坏人一直都坏、样样都坏的人物塑造,而要把这种人物的区别明显地展现在舞台上,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脸谱。

脸谱通过勾描和夸大使戏曲表演带有了某种巫术般的神秘色彩,它将真实的人掩盖在面具之下,整个表演过程都采用一副面孔、一个表情。正面人物一出场,往往形容严肃、扮相俊美;反面人物出场,则往往形容猥琐、滑稽可笑。直到今天,民间依然有“唱红脸”、“唱白脸”的说法。这种先验的人物造型方式,给观众先造成一种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孰忠孰奸、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于是,人物真实的思想、情感、个性都被掩盖在了面具之下,只剩下了忠、奸、善、恶的政治标签,仿佛人的品行、性格都是命中注定、无法更改的。统治者利用这种神秘主义的脸谱表演来告诫人们隐忍守分,不要反抗,因为一切忠奸善恶、礼义廉耻都已事先注定,因而中国戏曲往往缺乏对现实生活和个人命运的感受和批判。“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大搞形式主义歪风,将中国传统社会这一套陈腐的伦理道德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改头换面,他们主导的“样板戏”中人为地给人物贴上政治标签,“反动阶级”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出于罪恶目的,都是必须反对和打倒的;而英雄人物的形象永远是“高大全”和“伟光正”的。这种戏曲的创作,不仅歪曲了戏曲艺术本身的创作规律,而且成了“四人帮”倒行逆施的帮凶,其实质是巫术神秘主义的改头换面。“样板戏”虽然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对人物的化妆也少有厚重的油彩,但脸谱化、虚假性的艺术风格却深深植根于创作中,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成为“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观念在戏曲领域的表现,更是政治至上的极端行为。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脸谱带有浓重的巫术色彩,随着戏曲政治化的发展,这种巫术色彩逐渐被专制主义者所利用,成为“定褒贬、别善恶”的工具,形成了中国脸谱艺术虚假性、仪式性、游戏性、神秘性的特征。脸谱艺术是戏曲政治化过程中政治化最明显、最深刻、最有影响的元素。这种影响不仅是物质上建立了一套以特定面貌表现特定人物性格品质的体系,而且在精神上将人的形象与真实的社会分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代名词,并随着戏曲的广泛流传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现当代脸谱艺术的重构

应当看到,戏曲的发展脱离不了特定的政治环境。但是,戏曲不应该被专制主义者和少数野心家利用,从而完全脱离艺术创作的轨道,成为政治人物实现其政治野心和政治企图的道具。特别是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戏曲完全应该成为追求个人自由、弘扬个性解放的武器。作为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脸谱艺术也需要重构。晚清民国之际,梁启超等人鼓吹“小说界革命”,一系列新戏不断涌现,中国戏曲剥掉了旧式的脸谱,采用了新式的布景,开始关注具体的人、真实的生活和复杂的情感,揭露了社会生活的丑恶和黑暗,逐渐摆脱了先验论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开始审视曲折的历史和复杂的人生。当然,这种改革也存在偏激的倾向,具有对传统艺术完全否定的不正确态度。今天的戏曲艺术正处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下,戏曲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站在戏曲本位的立场上,对脸谱艺术锐意改良、推陈出新,保留其抽象性、概括性的优良传统,剔除其虚假性、仪式性、神秘性、游戏性的糟粕,使脸谱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1]邱菁.略论戏剧“脸谱”的起源和发展[J].老区建设,2010(8).

[2]陈友峰.戏曲的政治化演变及其后果[J].文化艺术研究,2009(2).

[3]张鸣.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64.

[4]董健.20 世纪中国戏剧:脸谱的消解与重构[J].戏剧艺术,1999(6).

猜你喜欢
政治化巫术中国戏曲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石油:石油是否在走向政治化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腐败的人情成因及其批判
西方生态问题政治化及生态民主的学理分析
神秘的地索拉诺“巫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