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非烟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2013-08-15 00:51姜乃菡
天中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士人诗文

姜乃菡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步非烟故事起自皇甫枚《三水小牍》,以女性婚外恋为主要情节,是唐传奇中的著名篇章。步非烟故事在产生以后,以小说、笔记、类书、诗文等多种文本形式流传。在唐以后历代文本的不断叙述中,步非烟故事成为“艳遇——偷情”模式的经典文本。对步非烟故事的文本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有助于理解这种经典模式形成的文化内涵。

一、步非烟故事的文本流传

(一) 唐宋时期

这一时期是步非烟故事从产生到定型的重要时期。唐皇甫枚《三水小牍》中的《非烟传》是非烟故事的起源,讲述了屈身为武夫姬妾的才女步非烟与邻家少年赵象偷情,最终事露惨死的故事。事见原本《说郛》卷三十三,《太平广记》将其收在卷四九一,题作《非烟传》。《太平广记》中记录的非烟故事为完整版,后世的小说、类书中收录的非烟故事基本都是据此而来。宋代除《太平广记》外,另有7部可考文献记载了非烟及其相关故事。

从叙事上讲,宋代的非烟故事出现了叙事重点的分化,一是强调非烟故事中男女唱和的情节,聚焦非烟与赵象在唱和时所用的精美文具、乐器等,如潘自牧《记纂渊海》“笺”条记载非烟以金凤笺写诗寄象,象以剡溪玉叶纸赋诗谢之,男女诗文唱和的优雅情景是其叙述的重点。又如《嘉定剡录》在收录地方名物“剡溪玉叶纸”时引非烟与赵象相遇唱和的故事来解释名物,既强调男女诗文唱和,又赞美唱和所用之物的精美。二是在《太平广记》的基础上删减诗词,变非烟故事为单纯的婚外恋故事,如计有功《唐诗纪事》中二人唱和诗文被删减,结尾非烟被杀,没有“生得相亲”句。《绿窗新话》卷下《赵象慕飞烟揠秦》将非烟对赵象表明心迹、二人相会时的诗文唱和通通删去,仅有“生得相亲”句得以保留。还有《类说》也同样是保持基本情节不变而大量删减唱和诗文。另有宋代邵雍编纂的《梦林玄解》卷五“淫奔类”把步非烟作为梦占的一种,只有梦者自省才能变凶为吉,带有一定的道德评判色彩。

从情节上讲,步非烟故事在这一时期变化并不明显,人物形象并没有太多的增删改动,但文献在收录非烟故事时则侧重了故事的不同方面,如诗集中将步非烟作为才女收录了她与赵象应和的诗文;小说集中将步非烟作为偷情非礼的艳女而收录其风流韵事;类书中关注了步非烟与赵象不同寻常的风雅爱好,将其二人彩笺传情时所用的精美诗笺一一收录其中。

(二)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非烟故事被大量记载传颂,仅可考文献,明代就有33部、清代有10部之多,较之唐宋时期,传播更广。总的来说,明清近世稗丛收非烟故事皆据《太平广记》,有《虞初志》《艳异编》《情史》《绿窗女史》、重编《说郛》《唐人说荟》《唐代丛书》《龙威秘书》《艺苑捃华》《香艳丛书》《晋唐小说六十种》《旧小说》《丛书集成初编》等。

明代非烟故事文献最为丰富,内容以承袭《太平广记》为主,《永乐大典》卷四九○八引《丽情集》,题做《非烟》[1]85。《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警世通言》则采之以入话。《情史》《绿窗女史》《绣谷春容》《唐诗镜》《天中记》中的非烟故事也与《太平广记》原文同。非烟故事在明代小说集中多次转引,基本的偷情故事及人物都未发生改变。其改变主要体现在叙事重点和道德评判上面,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对非烟美貌高才所配非偶表示同情惋惜,这部分文献数量最多。徐《鳌峰集》、费元禄《甲秀园集》、王伯稠《王世周先生诗集》、谢肇淛《五杂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徐通《幔亭诗集》、徐石麟《可经堂集》等对非烟的命运表示惋惜同情。郭良翰在《续问奇类林》中对非烟类的女性殉情表示赞赏,但认为非烟是婚外情,比为主人而死的绿珠等级要低。同样是对非烟的认同,但各自掺杂一些道德伦理上的评判。张萱在《西园闻见录》中表达了同样的道德取向,虽有赞叹之意,但非烟因失礼等级较低。二是认为非烟私通他人是非礼行为。《虞初志》在结尾处有评语认为非烟是女之荡者,不足取,只取其文。顾起元《说略》认为步非烟与卓文君、崔莺莺、虢国夫人等一样为非礼失行的女性。王世贞《弇州四部稿》也以非烟为失行妇人。张元谕《篷底浮谈》认为非烟为婚外情而死,不能成为烈妇。三是延续宋代类书中收录二人唱和所用器物的传统。如周嘉胄《香乘》中就有连蝉锦香囊条,与非烟相关。明代还出现了敷演非烟故事的杂剧,如李宜之《步非烟》杂剧,兵燹中散佚,不知所终。朱京藩《半缛记》以《太平广记》之非烟故事为蓝本,具体情节已不可考。

