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通用就业力教育研究

2013-08-15 00:49邵瑞银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个体素质院校

邵瑞银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是650万,2012年高校毕业人数达680万,再加上每年考研究生失利及在社会上频繁跳槽的学生,我国近两年在大中专毕业生的求职旺季大约有1000万名学生在求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成为一些院校面临的真实困境。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了本科生的规模,高职大学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于为管理、服务、生产等劳动一线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高低的、外在的显性标准是一个学校的就业率的高低,基本标准就是其毕业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的实用的职业素质。

一、通用就业力的涵义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首次提出就业(Employability)的概念。他认为,就业力就是“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取与保持工作的相关能力。而广义的就业力还包括是否具备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职业良好发展的潜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的不断融合对职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业力也被赋予了更广的内涵。通用就业力(GeneralEmployabilityProfile)是指“能够获得初次就业机会、保持职业生涯的持续性以及在就业之后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在这个定义中不仅包含一般的就业能力,而且涵盖了个性心理素质等个体资源。通用就业力具体内容可以分为知识经验、个体资源、素质能力三个方面。

二、高职大学生通用就业力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异

(一)企业对于高职大学生通用就业力素质的相关认知

企业作为高职大学生通用就业力的需求方,根据ATA测评机构对2012年中国大学生通用就业力的调查报告、精诚企业管理咨询公司2012年河南省就业及薪资调查报告及结合郑州部分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关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对于新入职的大学生通用就业力素质需求情况主要为:有79.8%的企业将个体资源排在了第一位,并且个体资源按照重要性排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企业忠诚度、敬业精神、责任感、实干精神和团队合作;59.2%的企业认为能力素质比较重要,其中能力素质重要性排位前五名分别是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40.2%的企业提及了知识和经验,而其中67.7%的企业又认为实践经历(志愿者、勤工俭学、暑期实习、学生干部、社团活动等)比较重要。这说明企业对于高职大学生的职业心态和个性心理素质要求较高,他们非常重视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发展潜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质、正确的价值观趋向、实干精神、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就无法为企业带来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利润。同时,企业又非常看重实践经历,说明企业希望学生能够实现零距离就业,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二)高职大学生对通用就业力的相关认知

根据郑州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通用就业力调查显示:仅有48%的毕业生了解什么是通用就业力;在通用就业力内容方面,很令人意外的是仅仅24.5%的学生选择职业心态(责任心、敬业精神、忠诚)及个体资源(乐观、自我定位),70%以上的同学选择的是职业技能。另外,在个体资源方面,大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责任意识、企业忠诚、敬业精神、自我定位、团队合作等方面比较肯定,但是对于企业强调的实干精神方面不够重视;在能力素质方面,高职大学生对于人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和企业有较强的一致性,但是在执行力方面却鲜有提及;在知识经验方面,高职大学生认为职业素养、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比较重要,而对于企业关注的实践经历有强烈的反感情绪。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和企业共同关注点在于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这说明高职院校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加强引导并重点培养个体资源素质;虽然学生对于自我定位较高,却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执行力不到位,这说明学生虽然在自我定位、积极乐观、工作热情等方面有积极的姿态,但是和企业的用人原则“适用和实干、零距离就业”等要求有明显的差异。二者共同忽略了创新精神、外语水平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三、高职大学生通用就业力教育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构建就业本位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体系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显著特征,也构成了二者本质上的差别。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要准确预测和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向,对人才需求、就业素质能力结构等进行反复论证,结合就业岗位群需要设计教学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性生产和管理教育,使学生熟知自己毕业时应具备的个体资源、职业能力和知识经验。同时,就业本位的专业建设必然离不开就业本位的课程体系支撑。高职课程内容应随产业、行业的发展与时俱进,确保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职业特色。在基础课程环节,可以纳入通用的管理思维、企业文化、企业伦理、企业家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能够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

(二)打造德才兼备的“双师型”队伍

“传道、授业、解惑”一直是教师传统的角色定位,作为知识、信息、技能传输的桥梁和纽带,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通用就业力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前沿知识的介绍、就业技能的示范、职业能力的训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更新、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等,关键在于教师的人文修养和职业素质。目前,高职院校很多的校内专任教师虽然越来越高学历化,具有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位,但是他们大多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教学能力却贫乏。因此,应有计划地鼓励这些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到相关的企业进修或挂职锻炼,也可以选派他们带领学生到企业参与顶岗实习、实训基地的学习和指导,督促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取得一定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通过产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师可以把握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学科前沿、政策变迁,将教学书面知识和企业技术应用、国家宏观调控紧密结合,并能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需要和困难,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将社会需求的最新知识、技能、能力传授给学生。

(三)开拓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体系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体系,强化职业体验,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便利途径。学生知识经验、职业技能能力和个体资源的增加,仅通过教师讲授、学校引导、课堂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学生亲临企业或仿真的实训环境,将理论转化为发现问题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和便利条件建设校内企业、校园超市、创业孵化园、模拟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校内实训、创业辅导等形式参与其中,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从业训练,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就业创业的真谛。另外,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借以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理论学习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导,实践以企业管理者或技能熟练的老员工为主导的双导师制教学平台。在这样的模式下形成的就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基本上可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四)实施“全程辅导”的职业生涯规划

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职业能力、个体资源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只有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条件的学校应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测评软件和评估工具,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清晰地分析自我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实施“全程辅导”的职业生涯规划。具体而言:大一的时候侧重适应性培养。通过专业介绍、职业倾向测试、问卷调查、职业经理人讲座、成才教育、职业意识引导等工作,使学生明确专业与未来职业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规划大学生活、制定学习计划。大二的时候是整合与开发期。学生在就业中心的指导下,利用SWTO模型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实施计划,可以邀请人力资源专家在学生个体资源与职业匹配方面提供帮助,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教育。大三侧重岗前教育。也就是说,将企业的岗前培训的部分内容提前移植到校园,通过通用技能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教育,使学生强化职业人角色认知,努力塑造持续学习、安心本职、忠于企业、诚实可信、踏实勤恳等职业素质,从而实现“学生”到“职员”的顺利转变。

(五)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积极提升就业综合素质

高职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就业中心或者院系组织的各种就业课程和讲座,通过校友成才报告、就业专家讲座、专题班会等加深对通用就业力的认识。积极参与企业联谊、专业竞赛、文化节、志愿者等各种社团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锻炼了团委、外联部、学生会等各级干部的人际能力、韧性、勇于负责、俯身实干、与人为善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对于广大参与的同学来说,也是他们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主动意识、团队精神、适应能力、积极乐观等良好素质的锤炼。另外,高职院校要积极搭建平台,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各种竞赛活动中,如科技竞赛、动漫设计、网页设计大赛、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物流技能大赛等。这些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极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俯身实干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和能力。通过这些个体资源和素质能力的不断锤炼,提高了高职大学生的通用就业能力。

21世纪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是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职业院校在企业岗位素质需求满足和学生通用就业力形成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从社会需求出发,构建和完善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职大学生通用就业力教育体系。

[1]徐中意.澳大利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报告的经验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2,(6):155-158.

[2]唐梅.整合校企资源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时代经贸,2012,(8):242-244.

猜你喜欢
个体素质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