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视野下的知识社会学多维方法发展管窥①

2013-08-15 00:51史海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实证主义社会学科学

史海燕

(中共来宾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室,广西 来宾546100)

社会学自19世纪上半期从哲学母体中脱胎出来之后,在近两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以实证主义为其发展的主线。在其最早的命名人孔德那里,这门学科以自然科学作为其模本的,试图发现社会构成和变迁的某种普遍性的规律,力求对社会达到客观性和真理性的认识,最终的目标是使社会研究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即“社会物理学”,后来称作“社会学”。知识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方法也经历的从一维转向多维的艰辛历程。

社会学始祖孔德认为:实证方法是最正确的,实证知识是最真实的,而实证社会学则是最高级的,抛弃思辨,转向实证,不仅是合逻辑的而且也是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1](P26)孔德为社会学确立的实证方法,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方法为模本,直面具体的经验事实,以观察、实验和对比为手段把握社会现象间联系,排斥价值评判和理想的追求,追求建立一种以牛顿动力学所发现的自然规律为参照系的社会物理学。“在孔德看来,一切科学的研究的对象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其中社会现象是最复杂、最具体的、牵涉面最广的现象,所以只能在生理学(包括心理学)之后,才能成为实证科学,并且还需要以建立在自然科学方法论之上的实证主义哲学精神为指导。哲学的最后阶段就是实证哲学,实证哲学将全部替代神学和形而上学。”[2](P380-P382)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文军先生指出:“从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占据社会学的研究主流地位的长期是以实证主义社会学为研究特征的各理论流派,以致一段时间实证主义社会学成了社会学的代名词。”[3](P2)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证主义理论遭受到了人们的纷纷而起的批评。本文将对知识社会学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展开讨论,并对这一问题作出明确的论述。

一、实证方法的由来

孔德(August Comte,1798—1857)的目的是要用“实证的知识”来跨越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最终获得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知识。但至于什么是“实证方法”,他虽然归纳出了几点特点,但并没有作过明确的定义。孔德坚持实证方法的一个原则是: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1](P22)其实质是从客观事实本身去把握它的客观规定性,在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排斥主观的评价,或者说克服观察者的价值评价。但孔德在为实证主义方法提供思想基础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中所使用的并非实证主义方法,他建立社会三阶段理论靠的是哲学概括,而不是现象观察,并且得出的结论也难以用经验事实证明。[1](P26)还有学者认为孔德自己研究社会动力学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历史方法”,主要按事实在时间中发生的序列去发现它们的因果规律,再以这种连续规律说明社会的进步(迪尔凯姆,1995年)[4](P138)。如上所述孔德树立起了实证主义的大旗,但他没有对实证方法展开详细的论述,真正对社会学的“实证方法”阐述较为清晰的是迪尔凯姆又译涂尔(EmileDulkheim,1858—1917)。迪尔凯姆提出了解释社会事实的两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也是最根本的原则,即社会事实只能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例如对某一时期某个民族生育率问题的说明,不能把它还原为个别人的生育活动,而应当用这个民族过去的生育率或其他民族的生育率来解释。这个原则实质上强调了研究社会事实应当坚持客观性和普遍性。[1](P45)尽管他一再表明,自己论述的是“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他的著作中没有明确论述“实证方法”,但是他把“社会事实”当成一种外在的、客观的“物”来研究,从而使客观的观察,实验和证明的所谓“实证方法”终于对社会领域有了着力点。社会学知识由于采用了实证方法,最终实现了从主观到客观的跨越,“走向客观阶段”[4](P49)。最终成了一门具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和领域的科学。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社会学“实证方法”的特点:是一种与神学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方法,它主张用价值中立的态度对“社会事实”进行类似科学实验的观察与研究,从中探索社会的客观规律。一句话,只说明事实,不给出价值评判。

二、实证方法的巨大贡献及其在当今面临的挑战

从19世纪末以来,由孔德所倡导的实证主义在西方科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它所制定的科学方法论为社会现象所研究的各门学科解决了怎样开展定量研究和静态分析,做到科学化的问题,开拓了一条迅速发展的光明的大道,使它们摆脱了唯灵论和形而上学的影响,重视实证知识,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各门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人类学、统计学、语言学等都在方法上日益向自然科学靠拢,追求内在的发展规律,强调实证,从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学,在孔德创立社会学以来,社会学就一直是以实证主义为发展的主流的。但是,正如文军先生所指出的,“居于社会学核心地位的实证主义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批判。一是发生于美国,由奎因的科学哲学及语言学引发,经库恩在科学哲学上进一步发展而创造出一套与实证主义完全不同的后经验主义理论。二是出现在欧洲,孕育于欧洲大陆的批判理论和解释社会学。这两者都主张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要有强烈的价值介入。”[3](P5)这样,实证主义不主张价值介入,而后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以及解释社会学则相反,两者尖锐对立。实质上,正如文军先生所言,“两者都是主观同客观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只不过实证主义者强调的客观性的一面,而后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以及解释社会学社学强调的是理解和价值介入。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把主观同客观完全对立起来,他们看到了差异,但是却没有超越差异。

