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典籍翻译,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2013-08-15 00:42王晓农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典籍中华民族民族

王晓农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源一体的复合民族,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有的方面比如民族典籍翻译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如何进一步发展民族典籍翻译事业,已是摆在全国有识之士和全球华人面前的一项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本文将分析民族典籍翻译及其研究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民族典籍翻译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一、典籍、民族典籍、民族典籍翻译及其研究

典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传世古籍历经劫难而卓然不灭,必定是文献典籍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足以使之自传[1]。中国的典籍或称为中国文化典籍一般指中国文化史上出现的文献。当然,并非所有这样的文献都属于典籍,只有那些体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特质的,而且能够表现人类重大事件和永久性问题的文献才是典籍。中国的民族典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典籍,即中华民族的典籍,主要是汉族文献,也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如蒙古、藏、壮、满、回、维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文学典籍,因此是一个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总体风貌的整体性概念;二是指在中华民族内部除汉族外的少数民族典籍。本文所说民族典籍指上述第二个含义,是少数民族典籍的简称。因此,本文所说的民族典籍翻译指中国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其翻译方向包括各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少数民族语言向汉语翻译和民族典籍向外语(主要是英语)的翻译。

就中华民族的典籍外译史而言,其翻译主体从过去外国人翻译、海外华人翻译,发展到目前以中国大陆译者为主的阶段。就翻译涉及内容而言,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涵盖文史哲三科、兼顾儒释道三教的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的基本格局[2]。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继续扩展到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科学、技术、艺术、理论、物产、习俗等著作,将翻译的内容深入到中华民族的社会习俗和生活交往层面,尤其要将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技术和艺术等弥足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翻译。就相关的中国典籍翻译学术研究而言,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研究的历史较短,虽然已经拥有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研究队伍,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对于典籍翻译研究的重要性,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对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意义

费孝通认为,中华56 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个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说明了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性。中国的民族认同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其一,是中华民族内部的各民族认同或称为族群认同;其二,是中华各民族间的整体认同,亦即国家认同或是国民认同;其三,是中华文化认同[3]。不能以高层次的认同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在不同层次认同的基础上,各民族可以发展自己原有的民族文化特点,从而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加强民族典籍的翻译及其研究,对于促进中国各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对于各民族继承和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特点,从而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具有特殊的意义。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文学典籍的挖掘、整理和保护

进行民族典籍翻译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形态相对稳定的民族典籍作为原始文献,以此为翻译的原本。一些重要的民族文化文献,例如作为世界基本人种学之一和涉及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迁徙与发展研究的“蒙古学”资料、著名的“敦煌学”资料,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亟需进行抢救性保护工作。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特征,而且边界清晰,甚至被誉为民族存在的最后堡垒[4]。民族典籍是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民族典籍翻译也必将有助于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

2.有助于建立完整的“中国学”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在讲中国的文化史时,往往讲成汉族或汉语文化史,而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特点,甚至一些极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史实和文学现象,都被忽略了。这种现象直到今天在国内的还不能说完全不存在了。在西方学术界,汉学也往往被视为等同于中国学。在其他国家出版的一些关于中国文化史或者文学史的著作,也大多是汉族文化和汉语文学,有些则在著作前言中略加说明中国存在着少数民族文化、文学的史实和事实,由于种种原因,正文中呈现的只是汉语和汉族的文化史。但是,没有民族学的中国学是不完整的。加强民族典籍翻译的研究,有助于学术界建立完整的中国学。此外,民族文学也是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民族文学中的一些文学类型是汉语文学中所缺乏的。例如,汉语文学中缺乏史诗和长篇叙事诗,在民族文学中却是存在的,如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蒙古秘史》等等。汉语文学类型和民族文学类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文学类型学。

