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基于对辽宁省的调查

2013-08-15 00:42王艳秋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民族核心

王艳秋,袁 飞

(大连民族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大连11660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十八大又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加强民族地区的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建设,以整合、引领多样的思想形态和价值观念,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更是具有战略意义。民族地区的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民族地区的建设能否取得实效。课题组于2012 年2 月奔赴辽宁省岫岩、新宾、清原、本溪、桓仁、宽甸、阜新和喀左8个自治县,对民族地区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共发放问卷2 000份,有效回收1 866 份,有效率达93.3 %;同时进行个别访谈30 人次。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SPSS17.0 软件分析问卷,结合访谈情况,得出以下调研结论。

一、民族地区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认同度较高

1.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94 %的群众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满意、骄傲。79 %的群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大。70 %的群众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完全达到小康水平。81 %的群众坚定地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2.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祖国有深厚的情感

当被问及“如果0 代表完全不爱国,10 代表特别爱国,您觉得自己在0 至10 的哪个位置上”,选择7 至10 的群众占87 %。94 %的群众强烈希望祖国能尽快统一。当奥运会上中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歌奏响时,89 % 的群众感到非常自豪。92 %的群众经常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关注国家大事。

3.认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改革开放的成就持肯定态度

辽宁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不断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岫岩满族自治县桑蚕基地、北镇市青堆子蛋鸡养殖基地、宽甸满族自治县“北方山奇”食用菌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已成为当地农业支柱产业,辐射和带动广大农户致富。所有这些科学发展路径的探索,都让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在访谈过程中,群众对这些改革及创新表示肯定、认同。

4.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行为准则

当听到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先进事迹时,61 %的群众会深受感动并表示自己也要那么做。当知道端午节已经成为韩国的传统节日时,70 %的群众感到很气愤。对某些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问题,73 %的群众认为应该严惩不怠。

二、民族地区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缺乏全方位、深层次的认知

大部分群众不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对是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更是无从谈起。在1 866 份有效问卷中仅有2 人认为自己信仰共产主义,219 人信仰的是宗教,其余的1 645 人认为均自己没有信仰。这个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现实问题,即人民群众的理想信仰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很长的路要走。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完全认同

少数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怀疑态度,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持否定态度。6 %的群众认为改革开以来中国出现的问题远远大于取得的成就。7 %的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大。30 %的群众认为自己的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3 %的群众不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少数群众不能完全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祖国的情感淡漠。当被问及“如果0代表完全不爱国,10 代表特别爱国,您觉得自己在0 至10 的哪个位置上”,在1 866 份有效问卷中有15 人的回答在0 至3 之间。6 %的群众对祖国是否统一持无所谓的态度。11 %的群众认为当奥运会上升起中国国旗、奏响中国国歌时,自己没有什么感觉,更没有自豪。

3.少数群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认同,但不能践行

当听到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先进事迹时,34 %的群众会受感动但自己不会那么做。85 %的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只有50 %的群众在生活工作中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表明,尽管多数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示认同,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有部分民族地区群众不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民族地区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达不够易记、易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系统、全面,但是表达上理论化、学术化,不够通俗易懂,不能为广大群众认知,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群众,故无法实现认同。多数群众认为表达不简洁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要因素。一些群众坦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象“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那样易懂、易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教存在问题

(1)显性宣教多,不易被接受。品德形成要经过知、情、信、意、行几个阶段。而显性宣教解决的只是“知”,即解决了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的问题。而认同要经过由外化向内化的转换,只有显性宣教是远远不够的。

(2)理论色彩浓,不解决现实需要。调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教过多强调“工具理性”,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忽视了“价值理性”,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们现实需求的结合,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

3.不良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当前,贫富差距、教育公平、腐败问题等不良社会风气是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

四、提高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对策思考

1.提炼易记、易懂、易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邓小平就曾经明确讲过:“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要求“学马列要精,要管用”[2]。在当代中国,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之需。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问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核心价值观能否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与认可,需要思想内涵深刻、表达通俗简洁、中国特色鲜明、群众广泛认同。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全面、简约、通俗这三条,则是“技术层面”的建议了。所谓全面,也就是说对所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能有重大的遗漏。要全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的内涵。所谓简约,也就是说表述不宜过多,要言简意赅。这方面我们有过很成功的经验。比如,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告诉农民兄弟,共产党的主张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这六个字。所谓通俗,也就是说所作的概括,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我们不要瞧不起通俗。有些通俗的提法是很能振奋精、气、神的。当年我们党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鼓舞了多少中国妇女冲破封建束缚,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参加革命和建设,在伟大的实践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加强隐性宣教途径

相对于显性宣教而言,隐性宣教更加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在认知教育的同时,注重情、意、行的培养。隐性教育因其广泛的渗透性、潜在的影响力和无意识的教育价值,往往更具有实效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全天候”和“随时随地”的状态。“活动”是隐性宣教的有效载体。隐性宣教中的活动要特别强调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要改变以往那种受教育者只能做配角,只是被动参与的局面,使之成为受教育者自主参与,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活动,进而增强活动的实效性。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注重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用民族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歌舞、仪式等将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理念表现出来,让各族民众对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如此方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合于民族地区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进而扎根于民众的大脑里。

隐性宣教不仅要关注教育者组织的活动,而且要关注受教育者组织的活动。在设计宣教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把活动作为宣教的基本形式,关注教育者组织、开发的活动,更要把宣教看作是由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的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更应该把目光投向受教育者主体,仔细研究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活动。民族精英人物是受民族共同体成员高度认同的榜样,能够有效消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阻力,可以利用群众对精英人物的认同来加速民族地区民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认同和接受。

3.紧密结合现实需求

一种价值关系的确立,是主体性和客观性条件的有机统一。人要有需求,是建立价值关系的主体性条件;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和功能可以提供满足需求的东西,这是建立价值关系的客观性条件。因此,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研究“人民需要什么”。在当今新的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从生存性需求向发展性需求转变,发展性需求不仅仅是“吃饭”,它更多的意味着“吃好饭”“穿好衣”“住好房”“开好车”“度好假”。二是需求超越物质性,精神性需求突出,对观念、制度的合理性诉求增强,如公平正义、权利责任、合法认同等等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民族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在发展程度上的差距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在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双重需求,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重要路径。

4.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按其内容划分,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这里所指的是文化环境。一是要培育高尚文明的道德风尚,这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必要条件。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八荣八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让每个社会成员在实践中能时时感受到高尚道德观念的规范和激励;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将传统美德融入时代精神之中。二是要解决腐败问题。“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一贯的原则,要坚持以预防为主,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党性修养和原则。对于触犯党纪国法的腐败行为,不管任何人、任何时间,都要进行严肃追究和严厉惩罚。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2]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民族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们的民族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