三、后现代哲学理论对科学实证性的解构

社会学界只所以高举实证方法的大旗,其内在的逻辑根源是模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而建构起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从而证明整个知识体系的实证性。但是科学哲学的后现代理论却解构了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石。对实证主义的知识观,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首先进行批判,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打破了科学即真理的传统的神话,科学并不是确定无误的、不可质疑的真理,相反,科学是可以错误的,科学是一种猜测,因此科学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证伪、反驳、批判,在不断的证伪、反驳、批判中去取得自身的巨大的进步。拉卡托斯(Lmce Lakatos,1922—1974)在波普尔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精致证伪主义”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理论。拉卡托斯认为任何理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完整体系,因而不能孤立地、单独地对一个理论去进行评价,而必须对由理论和它的辅助假说、背景知识和初始条件一起构成的力量系列进行系统的评价。这样,科学知识只能不断被一个相对来说“更好”的理论取代,从而颠覆了科学知识的绝对性。随后,库恩的范式理论完全颠覆关于知识的认识。在库恩看来,科学的发展分为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两个阶段。科学革命是新旧范式之间的斗争,其结果就是以一种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新旧范式之间并无逻辑上的通道,二者之间“不可通约”,也就是说没有逻辑上的继承关系。所谓的科学的“范式的‘格式塔式'的转换”,类似于宗教上从一种宗教改宗到另一种宗教,无进步性可言。而在这一点上,费尔阿本德走得更远,他认为科学本身并无特殊性,科学与神话、宗教、魔术、巫术等等都是构造世界观的方法,并不具有任何特殊性。以罗蒂、法因、利奥塔和范·弗拉森为代表的科学哲学的后现代主义的最为核心的思想是科学理论是一种“话语”,这些话语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科学理论并没有一个作为判断其是否合理的阿基米德点。这样一来,科学知识的“实证性”的地位从根本上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我们从知识社会学内在的发展逻辑来看,知识社会学建构方法常常是异彩纷呈,多种多样。知识社会学的集大成者是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是在实证主义和惟科学主义大行其道,社会有机体四分五裂,人们的伦理情感、内在价值、自我理解、以及宗教信仰方面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时,运用了传统的理性主义的立场,对社会危机作出了“即时性”的回应,且这种回应带有明显的相对主义的色彩。他的理论试图突破传统的泾渭分明的两大知识领域的划界,用相对主义来打破以追求对物质对象进行静态的量化分析的实证主义与强调在研究中价值介入的人文主义长期对峙的局面,但是他没有取得成功。“晚年的维特根斯坦……认为科学知识也有其限度,也应该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他甚至认为,在科学文化的早期进化阶段,任何信念只要得到社会的认同都可能被人们视为真理而加以接受”。[5](P43)这样,就使得对自然知识进行社会学审查成为可能。哈贝马斯也高调宣称:“自然科学知识只是知识体系中的一种形态而已,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某方面利益的需要。”[5](P43)同时,我们也知道,美籍英国科学家汉森是第一个认为,观察和事实是渗透着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在观察中经验所得到的东西是取决于原有的或者说先前的知识背景。而维特根斯坦和哈贝马斯的观点对古典归纳主义所认为观察者类似于镜面对物体的物理成像,是一种“镜式”反映,科学理论是建立对客观经验事实观察基础之上的观点无疑是釜底抽薪,致使实证主义受到致命的攻击。又比如实证主义方法传统深厚的英国,它的著名知识社会学学派——爱丁堡学派却走得更远,提出了更惊世骇俗的观点,他们从根本上否认了科学知识所具有的经典的实证性。爱丁堡学派(Edinburgh School)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布鲁尔所主张的是: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内所有各种人类知识,都是出于一定的社会建构过程之中的信念;所有这些信念都是相对的、由社会决定的,都是出于一定社会情境之中的人们进行协商的结果。[6](P6)换句话说,他们认为科学仅仅是科学共同体中“已被接受的信念”而已。对这个信念如何来评价,不需要借助科学实证,关键看这种信念是否与持有者所外在的文化是否相一致。整个爱丁堡学派对科学知识非实证性的论述无疑是一声惊雷,产生了惊天动地的反应。

