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背景下媒体报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3-08-15 00:54徐晨霞
传播与版权 2013年3期
关键词:医患医生

□ 徐晨霞

新医改以来媒体对医护工作者形象以各种角度呈现报道。观察现在的媒体,尤其是都市报,对医生报道多以负面为主,如见死不救,给病人看病时态度冷漠,乱开药,拿回扣,收红包,等等。由于受到传统宣传思维、新闻过度娱乐化等因素的影响,媒体对医生形象报道主题单一化、模式化、煽情化、刻板印象化,以外行说道内行,违背客观、公正、平衡的原则,使得医生的媒介形象被妖魔化。

一、医生媒体形象建构出现问题的原因

媒体在对医生进行报道时,即对医生形象进行表征,医生形象被媒体以符号形式再现为“他者”,医生没法在媒体表征中主动发声,只能被媒体塑造和建构,甚至被媒体刻板印象化和妖魔化。

记者通过消息来源了解事情经过时,偏听偏信。由于记者本身也曾经是患者或患者家属,深切体会看病难、看病贵。在采访医患纠纷事件时预设心理容易使其立场倾向于患者一方,在矛盾双方中仅呈现患者的一面之词,淡化或忽视医院方的观点立场。这使报道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大打折扣。

在媒体竞争激烈时代,尤其是网络的出现,记者为抢发、多发新闻,容易妄下结论。记者未经调查研究且缺乏医疗常识引起报道失实,从而抹黑医生形象。在医闹事件和医疗纠纷中,不管医方是对是错,媒体有意无意地偏听患者一面之词,引发网民声援患者,对医方铺天盖地漫骂、讨伐,舆论呈现一边倒倾向。更有甚者,在遇突发事件时,记者不加调研,先入为主。以福建保温箱烤死婴儿事件为例,媒体呈现“泉州儿童医院庸医当道,草菅人命,一夜之间将健康宝宝烤死!院方推卸责任,医生护士全都不见人,连监控录像都被删了……很明显保温箱温度过高,后背简直没一块好肉……”等报道,记者未经调查而且缺乏医学常识就妄下结论,在网上以讹传讹,挑拨受众情绪,铺天盖地的报道一度引发舆论危机,引发老百姓声讨医院,严重影响医院工作的正常秩序。

对医疗领域认识有限,外行说内行。医生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大多数记者没有受过医学专业训练,虽然常年跑医疗口,但相对医生是个外行。在采访医生时,记者对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法规知之甚少,遇到医患矛盾时外行说内行,容易断章取义,偏听偏信。要么因为隔行如隔山,在采访医生时专业的差异造成双方产生隔阂,未能真正了解医生的工作内容和承载救死扶伤的工作压力。

为提高阅听率,博取受众眼球,记者以娱乐化、煽情化方式报道医生和医患纠纷。美国学者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自上个世纪媒体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媒体为增加发行量、收视收听率,以及网络出现以后提高点击率,新闻娱乐化、煽情化现象日益严重。都市媒体倾向于选择医德败坏、医患冲突和医疗事故进行报道,用大量煽情的字眼来博取眼球,在报道中大肆渲染冲突、矛盾和对立。其所构架的医生形象呈现单一化、表面化、模式化,媒体缺少深度挖掘的精神和真正有价值的报道,直接导致医生的媒介形象不够客观、公正,日益被妖魔化,甚至煽动老百姓仇恨医生的情绪,将各种机制的不足转嫁到医生个人身上。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医患冲突作为当前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就像一个着火点,一触即发,引发患者个人、家属、旁观普通老百姓舆论一边倒,在网上无端地漫骂、声讨院方或政府,甚至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中,报道呈现的医患纠纷充当了社会压力的“安全阀”作用,为人们提供排泄不满情绪的对象,以替代目标暂时指向原初目标,以医生和患者为代价暂时缓解深层矛盾。

二、医生形象过度负面呈现的危害

媒体过多地呈现医生的负面形象,这本身违反新闻报道平衡、公正的原则。负面评价过多过重,容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媒体营造一种拟态环境,即医生都是拿红包、吃回扣、不负责、乱收费的,否定了医生为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出的巨大贡献。媒体将现有卫生体系出现的不完善因素归因于医生个体,对医生的评价有失公允和公正。媒体对医保政策、药价定价等基本情况没有调查清楚,对专业门槛很高的医疗知识不甚了解就对医患冲突妄下结论的报道屡见不鲜。

