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眩晕思路探讨

2013-08-15 00:44皮鹰钟阳红章小稳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新余338000
江西中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内风肝阳风气

★皮鹰 钟阳红 章小稳(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 新余 338000)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且病因复杂。轻度眩晕易疗,重度眩晕难治,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眩晕一证,古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结合临床所见,实属至理。盖风气通于肝,痰浊借肝经上达,虚则无制而风上扰,故《内经•病机十九条》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论,治眩晕当重在“肝”,理亦在此。笔者临证从肝治疗眩晕,疗效颇佳,现阐述如下。

1 风为眩晕之标,止眩常用熄风

眩晕之证,以头昏动摇、视物旋转为特点,与“风”者动摇之特性相似,风为自然之气,本不为邪,或为风气太过,或为正气不足,致风气入里则称之为风邪。风邪不独为病,或夹湿、夹寒、夹热等,或引内风。风气通于肝,引动肝风,首先犯上之头目,内外合邪则发为眩晕。结合临床所见眩晕常为在外感后出现或复发,考虑为外风引动内风,故治疗急性发作者常予肝经风药以止眩,如荆芥、防风、蔓荆子、蝉蜕、天麻、葛根祛外风,僵蚕、全蝎、地龙、钩藤熄内风。

2 肝体阴用阳,注重调和阴阳

肝藏血,主疏泄,具升发条达之性,肝多为阴不足而阳有余,阴血不足或阳气升发太过均可生内风,故治疗眩晕当注重调和阴阳。阴虚明显者,常以熟地、淮山药、旱莲草、乌梅、山萸肉、女贞子肝肾同补;或以血虚明显者,多见反复头目眩晕,时轻时重,倦怠乏力,纳食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常配以八珍汤以气血同补,概为血不独虚、气血互损互用之理。肝阳亢盛,当配以金石之药速平肝阳,以防克制脾土太过或反侮肺金而生变证,如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等,阳盛化热者当清热平肝,可予黄芩、羚羊角、柴胡等。病眩晕者阴虚、阳亢虽各有偏颇,但多不独为病,故当视其轻重,随症配伍。

3 肝为将军之官,常配敛肝之品

肝为阳脏,五情在怒,主疏泄,阳常有余,易疏泄太过,至阳亢无制上犯头目而生风,发为眩晕,故常以五味子、乌梅酸甘养阴,酸性收敛,甘者缓急,制约肝阳,使阳不过亢,疏泄有度,则眩晕可止,诸多研究亦证实五味子、乌梅为止眩佳品[1-2],临床所见屡获良效,且不独用于偏阴虚者,痰热内阻明显者亦可取效,但剂量不宜大。

4 五脏皆可致眩,治眩不离于肝

肾水生肝木,肾阴不足,母病及子,则肝阴亏虚,虚风内动则发眩晕,此类眩晕多年事已高,病程日久,眩晕不甚,伴耳鸣、腰酸、乏力,当肝肾同补,常予杞菊地黄丸加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不足,则清窍失养。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或嗜食肥甘厚腻则痰浊内生,清窍蒙蔽,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发为眩晕,以气血虚为主者用八珍汤加减,以痰浊为主者用温胆汤加减。肺属金,金克木,肺气不足,肃降失职,则肝木无所制,升发太过即发眩晕,此类患者多有长期咳喘病史,以头昏重为主,多无视物旋转感,当兼以治肺,予补肺汤加减。心火生肝木,心火不足则子盗母气,肝气亏虚,肝阳不能升发,清阳不上充于脑,则脑窍失养,此类患者多有长期胸闷气促、下肢浮肿病史,可予真武汤加减。故治眩不独为肝,亦不离于肝。以上皆为常法,临床当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5 预防眩晕发作,重在调理脾胃

《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提示“治未病”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眩晕常反复发作,发作后止眩多可见效,而减少或阻止发作则不易,故在未发作之时及时干预,预防发作即可减少患者痛苦又可减轻经济负担,对每次发作症状较重者可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笔者在眩晕缓解后以健脾和胃法调服,可明显减少眩晕症状的发作,常用方为六君子汤。

6 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男,53岁,于2011年9月8日就诊。患者反复发作头晕呕吐已有近10年,伴耳鸣目眩,多次在我市各医院就诊,均可缓解,但发作频繁,发时多在凌晨,今眩晕又发,卧床闭目,睁眼则天眩地转,起坐则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浮滑。此因痰浊内阻,上扰轻窍。法宜化痰和胃,佐以敛肝。方选温胆汤加味:姜半夏10g,化橘红10g,茯苓15g,枳实10g,甘草3g,竹茹10g,钩藤30g(后下),乌梅10g,五味子10g。服1剂视物不旋转,2剂眩晕止。继服4剂后,再拟六君子汤加钩藤、五味子调理2周而安,随访6个月未再发生眩晕。

[1]谢泳泳.五味子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25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9,34(9):383.

[2]赵秀玲.重用乌梅治疗眩晕[J].时珍国医国药,2002,13(1):64.

猜你喜欢
内风肝阳风气
基于“肝阳虚”浅析肝癌发病机制※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春季养肝发怒别超三分钟
风气
风气
风气
风气
黄文政教授对肾风病“内风”的认识与用药经验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临证指南医案》“肝阳”概念形成分析
论肝阳的重要生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