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校园文化视域下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3-08-15 00:43
电子测试 2013年20期
关键词:武术精神大学生

崔 博

(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陕西宝鸡,721013)

0 引言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集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武术文化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传播载体,富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我们应该注重对武术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研究,充分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在实现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促进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和传承提供新的平台。

1 结果与分析

1.1 武术文化的特点

武术文化是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滋润和培育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经过千锤百炼凝聚而成的优秀民族体育文化,无论在理论上还在行为方式上都很大程度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指导和制约。作为武术的载体—武术文化更是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毋庸置疑,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要组成部分,其独有的文化内涵的形式始终受到民族化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映射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味。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指纹,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文化指纹。”

中国武术自产生以来,就被纳人中国伦理之道。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培育与规范下,形成了武林之人应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在中华武术文化形成之初的道德观是各门派所恪守的德行,《春秋・谷梁传》也认为习武者必须“德”、“技”兼备,“道”、“术”兼修。普遍制订的各种武术礼仪规范、条约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通过这些规矩的约束,使之内化为武德。武德是武术文化的核心,是指武术者应该有的道德修为,更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具备的道德品质,而武德内涵深层最宝贵的是爱国意识,其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1.2 武术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

1.2.1 武术文化会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青年阶段是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黄金时期,我们应当格外加强对广大高校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武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卫国强身”,在平日中发挥和体现的是其最本质的健身性特征,而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的则是“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一种集体道德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的武术史上也不乏诸如南宋的岳飞、明代英雄戚继光以及近代武术家霍元甲等仁人志士、武林豪杰,为我们留下英雄事迹不胜枚举。如今,虽然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与过去不同,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宣扬这种武术文化。让这份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在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得到继承和发挥,让爱国主义思想在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1.2.2 武术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

武术文化素有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有关习武精神的经典名句,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在历史发展中,武术文化的熏陶可以培养人的勤奋、刻苦、勇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孟子曾写下激发人奋斗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武术文化正是这一文学描述的真实再现。众所周知,李小龙的功夫片曾在海外掀起过中国功夫热,而今成龙、李连杰的功夫片在国内外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使国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武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见解。高校大学生经过这一文化的陶治,不但把道德伦理深深地烙入了自己的灵魂深处,而且又锤炼出了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原本抽象的道德概念借助武术这一载体,内化为一种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态度,武术文化除了修身,还具有培养和健全人格的特点。

1.2.3 武术文化促进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理念的新世纪体育教育改革的开始。新课改的实施为新课程标准的构建确定了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原则,同时为高校老师选择教材以及大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和更大发展空间。在发展武术时,传统武术可以有所变革,但决不可能完全抛弃,故而我们的武术文化更应如此。在当前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提炼出的武术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高校大学生通过习练武术,体会到的不仅是外在的武术文化教学,还能正确引导高校大大学生进一步从武术文化中了解和领悟健康的意识,进而促进“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在整个过程中,武术文化在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价值、实现终身体育体现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1.3 武术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策略

1.3.1 创设良好的武术文化教育氛围,提高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社会认同

武术文化要在高校的平台得以传承和发展,就需通过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开展多样的竞赛活动、引入丰富的网络资源等途径,营造浓厚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并结合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向学生普及武术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和社会认同,在促进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的同时,使武术文化得以传承。

1.3.2 将武术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

高校的德育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的政治方向、道德行为规范、人生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武术文化内涵中所包含着的爱国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匡扶正义的道德行为规范与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内容密切相关,功能也是明显的,因此,其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规范的行为,促进其树立强悍的民族精神,构成优良的人格品德,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实现弘扬武术文化的目标。

1.3.3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认知水平

体育教师承载着对武术文化传承的重任,要使武术文化能够在高校不断延续和发展,就必须重视对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观摩进行武术文化培训和交流,提高专业体育师资队伍的武术文化修养和教育教学技能,提升教师对武术文化内涵的认知水平,真正做到把我国武术文化瑰宝继承并发扬下去。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武术文化精神教育是凝聚力教育、震撼力教育、意志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向大学生传播和弘扬武术文化,是关注大学生的精神处境、精神发展、精神生活,也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武术文化传承是向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深化,可以使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精神意识、较高的民族精神素养、较好的民族精神品格,使其更好接受传统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进而实现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的发展的目的。

2.2 建议

在高校教育中,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武术文化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本身具有的现代教育价值。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努力创设条件让将武术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使普通大学生能够有接触武术,参与体验武术的机会,进而对武术文化产生深刻的认知并形成认同。大学生本身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属于高层次的文化群体,在武术文化交流和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高校教育要承担起对我国优秀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促进其得到良好广泛的传播。

[1] 田芳兵.武术、武术文化的传播.[J].科技信息.2010,28:23-24.

[2] 岳志荣. 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研究[P].辽宁: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2006,04:89-90.

[4] 权黎明,王刚.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9:40-41.

[5] 许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王岗.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2:149-150.

[7] 申国卿.燕赵武术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10,04:84-85.

猜你喜欢
武术精神大学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大学生之歌
武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