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

2013-08-15 00:45
关键词:物质利益生产力资本主义

刘 李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

一、我国生产力概念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是以生产力不断发展为物质基础。相应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力概念在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于是,基于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批判和反思,我国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生产力概念(如文化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等),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创新,但是我国学界对生产力概念的发挥,存在着严重的“泛化”问题,只是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表层化”理解,背离了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根本意旨。从深层来看,我国学界关于生产力概念的研究,采用了一种现代性的思维路径,陷入到了一种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局部之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新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概念,我们绝不能粗糙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否则就会肢解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整体性内涵。笔者以为要科学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必须回到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产生的“实践思维方式”[1]之中。因为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以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为起点,科学分析经济学语境中的生产力概念,通过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即以实践思维方式提出了他的生产力概念。

二、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形成的内在逻辑

生产力是马克思哲学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概念。生产力概念本应属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经济学概念,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用来解释财富及其来源的概念,何以被马克思提升到哲学层次并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概念?本文以为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以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为逻辑起点。因为“市民社会”是整个资本主义发展所围绕的轴心和向心力,无论是国民经济学家还是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家,都分别以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为理论出发点,分别探讨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向何而去”的现实问题,从而相应地产生了国民经济学理论和思辨哲学理论,正如马克思所说:“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2]88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源于《莱茵报》工作时期的“物质利益”的困扰,即马克思所谓的苦恼疑问。正是市民社会“物质利益”问题的困惑,促使马克思展开了对国民经济学理论的批判,科学地解剖了市民社会的内在发展机制,从而提出了他的生产力概念。

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早在1840年已经接触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受黑格尔强大的概念思辨体系的操控,他坚持用黑格尔的理性的国家和理性的法来处理市民社会的时政问题,遇到了“第一次要对所谓的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3]31。对此,恩格斯晚年回忆道,马克思曾多次向他诉说关于“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的处境”[4]587促使他研究市民社会“物质生活关系”。进而言之,“物质利益”问题何以成为马克思萌发批判国民经济学的“最初动因”?马克思发现,“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的处境”都是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问题,都是有关市民社会“私人利益”的现实问题。德国贫民捡拾枯枝而遭受到林木所有者的控诉,被判定为盗窃林木所有者的财产。在“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种植和经营葡萄业,生活穷困潦倒遭遇普鲁士政府的蔑视。显然,二者都是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问题,两种业主却遭遇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境况。“关于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的“物质利益”问题,对于普鲁士政府来说,维护林木所有者的物质利益,而轻视葡萄种植业主的物质利益,对马克思来说,强烈批判林木所有者的物质利益而又承认葡萄种植业主的物质利益,这就是马克思的“苦恼疑问”。

马克思发现,对“苦恼疑问”的追问,不能求助于黑格尔那种带有思辨神学色彩的市民社会理论,而必须求助于对市民社会问题进行科学探讨的国民经济学理论。原因很简单,黑格尔强调用“理性的国家”和“理性的法”来解决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问题,其“理性的国家”和“理性的法”的现实对应物,正是封建专制的普鲁士政府,其理论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市民社会现实物质利益问题,反而会陷入唯心主义思辨的泥坑之中。显然,对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问题,不能单纯诉诸哲学批判,而必须深入到市民社会的物质生活本身之中,即“对市民社会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4]412。于是,马克思从哲学批判转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发现,在国民经济学理论著作中,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讨。国民经济学家以市民社会的“私有制”为前提,围绕资产阶级“财富”这个主题,展开对市民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的论证,其根本缺陷在于,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进行“前提性”批判,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及其内在发展机制,“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5]50,因而马克思提出了他的生产力概念来分析“私有财产”的来源和内在发展机制,“生产力”概念由此从历史的“后台”走向了历史的“前台”。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包含着问题的解决”[5]63。

生产力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重农学派弗朗斯瓦·魁奈,在探讨“货币财富”的时候,提出“土地和农业”是财富产生的根本来源,“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6]333。生产力概念在魁奈那里,是指土地的农产品数量,这一数量表征着财富的多少。魁奈提出了自然式的土地生产力概念,还没有揭示生产力概念的深刻内涵。斯密在资本主义社会工场手工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劳动生产力”概念。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7]5。斯密从“分工”的角度来谈生产力概念,还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水平。斯密也还没有揭示生产力概念的深刻历史内涵。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集大成者李嘉图,依然没有很好地区分生产力概念,李嘉图只是从多种意义上使用了生产力概念,如:不可摧毁的生产力、未来的生产力以及资本的生产力等。“生产力”概念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作为解释资产阶级财富的概念,表征财富的数量,还是从“客体性”的角度来思考生产力概念。作为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了独立的生产力理论,从“主体性”的角度来界定生产力概念。李斯特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仅仅从“财富本身”去界定生产力,而没有从“财富的原因”来界定生产力概念,“价值理论应该从属于生产力理论”[8]129。

总而言之,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从“客体性”的角度来界定生产力概念,还是李斯特从“主体性”的角度来界定生产力概念,都还没有科学揭示生产力的内涵。

三、从实践思维方式界定生产力概念

国民经济学家囿于旧式的哲学思维方式,将生产力概念“固化”在资产阶级的物质财富范围内,无法科学界定“生产力”概念。马克思认为,以前旧唯物主义都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没有从“人的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去理解”[2]54。进一步来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60。实践思维方式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开始从“实践”的角度思考资本主义市民社会问题,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

从“实践”的角度去思考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根本立足点,是马克思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质点。马克思正是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力概念,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生产力概念,从而科学地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因此,实践思维方式是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关键。

其一,不能抽象地理解“实践”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实践”就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既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的社会交往活动,也包括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活动。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79。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要前提,因为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才能使现实社会中具体的人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更多地创造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其本质就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创造性发挥,正如马克思所说:“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2]80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活动,是指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以人与自然之间现实的物质实践活动和以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的交往活动,三种实践活动力量的有机统一。依此来看,马克思坚持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力概念,就是坚持从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理解生产力概念,既不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样单纯从“客体性”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力概念,也不像李斯特那样单纯从“主体性”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力”概念,从而超越了将生产力概念限制在资产阶级的物质财富范围之内的思想。

其二,从实践思维方式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对我国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体制相应得到不断的完善,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如何有效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我国目前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像马克思那样运思”,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活动之中,并将其看作是一个历史的实践过程,即坚持立足现在、反思过去和思考未来“三位一体”式的实践原则;同时,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活动之中,并将其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实践过程,即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充分调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之,应从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去思考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问题。

[1]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弗·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猜你喜欢
物质利益生产力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农村空心化及其次生问题的治理路径——以商洛市为例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与物质利益思想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初步探索
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现代审视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