媒体不实报道,会打击医生的从业积极性。医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流向其他行业,这将加剧医疗资源短缺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医护需求的矛盾,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在国外,对医疗系统采取的态度是“慎报”,因为医疗行业是专业性很强且涉及公共利益的行业,而记者大都没有经过职业训练,没有专业素养,报道容易出现偏颇,从而损害公共利益。

受众作为患者的一部分,不体谅医生工作的辛苦,不承认医生救死扶伤的贡献,加上媒体极具煽情性的报道,造成在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上受众跟着不理智地一边倒,在行为言语上对医护人员进行辱骂殴打,甚至危及医生生命。不论是媒体的过度呈现,还是网民不理智地一边倒的舆论,都会伤害医生的从业热情,最终影响老百姓利益。

媒体在对医患矛盾过度报道或不实报道,加剧医患关系的恶化,也是对未来保障自身健康资源的削弱。虽然存在部分医务人员的道德缺失问题,但卫生系统整体的社会劳动贡献值得尊重和肯定的。媒体过度负面报道,严重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媒体对医生形象的报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于医生拿回扣、收红包、以其他方式收受贿赂等情况,医院方应该进行相应处分。对于严重违纪违规行为,应第一时间向社会通报,不掩盖事实,消除害群之马,以免引起媒体不实报道和引发受众猜测,支持媒体进行舆论监督。而媒体在对医生和医患纠纷进行报道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体应发挥社会协调功能

不能将体制的不完善归咎到医生个人身上,造成在舆论上受众跟着不理智地一边倒。事实上,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有多重原因。在新医改后,政府旨在逐渐消除以药养医现象,但大病重病的医药花费有时超出病人预期,从而感到“贵”。而看病难,无非指排不上队、挂不上号,这主要出现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而一些社区医院和中小医院则往往“吃不饱”。这是因为优质的医疗资源,如一流的诊疗设备和一流的大夫都集中在三甲医院,大家都希望到三甲医院享用这种资源。这种现象不是医生个人或某个医院造成的,原因多重。

对于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媒体在平时的报道中应加强对老百姓就医观念和健康观念的引导,逐渐普及分级就诊、转诊观念。正面报道与医学常识、生理科学知识普及,树立人们正确的生命观与就医观念。医生与患者应是合作关系,他们站在同一立场,共同努力解决同一疾病问题,媒体应引导受众正确对待医患关系。

(二)媒体报道应客观公正

记者应客观报道,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能以个别医生拿回扣、收红包代表整个行业从业者行为。加强正面报道,给予医生信念和坚持精神,积极报道医疗系统先进典型,体现医生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职业。报道时,对于其对社会健康作出的贡献,医生(尤其是三甲医院医生)在服务社会时超负荷的工作,多用数据说话,反映医生真实的工作状况。

我国医疗体系复杂,且正处于改革时期,看病这一行为,不仅涉及医生个人、医术及医院方,还涉及我国现行的医保政策、医药定价等诸多问题和诸多部门。记者应多调研,多参加座谈会,听听医生的声音,多听取医生对专业知识的解释,增强专业素质,勿以外行误解内行。

(三)媒体应对现存问题追根溯源

记者应该追根溯源,找到当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源,而不是浮在表面,满足于报道当前的医患矛盾。这就要求记者要到实地进行调研,跟随患者和医生亲身体验看病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跟随管理层了解医疗改革过程的症结,分析改革的方向。

四、结语

医改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过程中,媒体应发挥传递改革信息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监视功能,秉持客观、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多做调查研究,努力寻找和剖析医疗改革的阻力,正面引导舆论,促进新医改向有利于社会方向前进。

[1]彭曼.我国近期报纸医生的传媒形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2]搜狐.网曝泉州医院新生儿保温箱中被烤死[OE/OL].http://baobao.sohu.com/20130718/n382006972.shtml.

[3] 汪元元.从转型期医生媒介形象看我国都市报报道[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 尼尔·波兹曼著,章艳等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汪元元.从转型期医生媒介形象看我国都市报报道[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 彭曼.我国近期报纸医生的传媒形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7] 吴雨函,吴建国.新医改背景下医患关系初探[J].科学咨询,2012(11).

猜你喜欢
医患医生
听医生的话
最美医生
会拔牙的“鞋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感受特多医患关系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看医改 医患各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