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类问题刍议

2013-08-15 00:49徐国源
关键词:大众文化界定研究者

荀 洁 徐国源

(苏州大学 凤凰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现在主要表现为对单个文本或单个类型的纵深挖掘,强调的是单个文本或类型之间的差异性,这对认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从全面认识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研究不能揭示大众文化版图的整体特征和变迁规律,欠缺整体认知的高度和广度。要做整体研究,如果只是笼统的一言以蔽之的方式进行概括也是难以运作的。事实上,当代大众文化在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的多元需求时,是以不断变化的不同形式做出回应,这些形式在交融互渗中扩展着大众文化的外延,体现了大众文化求同存异的共性特征,奠定了大众文化在当今中国如火如荼发展态势。因此在归纳总结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时可以基于大众文化发展的当下时空对其进行各种类型划分,在逐个分析基础上再进行总体归纳。

划分先要直面的难题就是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困难,厘清这一问题是一切有关大众文化研究的基础。大众文化是社会历史产物,有着横向和纵向的交错绵延,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迅猛、包罗万象,研究者的学科立场、思维视角和分析重点各不相同,大众文化参照他者文化尚不明确等,都决定了当前对大众文化界定仍然众说纷纭,诚如有研究者所说的,“鉴于大众文化一词在用法上存在种种歧义,而在当前又不可能找到一劳永逸的唯一定义,因而只能按我们的理解去寻求一种大体合适的操作性界定”[1](P8)。界定的不清晰会导致内涵和外延含混,导致对象和范围不明确,给分类研究造成困扰。

划分研究紧接着会面对的困难就是如何确定划分的准则,并进行合乎逻辑的划分。在当前的研究中并不缺乏对大众文化类型的描述和分类别进行探讨的内容,欠缺的是对分类准则的明确表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大众文化分类问题的专门性研究。现在有专门探讨电影文化、电视文化、流行音乐等学术文章,许多著作也会分门别类地详细阐述上述类型的性质特征。这样的类别并列陈述看似清晰,合乎大众文化体验,常常被误认为就是研究者对大众文化类型的划分。然而它们只是对当前常见大众文化形式进行简单罗列,只是对大众文化部分表达,没能把大众文化全貌分门别类地完整表现出来,各类型间也欠缺合理逻辑联系,不成一体。研究中在谈及大众文化类型时,一般都是在不提供分类准则情况下简单地将常见形式按照日常体验中命名并列在一起,致使其中一些类别难以界定,交叉现象严重。这种回避分类准则轻描淡写地表述没有能够适应研究局势的要求致力于解决分类研究中足够敏锐的问题,给准确认识大众文化带来了困扰。罗列具有一定随意性,缺乏准确科学依据,有着明显缺陷,以此来解释当前的类型和演变发展,可能造成以单向的模式遮蔽复杂现象问题。

不过类型终究是无法绝对地将各类别完全分开,总有些类型会融合其他类型的元素,难以撇清与其他类型的干系。类型的区分是为了认识需要,是凝固了时间的短暂举措,是划定了空间的权宜之计,只是相对清晰的结果,不可将其绝对化。

雷蒙·威廉斯认为文化既是特别的生活方式也是文本。当下有关大众文化研究主要是将其作为文本进行分析。作为文本的大众文化是一系列符号化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集合,它们表达着一定的权力关系,是文化视域中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落脚点。对于什么是大众文化,在不同时空语境下不同学派、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各家观点中也有很多的交集,对于大众文化的性质特征有一定的共识,都认为大众文化依托大众传媒,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传播渠道。这里既包括印刷传媒也包括电子传媒,“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电子媒介有电视、广播、电影、大型电脑数据库、国际互联网络等”,“当今的大众传播媒介无非就是这两类媒介被赋予现代科学技术以后的新发展”。[2](P88)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相依相存,经由大众传媒出场,借助大众传媒技术优势不断拓展文化版图,在大众传媒参与营造的公共空间发挥作用,受到大众传媒的制衡,成为建构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力量,推动文化变迁。大众文化必须依托于大众传媒,而大众传媒并非为大众文化所独占,在他者文化的建构和传播中大众传媒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播媒体作为工具,既可以传递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又可以传递民间文化、大众文化。”[3](P53)根据这一逻辑,简单地将大众文化细分为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等,显然是不妥当的。根据当前中国大众文化主要依托的大众传媒形式的殊异,可以将作为文本的大众文化划分为“纸媒中的大众文化”、“电影中的大众文化”、“广播电视中的大众文化”和“互联网中的大众文化”这几种类型。有研究者认为从大众传媒的角度看,大众文化大体包括“广播电视中的大众文化和报刊书籍中的大众文化两类”[4](P92),其中“广播电视”被认为就是大众化的电子传媒。笔者认为这样的措辞缺乏包容力,没有能将电影、互联网等电子传媒囊括其中,不够贴切。

大众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形态,不断扩张且名目繁多。在全媒体时代,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传媒内容、传输通道和传播功能的不断交融,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多种表现形式、多种媒体形式和多种感官体验的融合,新的文本样式层出不穷。

大众文化的外延是十分宽泛的,一般研究者们分类详述的大众文化文本类型主要是电影、电视、网络、广告、动漫、时尚、通俗小说、流行音乐等。这里电影、电视和网络的并列是没有疑问的,它们之间的区分正是因传媒形式的不同;其他各类文本的并列亦是基本可以认可的,它们之间的区分可以认为是依据外在形态的不同;然而前者与后者的并列就十分可疑了,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交集,难以按照一致的标准相互区分开来,后五类大众文化均可以依托电影、电视和网络传媒,成为这些传媒中的传播内容。据此,可以对“电影中的大众文化”、“广播(包括电视和狭义的广播)中的大众文化”、“纸媒中的大众文化”和“网络中的大众文化”再进行分类,分别依据所传播内容和外在表现形式的殊异,即表意形式和表意内容的不同,这是长久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对分类问题进行思考的两个基本方面,有关大众文化的类型划分亦可采取这样的考虑。

分类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是更好地认识对象事物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前提。现如今大众文化已经全面渗透进文化生态的建构中,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传播,但是对大众文化的分类尚且不确切,影响着对大众文化的准确认知,亟待进一步的探讨。

[1]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3]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7.

[4]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界定研究者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高血压界定范围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