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茨短篇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写作技巧——以《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为例

2013-08-15 00:42吴光蔚
文教资料 2013年9期
关键词:欧茨意识流短篇小说

吴光蔚

(广西财经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今文坛公认的重要作家,她多产又多才多艺,至1964年第一本小说发表以来,四十多年间出版作品过百本。她写出了很多极具争议性的、反映当今美国人生存现状的高水准作品,如 《他们》(1969)、《奇境》(1971)等,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著作。短篇小说集《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曾获1995年世界最佳幻想作品集,里面既有经典的鬼故事,又有令人心寒的心理恐怖小说。作为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欧茨在这16篇短篇小说中,熟练地运用了内心独白、意识流、联想和回忆、内心分析等典型的心理现实主义技巧,加上怪诞、象征、梦魇等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段,并融合了哥特式小说神秘、恐怖的艺术色彩,对她笔下人物的心理现实进行了深层的剖析。

究竟什么是“心理现实主义”?所谓心理现实主义,其内涵由“心理”和“现实”两个方面构成。心理化的客观现实和对象化的主观心理两个方面构成彼此不可分割的心理现实主义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心理现实主义指通过人物的心理观照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心理内容的描写必须和客观现实相融合。

一般来说,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客观的现实世界和主观的心灵世界的有机结合。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摈弃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格局,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上来。但有关心理的描写并非天马行空毫无意义的,它并不脱离外在现实。二是心理描写手段和技巧的多样性。内心独白、意识流、联想和回忆、内心分析等,都是经典的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技巧。三是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倾向于使用内视角。所谓的内视角,就是让作品中的人物充当叙事者,通过这个人物的感知和意识观察和体验外界事物,所有的事件、人物行动都呈现在叙述者的个人意识中,然后泄露给读者。本文就从心理描写的写作技巧入手,解析《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

一、内心独白

心理描写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在传统小说中,作者往往以全视角和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内心独白不同,它是一种更直接的心理描写方式。既没有作者的介入,又无假设的听众,而是通过展示人物内心的想法、印象、回忆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达到揭露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目的。因为作家退居幕后,不留斧痕地如实地记录下人物内心世界中闪现出的琢磨不定的心思,所以内心独白往往不严格遵循语法规范,或缺乏清晰的逻辑。

在《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里有一篇名叫《掩饰》的短篇,整篇都是一个无名女人接近疯狂的自白:

“因为从你的眼睛像烛炬一样照到我身上的那一刻起,我爱你就胜过你爱我。

因为这是耻辱。爱你,却知道你不够爱我。

因为我的孩子一生下来,我的身体就有了残疾,总是疼痛不止。

因为我知道那不是他的错,哪怕我容不下他。因为你不希望把他生出来”。——(欧茨1994:118)

从上面的摘录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个年轻的单身妈妈在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与其是说给旁人听,更像是在自言自语,语言跳跃性大、断断续续。欧茨利用内心独白的手法,试图给读者真实展现出人类意识的最原始状态——跳跃的、间断的、时间和空间任意转换,使她的心理描写更为逼真可信。随着无名女人叙述的深入,她的故事也逐渐清晰:生下儿子后被孩子的生父无情地抛弃,与亲人朋友也渐渐疏离。身心长期饱受折磨,她终于走向崩溃的边缘。在故事的结局,无名女人向读者叙述了她亲手掐死儿子并扔进沸水的过程。

“因为第一阵剧痛后,就不痛了。

因为这里面有怜悯。

因为上帝的怜悯是给他的,不是给我的。

因为最终没有人阻止我们。

因为最终没有人拯救我们。

......

因为我爱他。因为爱对人的伤害如此之大。

因为我想把这些事情告诉你。就是这样告诉你。”—(欧茨1994:122)

欧茨运用内心独白展现笔下人物在心理承受巨大压力下的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这篇文章是无名女人在谋杀了自己的孩子后的内心独白,从一些明显的拼写和语法错误可以看出她的精神已经完全崩溃,她那疯狂的、绝望的叙述虽然给人感觉杂乱无序、跳跃难懂,但是考虑到人物身处的特定环境,欧茨对人物的心理的把握可谓恰到好处。从字里行间,读者可以体会到无名女人的绝望和无助,她的所想所感、她的痛苦是如此的真实以至读者会试着理解她、同情她。读者从看似杂乱无章的独白中了解到了无名女人的悲剧一生。在这篇小说里,欧茨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绝望无助的社会牺牲品,也证明了内心独白在推进情节和塑造人物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意识流

心理现实主义喜欢使用意识流技巧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不同,心理现实主义把人物的心理内容视作现实生活真实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揭示人物心理、意识层面的活动过程,目的在于展示现实世界的环境与人,所以意识流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是作为心理描写的手段和技巧被运用的。

