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卫兵从肝论治头痛经验

2013-08-15 00:44付小刚蒋晓琳指导邹卫兵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新余338000
江西中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肝阳脉弦阳上亢

★付小刚 蒋晓琳 指导:邹卫兵(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 新余 338000)

头痛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内科疾病,本病在现代医学中既可以成为内、外、妇、儿、神经、五官科中某个病的一个临床表现,也可以在神经内科中成为独立的一个病种。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起。外感中多以风寒湿三者为主,治疗以祛风寒湿为主,治疗上比较容易;内伤头痛病程复杂,经久难愈,治疗颇为棘手,给临床医生带来很大的困扰。邹卫兵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重视从肝论治本病,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简介如下。

1 辨证分型

头为诸阳之会,神之府,清灵之窍,又称髓海。叶天士指出: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惟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居,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阐述了肝经致病的病机。邹师临证常分为寒滞肝经型、肝阳上亢型、肝血虚型、肝火炽热型、肝肾阴虚型等5型。治法上以暖肝温胃,平肝潜阳,养血平肝,清肝泻火,肝肾同补等方法,并结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1.1 寒滞肝经型

本型多见于内外寒邪凝滞肝经:外寒侵袭,易入经络,若风邪挟寒入侵头痛,厥阴经首先受之,出现风寒头痛,部位在巅顶;寒自内生,寒凝肝脉,肝经经气不利,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可致肝寒头痛。临床上多见于巅顶冷痛,得温则减,遇寒痛增,恶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伤寒论》第379条原文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治疗肝阳不足脾胃虚寒,寒饮内生,阳伤而阴无以制约,浊阴之气循经上犯厥阴经脉所致之巅顶头痛。方中吴茱萸辛开苦降,振奋肝阳,其入肝经,可以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生姜温胃化饮;人参、大枣益气扶正,诸药配伍,共奏暖肝温胃化饮之效。本型以寒饮内生所致的头痛,肝阳不振是根本,治疗当以暖肝温胃化饮为主。如有外寒,可加荆芥、防风、川芎、柴胡、藁本、白芷等。

1.2 肝阳上亢型

本型临床上多见头部胀痛,多为两侧为主,伴有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发怒时加剧,面红目赤,口苦胁痛,失眠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多属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化风化热,上扰清窍,肝阳亢于上为标,肝肾之阴亏于下为本。《类证治裁》曰:“肝阳上冒,震动髓海而致头痛。”治以平肝潜阳,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如头痛剧烈,口苦目赤可加用羚羊角、珍珠母、牡蛎、龟板以平肝潜阳熄风。虫类药如蜈蚣、全蝎、地龙以搜风止痛。

1.3 肝血虚型

本型见于经期女性,临床上多以头部隐隐作痛,缠绵不休,以劳累后加重,伴有面色苍白,头晕失眠多梦,视力减退,肢麻手颤。肝藏血,肝血不足,无以濡养清窍,脑失所养,不荣则痛。女子以血为本,气有余而血不足,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出现头痛。治以滋阴养血。方选以加味四物汤为基础,此方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入引经药如蔓荆子、黄芩、菊花。如气虚加黄芪、党参。睡眠欠佳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

1.4 肝火炽热型

本型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因火热之邪内侵,或他脏火热累及于肝,以致肝经气火上逆头部。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热盛风动,风火相煽,火随气窜,燔灼肝经,攻心犯脑,冲撞脑府,惹致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临证指南医案》曰:“郁则气滞,气滞则化热,火性炎上,火邪上扰清宫之窍而致头痛。”病机为火热炽盛,内扰于肝,气火上逆头部。临床上以头部胀痛剧烈,痛如刀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如潮,甚或突发耳聋,失眠,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病由肝火引起,治疗必用清肝泻火之药,降其炎上之火,平其上冲之气血,以使气血和平,则头痛自止。以平肝熄风、清热止痛为法。方选羚羊钩藤汤合龙胆泻肝汤。火热较盛者加黄芩、石膏、大黄、菊花为入肝经清肝泻火之品,疼痛剧者加蜈蚣、僵蚕。

1.5 肝肾阴虚型

本型多由于久病失调,阴液亏虚;或温热病久,津液被劫;导致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水不涵木,肝阳升动则头痛。阴液既伤,肝经失养,脑络失荣,脑窍失充,引起头痛。疼痛性质亦呈隐痛绵绵或空痛。舌红、苔少,脉细数。阴虚为害,肝体受损。治疗当以滋补肝肾,通络止痛为法。方选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酌加延胡索、细辛、白芷止痛;酸枣仁、远志、夜交藤安神;何首乌、天麻、地龙、蔓荆子以熄风止痛。