3.有助于中国各民族的交流与沟通

解决好民族问题,维护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发展繁荣,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5]。文化的多样性是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保持同样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殊为重要。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注意确认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6]。翻译活动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实现跨文化交流。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需要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与理解,而这离不开各民族语言之间的互译(在国内各个民族的语言互译方面,现在在实践中相对较多的是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的翻译)。如前所述,民族典籍翻译包括民族典籍在中国各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不仅表现着该民族的社会习俗、生活交往、物质文化和体制行为,还承载着民族心理和心灵,因此,大力开展民族典籍在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及其研究,必将有效存进各民族之间深层次的相互了解,发展认同中华文化的广义民族主义,从而有益于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

4.有助于其他国家完整了解中国的文化史和民族特色

民族性和世界性是辩证证统一的。中国的文化典籍如果不翻译到国外,就谈不上世界性;没有世界性,也就无所谓民族性。从世界文明史来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起源、地域环境和历史过程各不相同,而色彩斑斓的人文图景,正是不同的文明之间相互解读、辨析、竞争和交融的动力[7]。翻译在文明的传承、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关于外译中对于中华文明的作用,著名学者季羡林曾感叹:“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8]民族典籍向外语的翻译(主要是英语)其作用也同样不可低估,主要目的就是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汉语典籍之外的民族典籍,从而使外国读者完整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史,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的真正内涵,更好地了解中国各民族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意义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图景。

三、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现状

近30 年来,在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国家民委的统一规划下,少数民族典籍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整理出版了少数民族典籍3 000 余种;据统计,近20 年整理出版的典籍图书,占新中国成立以来典籍整理出版物总量的80 %,这个比例直接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典籍整理出版所取得的成绩[7]。民族古籍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古籍的文字是仍然存活的文字,有的则是历史上出现过,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文字。最近《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收录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也体现了在民族典籍整理方面的远见卓识。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国内一些高校近年来成立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研究所,一些外语院系的博士点也在招收典籍翻译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以培养典籍翻译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例如,南开大学的典籍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包括完成了一些专门研究民族典籍翻译的博士论文。但是,总体上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离实际需求仍有很大的距离。民族典籍翻译这样一个重要的实践领域和学术领域,长期以来被边缘化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民族典籍的翻译工作似乎仍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目标,这个本来需要要大力推进、稳妥进行的文化项目,却依然显得缺乏主脑和操作的有序性[9]。国内胜任民族典籍翻译的译者数量很少,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非常薄弱。

四、进一步加强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思考

基于以上关于民族典籍翻译对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民族典籍翻译及研究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强民族典籍翻译及研究工作:

1.认识问题

发展民族典籍翻译及其研究,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其对中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这一点上,应努力克服中国典籍翻译中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大汉族主义思想已在整个社会文化之中形成积淀,甚至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4]。民族典籍的翻译事业要求一种开阔而博大的学术视野和对外交流的、全球化的文化战略眼光。可喜的是,在近期有关学术会议上,民族典籍的翻译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必须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以全球现代学术的眼光,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全面反思和深入思考民族典籍翻译问题,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2.原本内容问题

文化是一个分层的概念,它包括外层的物质与器物、中层的制度与行为和核心的价值与信念[2]。民族文化典籍翻译原本的内容同样涉及这三个层面。确立民族文化典籍的原本也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进行。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各级政府和民族学及民族典籍学术研究界等通力合作,下大力气挖掘、整理和保护民族文化和文学典籍。文学典籍与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和信念系统关系更加密切,可以首先成为原本确立的对象。这就要求国内学术界加强研究,确立能够反映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核、民族心理和心灵的文学典籍,作为优先翻译的对象。民族典籍保护工作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事业,具体的选择和落实必然会面临一些语言和资料方面的问题。只要进一步开放视野,积极挖掘、收集、整理和占有文献资料,就可以形成民族翻译及其研究新的生长点。

3.组织和计划

无论是民族典籍的确立,还是翻译力量的组织、翻译的实施和译本的出版发行,都需要党和政府的指导。为了有效规划和扎实推进民族典籍翻译工作,必须重视这项事业的组织和计划工作。在这方面,政府和学术界的沟通极为重要。近年来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已经有了一些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项目,但是数量还较少。鉴于民族典籍翻译的重要意义,希望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典籍翻译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才能切实提高民族翻译的总体质量,扩大其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