从我们上述的分析路径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种想用实证方法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起来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孔德在建立他的实证哲学时,主要目的是想以牛顿动力学所发现的自然规律为参照体系,探索社会动力学的规律。但是无论是科学哲学还是知识社会学(包括科学知识社会学),都逐步推翻了自然科学知识是实证性的教条主义。实证方法这座大厦的基础本身就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知识社会学没有必要匍匐在实证方法的脚下,对实证方法顶礼膜拜,实证方法绝对不是知识社会学的唯一根本性方法。

四、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的必然性

首先,从知识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多维发展的轨迹十分明显。孔德实际运用的社会学方法是哲学概括和历史比较方法。马克斯·舍勒采用的知识社会学方法是“以人为中心的现象学的方法”,其目的是要解决实证主义所带来的时代危机,重建人的精神家园。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所持的是传统的理性主义学术立场,且带有明显的相对主义的色彩,并且也是对实证主义所带来的时代危机作出的即时性的回应。爱丁堡学派采用的是“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方法(迈克尔·马尔凯,2001年)[7](前言),而且,它们具有相对主义的倾向这是不言而喻的。这个学派反对“把实证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其它领域,使科学成为其它科学的典范甚至评价标准”(巴里·巴恩斯,2001年)[8](前言)。哈贝马斯的知识社会学同传统现象学、解释学一脉相承,所采用的是批判的解释学的方法。“他认为社会学……应当建立一个从人际关系、生活世界、行动主体的视角来知觉社会的交往行动理论。”[9](P100)还有其它学派所采用的历史主义现象学、常人方法学、后维特根斯坦哲学,都试图医治实证主义的痼疾。放眼当今西方社会学界发展的最新趋势,大凡那些走在学术最前沿的著名社会学家,比如吉登斯(A.Giddens)、布迪厄(P.Bourdieu)、福柯(M.Foucault)等人都从内在思维方式上改弦更张,超越了单纯的实证方法。主张知识的非实证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的观点逐渐成了主流意识。

其次,我们主张,知识社会学的方法是多样性的有更深的哲学根源。(1)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说,当今的科学发展的前沿表明,无论是夸克理论,还是混沌学,都是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都存在着非实证性。也就是说实证方法的模本本身发展的方向也是朝着非实证的方向发展。(2)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逐步进入了信息技术社会,人的本身将脱离机器的桎梏和束缚,拥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类社会并由此将进入知识社会、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知识、信息作为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财富和资源将成为人们普遍追逐的对象,知识也由此将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并不断地推陈出新。”[9](P100)在这样的一个与工业社会完全不同信息社会里,信息或者说知识瞬息万变,复杂性水平精彩纷呈,异常的错综和交叉。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新思维,新方法,仅仅诉诸实证方法是远远不够的。(3)世界的中心矛盾在发生根本性变革,过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中心任务是不断征服和改造自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切入到中心位置。相应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改变,自然理论和方法也会随着调整,开始更多的关注人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加深入的研究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这一变化无疑将打破长期以来主宰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主客二元思维方式,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实现从人际关系(即主体间关系)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的根本性变革。”[9](P100)(4)整个知识体系是变动不居的,流动是知识固有本性,采取实证的定量分析,无法对流动的知识作出全面的分析。这好比瞎子摸象。在此情况下,知识社会学不可能抱着实证方法去孤芳自赏,相反知识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应走多元化方法之路,对时代的呼应作出强有力的回答。

在汹涌澎湃的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知识的力量已经显得威力无比,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渗透也是越来越明显,知识的流动也是越来越迅捷。世界在变动,我们的意识也在随之而动,作为专门研究知识的知识社会学,对自身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摈弃一些错误的观念,明晰一些模糊的地方,才会走得更快。超越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更多的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弃将实证方法作为其根本研究方法的错误观念,融合历史比较方法、常人方法学方法、解释社会学方法、社会批判方法、现象学方法、沟通理解方法和实证方法以及其它的方法,而不是单方面依靠实证方法,这是一条明智的出路。

[1]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何兆武,陈启能.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英]E·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准则[M].田佑中,刘江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崔绪治,蒲根祥.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J].教学与研究,1997,(10):45.

[6][英]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M].艾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7][英]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8][英]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9]文军.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学面临的挑战与创新[J].社会科学研究,2000,(5P):100.

猜你喜欢
实证主义社会学科学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分析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和法律方法的未来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试论《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自杀论》研究方法分析——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