欧茨在这本短篇小说集中多次用到意识流的写作技巧。短篇小说《玩偶》讲述了女主人公弗洛伦斯和一个玩偶屋的神秘故事。弗洛伦斯四岁的时候曾收到过一个古色古香的玩偶屋。长大后,弗洛伦斯成为一个文科学院的校长,一个优雅成熟的女性。在公众场合,她是一个受欢迎的、有魅力的职业女性,“像个敏锐精确的钟表机械”。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她时刻被一种“莫名其妙的、突如其来的、非同寻常的恐惧”的情绪所影响,夜里根本无法入睡。一次她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参加学术会议,意外地看到一所和她的玩偶屋一模一样的房子。她站在房子的外面,犹豫着要不要敲门进去,最后止不住焦虑的心情,落荒而逃。晚上躺在床上,思想一直活动到深夜,停不下来:

“荧光指针指着10:35。其实算不得晚,可以穿好衣服,回到那幢屋子去摁门铃。当然如果楼下还亮着灯,显然还有人没有就寝,她才摁......或许一位老先生独自一人住在里面,一位认识她祖父的人......

她该顺从这阵冲动,迅速穿好衣裳回到那幢房子去吗?

如果这样做,后果将会......

如果不这样做......”—(欧茨1994:26)

最后她终于抵挡不住好奇心,回到了那所房子。一个中年男子接待了她,刚开始男子还十分礼貌,后来态度突然转变,对她破口大骂甚至还动手打她。事后,她强迫自己忘记昨晚的遭遇,只是做了一个噩梦。第二天她做了一个精彩绝伦的发言,被掌声所包围。“处在这样的环境,收到在场人们的支持,犹如掌声的浪潮把你托起,你忘了年龄,忘了孤独——那束缚你灵魂的桎梏”。

欧茨认为作家和作品是分开的,通常情况下,作家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是通过作品展示给读者的,称为“私下的自我”;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公众的自我”。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作家由“私下的自我”到“公众的自我”的转化过程。在《玩偶》这个短篇小说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美国职业女性的生存现状。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女性要取得成功,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她们把自己分离成“公众的自我”和“私下的自我”,导致人性的扭曲。以主人公弗洛伦斯为例,她在外人眼中是完美无瑕的,真实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作者通过使用意识流的手法,让读者窥探到她真实的内心世界。成功的职业女性的“公众自我”形象早已不在,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孤独的、焦虑的、紧张的“私下的自我”。“公众的自我”和“私下的自我”随着不同场合不停地转换,读者可以感受到人性是多重的、复杂的、琢磨不透的。

三、联想和回忆

联想和回忆作为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在表现人物心理内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使人物产生自由联想,唤起回忆。在短篇小说《宾果老板》中就大量运用了联想和回忆的写作技巧。主人公露丝是个39岁的老处女,在圈子里还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她每周四晚都会到宾果厅里来,希望能结识男人以摆脱老处女的尴尬身份。小说中当宾果游戏开始时,宾果板上的数字勾起了她的回忆,回忆是从她39岁生日开始的,也就是两个月前,她做出了一个决定:每周四都要出门寻找“艳遇”,以摆脱老处女的尴尬身份。她想起了她大学时的朋友,“她是唯一个通过信件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人——也是唯一哪怕一两年收不到一封回信也要把信一封一封高高兴兴地写下去的人”(欧茨1994:41)。从第一段回忆,我们可以看出她没有朋友,而可悲的是她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第二个回忆是她的一个周四夜晚,她去到了一个单身吧,却发现“没有一个是二十五岁以上的,没有一个穿得跟她一样”,于是她退了出去,去了市中心的图书馆。第三个回忆是也是在周四,她来到了市内最好的酒店,等待着好事降临,最后却和老同学和她的丈夫共进晚餐。一个又一个周四晚过去了,可最终什么也没发生。直到被宾果店老板骗回家后,以为自己的梦想终于成真了,最终却被羞辱后赶出门去。

欧茨在这篇小说中描述了一个可怜的老处女噩梦般的遭遇,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主人公的联想和回忆,展示了人物生平、经历、事件和心理内容。逻辑合乎情理,给人一种有据可依、有情可依的印象。露丝在宾果店里无意识地回忆过去,使读者可以透过知识女性的外表看到她真实的内心世界。虽然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对爱情的渴望已经发展成绝望:既没有朋友,又没有社交生活,和男人相处完全没有经验,甚至不惜牺牲尊严来换取哪怕一点点的爱。欧茨本人曾在高级教育机构任职,可以接触到很多这样的女性。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欧茨成功地刻画了当代美国知识女性精神空虚和心理扭曲的心理现实。

欧茨在作品中通过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美国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家庭暴力、现代人之间的疏离与孤独、女性的生存困境等,都是极具有令人深思的哲理性与批判性的,人性的阴暗面和复杂性在她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1]蒋慰慧.欧美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及其技巧.小说艺术谈,2005.(1)76-80.

[2]李伟.“哥特小说女王”笔下的当代众生相.外国文学,2009.(1)94-97.

[3]刘飞兵,杨华.欧茨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121-124).

[4]乔伊斯·卡洛尔·欧茨.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5]张怀久,蒋慰慧.追寻心灵的秘密:现代心理小说论稿.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欧茨意识流短篇小说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欧茨的成长、记忆与思考
——评欧茨的成长回忆录《逝去的风景》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论欧茨小说《他们》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