清代的非烟故事较明代的百花齐放有所回落,各种小说集中收录非烟故事基本与唐代原文相同,对非烟故事中唱和纸张、传情物件的关注仍然持续。如陈元龙《格致镜原》、王初桐《奁史》都承接明代类书同样收录非烟故事中的诗笺、乐器、香囊。

另外,明清时期与非烟有关的诗文和唐宋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唐宋时期的诗文展现的是对整个非烟故事的态度,而明清文人则这一部分情感的抒发转移到小说和笔记中,诗文则多是非烟的创作,非烟被看作实际存在的才女诗人,其唱和之作被大量收录在诗文集中。如明沈佳胤《翰海》录步非烟答赵象之文,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把非烟看作才女,把她写给赵象的情诗作为其代表作收录。清代黄之隽《香屑集》、揆叙《历朝闺雅》等同样把非烟看作才女收录其唱和之诗。

二、步非烟故事的文化内涵

(一) 双重的读者期待:从浪漫恋爱到背德偷情

非烟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从唐至清的演变中没有大的改动,但非烟故事的特殊性在于仅靠删减诗文就可以改变故事的性质。从唐至清,非烟故事内男女唱和诗文的删减,体现出从浪漫恋爱故事到背德偷情故事的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非烟故事本身具有恋爱和偷情两个要素。

这从《非烟传》即可以看出,“艳遇——偷情”一直是非烟故事的主体情节,历朝历代都未有太大变化。《非烟传》中大量的诗文唱和、精致的传情道具、男女双方互明心意等都具有文人浪漫恋爱的雅致意味。同时皇甫枚在创作《非烟传》时又采取了淡化步非烟越轨行为的措施,以大量篇幅写步非烟与赵象的诗文唱和,突出步非烟并非水性杨花之人。二人情事败露之后,步非烟宁死不屈,“生得相亲,死亦何恨”[2]49的绝命诗更是带着一种倔强和凄厉的色彩,强化了非烟的性格,最大限度地消弭了步非烟偷情带来的道德问题。

《梦林玄解》卷五“淫奔类”言士人见梦,稳步云程;市人梦之,利无从获。女有淫行,乃常人之征,男必纳宠,实狐媚之象,梦者自省,凶可为吉。从此条梦占可以看出,非烟故事主要与两类人有关,一类是士人,一类是市人。女有淫行,这属于偷情的要素,是背离传统婚姻伦理的,非烟对市人而言是凶,说明市人在关注非烟故事时主要集中于偷情部分。而对士人是吉则说明士人在关注非烟故事时主要集中在浪漫爱情部分。两个情节要素对应了两类读者,浪漫爱情与背德偷情情节的同时存在,正好与不同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有关。

其次,偷情情节适应双重读者期待的需要。

非烟故事的偷情情节弥补了士人阶层在无爱婚姻中的恋爱需要,同时又满足了市民阶层对肉欲色情故事的需要,因而在由唐至清的文本演变中,出现了偷情情节凸显的趋势。

赵象与步非烟的相遇相知是后世才子佳人小说及戏曲中典型的“艳遇”模式。一位年轻而有才华的男人偶然遇见一位美女,为她的美色倾倒,辗转反侧,进而想尽一切办法与之相遇相知进而私通。传书递简、诗文唱和这样的私通方式,文雅而充满文人情调,著名的《莺莺传》即是如此。在这类私通偷情故事中,男性总是很容易被偶然见到的美女迷惑,就像张生不考虑莺莺是士族大户的闺中少女,赵象也丝毫不介意步非烟是有夫之妇,他们并不在意美人的身份。除了《莺莺传》,在其他唐传奇中寻求“艳遇”的男性也同样为第一眼见到的美色所迷惑,如《游仙窟》中,主人公“我”看到十娘“华容婀娜,天上无俦,玉体逶迤,人间少匹”[3]2,马上为之倾倒;《任氏传》中郑六一见美女任氏姿容美丽便上前挑逗。男性们只对色相着迷,不介意女性的身份。不管美人是大家闺秀、有夫之妇、妓女、仙女还是妖女,在唐代士人看来都是可以追求的。越是对偷情女主角美貌的极力描写,越体现出士人对外遇情节的读者期待。另外,士人作为偷情故事的主角并不考虑结局和责任,只是单纯的享受恋爱(偷情)的刺激感。在实际生活中,勾引他人妻女可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在文学作品中则可以尽情享受偷情带来的快感,偷情故事是生活在各种规则束缚中的士人创造的梦幻。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风气在唐代有所减弱但没有完全消散,无数士人仍以娶“五姓女”为人生目标,如《黄粱梦》中的美梦就包括娶“清河崔氏”女为妻。与高门贵姓联姻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政治资本和上流社会的身份认同,然而对个人情感的涉及则相对较少。偷情类的艳遇故事不用考虑那么多现实问题,只要享受那一刻的浪漫刺激就足够了。《莺莺传》中张生对抛弃莺莺的行为并没有多少负罪感,在张生只寻求艳遇对象而不是求婚淑女的时候,莺莺所有价值就只是她的美貌。另外不是任何文人都有艳遇的机会,也不是每个有艳遇机会的文人都能得到美人垂青,更不是每个得到美人垂青的文人都能及时从恋爱游戏中抽身而退、回归正常生活。偷情艳遇对士人来说是一种浪漫的刺激,这是非烟偷情情节产生并发展的基本原因。