以上仅为从肝论治头痛的一般证型,临证应灵活运用。邹师临证时在以上证型中善于运用虫蚁走窜之品以搜剔血络止痛,宣通阳气,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他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再加各引经药如太阳用羌活、阳明用白芷、少阳用柴胡、太阴用苍术、厥阴用吴茱萸、少阴用细辛等,则疗效更明显。特别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头痛之要药。

2 验案举隅

案1.王某,女,49岁。2009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持续头痛2年多,再发2天。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前额部为著。经常用止痛药后有所缓解,本次加量后效果欠佳,考虑西药的副作用大且疗效不佳,求治于中医。症见:前额疼痛,伴有头晕目眩,心烦易怒,情绪激动时加剧,面红目赤,口苦胁痛,失眠多梦,口干,口苦,两目干涩。查:头颅MRI片示未见异常。有高血压病史(口服依那普利片10mg,每日2次,血压:115/70mmHg)。舌质偏红、苔黄,脉弦。辨证属肝阳上亢,肝火偏盛之头痛。治以平肝潜阳、清热活血、通络止痛之法。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20g,钩藤(后下)20g,石决明30g,杜仲15g,川牛膝15g,桑寄生20g,白芍30g,栀子 10g,黄芩 10g,白僵蚕 10g,夏枯草l5g,郁金10g,延胡索10g,夜交藤30g,益母草30g,全蝎6g,合欢皮20,丹参15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11月26日二诊:药后自觉头痛减轻,仍失眠多梦,血压高时面红目赤,舌红偏黯、苔黄,脉弦。原方加酸枣仁20g、珍珠母30g,继服7剂。12月3日三诊时,已无明显头痛感,仍失眠,且近日劳累后出现心慌,胸闷,气短,舌红、苔白,脉弦。拟养肝安神之法。原方减杜仲、延胡索、夏枯草、合欢皮,合酸枣仁汤,连服15剂,头痛症状消失,睡眠尚可,舌红、苔白,脉弦。继服7剂基本痊愈。本病发病时出现肝阳上亢,治疗时巧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加入白僵蚕、全蝎以通络止痛,达到治愈之效。老年人常出现肝阳上亢之型,以脾气烦躁,面红目赤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有高血压史,治疗上以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通络止痛,方中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平肝熄风潜阳为主药;栀子、黄芩清肝热泻相火;桑寄生、杜仲、夜交藤等配伍牛膝引药下行,共奏镇滋肝补肾、肝潜阳阳之功,且有强健筋骨之效;夜交藤宁心安神定志;益母草活血利水通络,入心、肝二经,配伍牛膝既可引血下行,又可使火热之邪从尿道而出。后期配合酸枣仁汤养肝血安神。先清肝,后养肝,值得借鉴!

案2.刘某,女,33岁。头痛,头皮麻木不适3年,加重2个月。以巅顶疼痛为主,期间口服正天丸、去痛片、头痛宁胶囊后缓解,本次口服上述药后症状加重,出现得热痛减,遇冷加重。伴恶心,干呕。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细。遂投吴茱萸汤加藁本、川芎、白芷、蜈蚣。7剂后疼痛大减。而头皮麻木仍在。原方基础上加天麻15g,续进7剂而愈。本病属于肝阳不足脾胃虚寒,寒饮内生,上扰足厥阴肝经而出现巅顶头痛。治用吴茱萸汤以暖肝和胃。此型多见于女性患者,以肝寒为病机,进而有脾胃虚寒之症如干呕、腹痛,本方中加入引经药藁本。又因久病入络,故用蜈蚣以搜风通络止痛。症状缓解后加天麻,取其性辛、温,以镇痛、补虚,平肝息风的功效,头痛自止。

总之,中医药治疗头痛的方法十分丰富,且灵活多变。本文是邹卫兵教授从肝论治头痛的经验。由于辨证准确,治法灵活,故获效颇彰。

猜你喜欢
肝阳脉弦阳上亢
基于“肝阳虚”浅析肝癌发病机制※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胃痛医案两则
清热利湿,凉血护阴法治疗银屑病四则
春季养肝发怒别超三分钟
手脚冰凉,两张古方暖起来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临证指南医案》“肝阳”概念形成分析
肝阳上亢与肝阳化风证大鼠模型脾淋巴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论肝阳的重要生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