4.翻译和出版发行

民族典籍翻译涉及民族语言互译、民汉互译和外译,在进一步发展民汉互译的同时,应鼓励和支持民族语言之间的互译。在民族典籍外译方面,直接从民族典籍进行英译是较好的做法。鉴于目前存在着一些困难,可以首先进行间接翻译(以英译为主),即在民族典籍汉译本的基础上进行英译。在国家层面上组织的大型翻译、出版和研究项目中,也可以将民族典籍包括进来。例如,现在正在实施中的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大中华文库”可选择部分民族典籍,组织翻译界和翻译学术力量进行合作翻译。实践证明,翻译家之间以及翻译家和翻译学者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一些重要翻译项目的集体攻关,是非常有成效的翻译模式。同时,也可以吸收国外的智力资源参与中华民族典籍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从目前完成的一些中外合作的翻译和出版项目的传播效果和国际影响来看,对外翻译中展开中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译作在国内和国外的传播学研究也是有必要的。

5.翻译批评和理论研究

人们通常比较注重典籍翻译本身的问题,而对翻译批评和研究方面不够重视。翻译实践、翻译批评和翻译理论研究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翻译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理论层面,而翻译实践为翻译批评提供对象。翻译批评具有导读、评价和导引的功能和作用[10]。因此学术界应更加关注民族典籍的翻译批评问题。从学科性质上讲,中国民族典籍翻译研究身兼二任,跨民族学和翻译学两个学科,是两个学科融会贯通的交叉研究领域,成为具有巨大学术价值和学术潜力的研究领域,由此可以衍生出众多重大的研究课题[11]。因此,国内不同学科之间应进一步密切联系、沟通和合作,互通信息和资料。坚实的民族典籍批评和研究工作,必将对民族典籍翻译、出版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6.人才培养

民族典籍翻译人才的培养是这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民族典籍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研究国家的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调整问题。既要推广使用普通话,也要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12]。根据中国的翻译现实,培养能够胜任民族典籍翻译的本土译者是非常必要的。既要鼓励汉族学生攻读民族典籍翻译有关的学位,也要加强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及研究高层次人才在国内和国外的培养工作[13]。只有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的译者和学者队伍,才能保证民族典籍翻译及研究更好地持续发展,为促进中国各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

五、结语

中国的民族典籍翻译是一项关系到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各民族共同肩负的责任。富有成效地推进民族典籍翻译事业,也是为撰写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翻译史》进行的准备工作。加强民族典籍翻译工作,需要党和政府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和指导,提高思想认识,逐步研究、解决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挥国家职能部门、翻译及其研究部门、出版编辑部门和人才培养部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翻译界、学术界和出版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出版更多民族典籍翻译的精品和研究成果,提升中国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把中国的文化推广到世界,推进人类文明与和平事业的发展。

[1]汪榕培,黄中习. 加强民族典籍的英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8(4):164 -165.

[2]王宏印.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 -3.

[3]罗大文. 民族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2012(2):36 -41.

[4]陈烨. 关于当前促进“民族融合”之我见[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1):39 -44.

[5]许立坤. 和谐:民族问题解决的新视野[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5):89 -93.

[6]郝亚明. 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J]. 广西民族研究,2011(1):1 -6.

[7]汪榕培,李秀英. 典籍英译研究:第二辑[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

[8]季羡林.《中国翻译词典》序[Z]∥林煌天. 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

[9]王宏印. 系统开展典籍翻译事业[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08 -16.

[10]王宏印. 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60.

[11]王宏印,刑力. 追寻远逝的草原记忆:《蒙古秘史》的复原、转译与传播研究[J]. 中国翻译,2006(6):24-28.

[12]周健. 关于当前若干热点民族问题的理性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2(2):1 -8.

[13]梁文霞,张晓芸.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现状研究及对策[J]. 前沿,2010(12):195 -197.

猜你喜欢
典籍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