到了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发达。发达的商品经济使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南京在明初曾达到百万人口,北京在明孝宗时达 60万人,万历时达百万人[4]6。社会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满足了温饱问题的市民开始关注自身的需求,人本身的情欲要求在稳定富庶的社会中得到关注和满足。在明代的通俗文学中,情欲描写的放纵程度远超前代,以影响广泛的“三言二拍”为例,其中涉及私通偷情的故事有49个之多,其中有夫之妇的私通故事有18个。非烟故事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中,其偷情情节自然会为人所注意,并发扬光大。

除此之外明代中后期下层社会的婚恋秩序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松动,人们不再完全依照严酷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生活,心学的广泛盛行使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内心世界,开始正视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明代对步非烟私通行为的谴责和鄙薄渐趋削弱,对故事的道德性批判与故事本身的情节逐渐脱离,偷情情节得以成为单独的故事获得发展。自陈耀文《天中记》,非烟故事中的偷情情节开始独立成篇:

象启缄,吟讽数回,拊掌喜曰:“吾事谐矣。”后□公业入直,遂成缱绻焉,如是者周岁。[5]626

《永乐大典》继而承之,仅记录非烟故事梗概,彻底完成了非烟故事偷情情节的独立。《清平山堂话本》在此基础放大偷情情节:

象启缄,喜曰:“吾事谐矣。”但静坐焚香,时时虔祷以候。越数日,将夕,阍媪促步而至。笑且拜曰:“赵郎愿见神仙否?”象惊,连问之。传非烟语曰:“功曹今夜府直,可谓良时。妾家后庭即君之前垣也。若不逾约好,专望来仪,方可候晤!”语罢,既曛黑,象乘梯而登。非烟已令重榻于下。既下,见非烟艳妆盛服,迎入室中,相携就寝,尽缱绻之意焉。[6]156

清代的步非烟故事较明代有所回落,仅仅被收录在一些专收男女恋情、香艳情事的小说集中,情节也基本与《太平广记》一致。这与清代统治者吸取明朝亡国教训有关,对明代心学思潮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传统道德的约束力。这时期的戏曲和才子佳人小说也体现了这种思想,许多才子佳人成为宣扬礼教的传声筒,浪漫爱情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如《好逑传》中的佳人水冰心有智慧、胆色和美貌,但却丧失了唐传奇中女性的浪漫情调和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的泼辣大胆,因而丧失了鲜活的生命力。清代的才子佳人如不严守礼法,恋爱不以结婚为目的,就会沦为低俗的以肉欲为目的的偷情,而为了恋爱无视家庭秩序的步非烟自然也就不再受到清人的青睐。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非烟故事偷情情节的凸显,并不意味着其浪漫爱情部分的缺失。从整个非烟故事的文本演变看,它采取的是浪漫爱情与背德偷情情节并存的发展模式。非烟故事从单纯的浪漫爱情故事,演变为浪漫爱情与背德偷情并行的故事结构,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市民文学兴起。随着市民文学的兴起,文学的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了由雅至俗的转型。

(二) 恒定的才女婚姻悲剧:浪漫爱情与礼法教条之矛盾

非烟故事在皇甫枚《非烟传》中就是悲剧,这与唐传奇虽有圆满结局但大都以悲剧收尾有关。洪迈《容斋随笔》对此便有认识:“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7]36唐传奇的悲情格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唐代虽为盛世,士人生活却往往并不平顺,常怀贬谪远乡之忧。中晚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战乱和政治风波此起彼伏,士人往往卷入其中,深受其害。唐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带有过渡性特色,世事和思想的转变,增加了士人面对现实时内心的痛苦。这些灾难性经历和痛苦的内心感受表现在唐传奇中就是对世事的忧患情结和悲剧情调。

