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困境与保护

2013-08-15 00:49
关键词:黄梅安庆黄梅戏

徐 冉

(安庆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一、黄梅戏的形成

黄梅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史料记载,在唐朝时,黄梅采茶歌就很流行,后经宋代民歌和元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明清时期,黄梅唱戏之风更盛,崇祯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黄梅县当地民歌众多,有茶歌、渔歌、牧歌、船歌等。黄梅山区盛产茶叶,采茶季节,茶农一边作业,一边吟唱山歌小调,采茶歌就是在这些质朴、优美的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黄梅戏从起源到成型共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四个阶段,其前三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最后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剧种打下了基础。清康熙、乾隆年间,是黄梅戏“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个阶段全面实现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传统剧目繁多,艺人能表演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1]。

自然条件对黄梅戏初期的传播有重要影响。清朝中后期,黄梅县水灾不断,部分灾民被迫向东迁往安徽安庆地区,一些灾民便以卖艺为生,将黄梅采茶调传入了安庆。安庆怀宁老县城石牌为灾民卖唱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明末清初,石牌就已经是长江一级支流潜水上的最大港口,是潜山、太湖、望江、宿迁四邑通往安庆的水陆交通要道和物产集散地,商业繁荣,来往客商多,这为黄梅采茶调在怀宁以江湖曲艺形式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2]

安庆地域文化促进了黄梅戏的成型。安庆良好的戏曲氛围,为黄梅采茶歌演变成戏曲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安庆自古戏曲文化鼎盛,如汉代百戏、宋金杂剧、明清传奇和清末徽班等。安庆怀宁县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当地人善于借助戏曲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感情,著名的长篇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在这里诞生。良好的叙事诗文学传统为黄梅采茶歌注入了叙事成分,这正是小调转变为戏曲的关键。黄梅采茶调转变成戏曲后,徽班在这里崛起了,它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安徽黄梅戏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以安庆方言为演唱语言,形式稳定、特征鲜明的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大戏。

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梅戏“秀而不纤、柔而不腻”[3](P381)的艺术本色及优美的艺术场景。湖北黄梅和安徽怀宁在地理环境上都依山傍水,景色怡人,这里的艺术创作者善于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制作富含婉柔气质的艺术作品。黄梅戏起源于乡野,传唱于民间的特点,又给它增加了一些刚与烈的艺术特质。另外,黄梅戏生长于吴楚之地,感染了吴楚文化“勇于开拓,活泼浪漫,传奇幽默,丽质秀色”的特点,在舞台上善于运用舞蹈和大段抒情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二、黄梅戏的发展困境

黄梅戏传入安庆后,逐渐成为安庆地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并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一大批优秀表演艺术家。上世纪50年代,随着《天仙配》被搬上银幕,黄梅戏顿时名噪海内外,由此奠定了其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在著名艺术家马兰的带领下,黄梅戏曾一度崛起过,但是随着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盛行,以及人们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年轻人逐渐远离了地方戏曲文化,黄梅戏也和其他戏种一样,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后备人才缺乏。目前安徽只有一所黄梅戏专业院校,即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据该校2013年招生简章,2013年,该校国家统招高中起点大专共拟招收11个专业830人,其中涉及戏曲艺术的共5个专业240人,戏曲艺术类招生人数只占总招生数约29%。黄梅戏专业院校招生困难,专业剧团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正面临人才断层的困境。

观众逐渐减少。精神文化产品极度匮乏的年代早已远去,在文化发展迅速的当代社会,年轻人更倾向于快餐式的娱乐方式,对于音乐的欣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流行音乐、摇滚、古典音乐等等,戏曲艺术因此逐渐淡出了他们的视线。没有观众支持的艺术,终究会被遗弃在历史的角落。

资金投入不足。传统的戏曲艺术几乎都面临着市场化困境和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各大剧团硬件设施落后,从业人员薪酬低,剧团演出经费少,演出能力浪费严重。

缺乏优秀剧本。生存困难自然会导致剧本创作动力不足。近年来,虽然在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出现了一些新鲜的黄梅戏剧本,但是远达不到《天仙配》、《罗帕记》、《女驸马》这样的品牌效应。黄梅戏专业院校和剧团培养的大多是演出、设计人员,真正具备深厚戏曲编剧能力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这就使得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播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黄梅戏的保护和传承

2006年,黄梅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黄梅戏的保护和发展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契机。无论物质文化如何丰富,人们对优秀精神文化,尤其是传统民族艺术精粹的追求始终不会停止,如何保护和发展黄梅戏,应该成为所有热爱民族传统戏曲文化者,以及黄梅戏从业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文化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去创造、丰富和继承,现阶段,黄梅戏的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才断层问题,应加强对黄梅戏专业院校的扶持力度,为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环境;应提高黄梅戏专业剧团和从业人员的待遇,鼓励优秀剧本创作和优秀演员培养。

精心打造业界名人。戏曲艺术的发展,尤其要重视业内名人的带动作用,某种戏曲之所以会声名远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家喻户晓的领军人物。比如上世纪90年代,马兰使黄梅戏在当时戏曲艺术整体面临困境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充分说明戏曲艺术着力培养名人,树立名人品牌效应的重要性。

走市场化道路,形成产业化发展态势。传统民族艺术在生存困难时,政府出于保护民族文化的考虑,会出台一些扶持性政策,但是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还是要靠自身走产业化道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应吸引培养黄梅戏经纪人,建立黄梅戏汇演机制,完善各市县剧团的固定汇演,培育打造黄梅戏精品工程;应建设创作、宣传、演出、效益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安庆市着力建设品牌加品质的双重保障制度,潜山县在保证正常演出的前提下出租剧场等,都属于此类积极的尝试;应重视黄梅戏品牌策划和公关,积极做好对外宣传推广工作,让黄梅戏重新走入公众视野,扩大名人和品牌效应。[4]

戏曲回农村。黄梅戏起源于乡野田间,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了乡村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黄梅戏的发展还应走进田间地头,深入乡村,多接地气,正确处理好地方戏曲的城市传播与重回农村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正确把握新农村戏曲市场需求与农民观众审美心理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剧目生产、艺术创新与送戏下乡,从而以戏曲文化反哺战略营造出戏曲艺术生存发展的明媚春天。

[1]梅含黛,段友芳.黄梅戏起源探究[J].大舞台,2010(4).

[2]夏玢.地理环境对黄梅戏影响的初步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2).

[3]王长安.黄梅戏通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4]傅润杨.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大众文艺,2012(21).

猜你喜欢
黄梅安庆黄梅戏
鱼殇
黄梅之星 谢军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黄梅之星 朱婷婷
黄梅戏《中国梦》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金花夺目 黄梅璀璨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