非烟故事与其他唐传奇不同的是永恒不变的悲剧结局。唐传奇中的名篇《莺莺传》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西厢记》的文本演变中,结局由悲变喜,非烟故事则是比较特殊的恒定悲剧。具体到文本来说,步非烟是唐传奇中比较矛盾的女性形象,她美丽多才却所配非偶引人同情,而她私通邻家少年的行为却不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皇甫枚在刻画这一人物时无疑也抱有一种矛盾的态度:步非烟与赵象的婚外恋被描述得清纯浪漫,充满文人情调,而本为受害人的武公业却粗鄙不堪,令人生厌。有夫之妇私通他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有违主流道德观念,步非烟的遭遇虽然令人同情,但她的行为却不免惹人非议,《非烟传》结尾处两位士人对步非烟的不同评价,一言“恰似传花人饮散,空床抛下最繁枝”;一言“艳魄香魂如有在,还应羞见坠楼人”[2]49,巧妙地暗含了作者矛盾的态度。李剑国在《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中对《非烟传》中的矛盾态度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以《非烟传》而论,作者认为非烟背夫私通有损“洁朗之操”,这是他的陈腐一面,但又对她忠于赵象为情而死深表同情……这实际是出自教条的礼法观念同发自天性的良知之间的矛盾。当唐人把爱情的至上性、自由性和神圣性当作人的美好本性的表现——所谓“男女之际,大欲存焉,情苟相得,虽父母之命不能制也”(《李娃传》)——之时,他们也同时感受到了那些反人性、反爱情的社会因素,这就是家长专制、夫权压迫、阶级和门第限制以及社会恶势力的破坏与迫害。[8]54

步非烟为了短暂的恋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唐代的律法对于女性私通行为惩处十分严厉,身为姬妾的步非烟更是得不到任何保护。从整个封建社会来说,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不高(即使唐代女性地位有所提升,但总体来说封建社会仍然是男权社会),正妻或许还可以在家中有一席之地,像步非烟这样的姬妾则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地位非常低下。《红楼梦》中的尤二姐与步非烟身份相似,不仅被主母王熙凤打压,而且与她同为妾的秋桐也可以随便欺负她。既是妾,又没子女傍身,步非烟与赵象的婚外偷情简直是拿生命在赌博。这种拿生命赌博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与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背离,进而被社会所抛弃。所以从步非烟故事具有婚外偷情情节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步非烟与崔莺莺最大的不同就是婚外偷情这一违背社会基本伦理的行为,因此直到清代,莺莺可以转化为封建婚姻伦理的拥护者,获得圆满结局,而步非烟却只能是悲剧。

步非烟本身的形象也是其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在《非烟传》中,她“容止纤丽,若不胜绮罗。善秦声,好文笔,尤工击瓯。其韵与丝竹合”[2]45。这样一个文气与美貌并存的女人,嫁的人却是粗鄙武夫,并非良配。夫妻身份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加上又是无爱婚姻,结果可想而知。在后世的诗歌中,步非烟往往被当作是真实存在的才女,才女婚姻生活的悲剧是有其现实观照的。宋代的才女在数量上多于唐代,李清照、朱淑真等更是名留青史。然而无论是李清照还是朱淑真的婚姻生活都并不圆满。

另外,步非烟这一形象又带有文人的自况性质,代表了普通士人的坎坷命运,谢肇淛《五杂俎》言:

非烟、红拂,不甘非偶……至于负绝世之姿而匹偶非类,湮灭不称者,又不可胜数也。吾读“彩凤随鸦”之语,伤世有暗投之珠;咏“紫鸾舞镜”之诗,恨时无报仇之剑。薄命如许,虚名安用?夫欲无附而成名,文士尚难之,况妇人乎?[9]152

文人与步非烟这类妇人一样,薄名如许。科举考试对很多人来说既是希望又是沉重的压力,唐代以来,虽然科举考试为下层民众提供了平步青云的机会,但名额较少,获得晋升的机会也不多,尤其到明清时期像《儒林外史》中范进一样老来中举的人已经算是幸运的,很多士人终其一生都只能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步非烟无论形象还是性格都与中下层士人十分相似,其悲剧收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下层士人的悲惨命运。总而言之,步非烟故事保持悲剧结局既符合传统社会伦理的要求,同时又符合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现实生存状态。

步非烟自唐代起至清代,一直是文人创作的经典形象之一。以中国叙事文化学视角来研究其故事演变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可以对经典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另一方面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1]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唐]皇甫枚.三水小牍[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唐]张文成.游仙窟校注[M].李时人,等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5][明]陈耀文.天中记:上[M].扬州:广陵书社,2007.

[6][清]洪楩.清平山堂话本[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7][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9][明]谢肇淛.五杂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士人诗文
“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明清士人园林戏场与戏曲的生态变迁
元代福建多族士人圈研究三题
明朝的区域来源、政权性格与“江浙士人”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