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3-08-15 00:45邱亚洪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型精神大学生

邱亚洪,宋 欢

近年来,我国教育正在努力克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各高校从理论和实践上做了许多积极有益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创新教育目前尚在起步阶段,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业经济时代,科技不发达,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某些知识、设备、工艺、技术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在这个时代,对创新的要求并不迫切。工业经济时代以来,以工业革命为主要标志,科技进步明显,生产力发展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周期大大缩短,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不断涌现。这一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一阶段,社会对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创新欲望也较过去大为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的广泛渗透,在向传统产业渗透的时候,促成了重要的新产业的诞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各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促成了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研产品转化为商品,科技成果产业化也大大的缩短了周期。可以预计,在未来十年里,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绝对主导力量。在那个时候,科学技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不断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将对全球竞争和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从国家层面看,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显示了改革创新的巨大威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改革已到了人们所说的 “深水区”。如何解决新形势下各种复杂而又艰巨的经济和社会运行中深层次问题,继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关键在于创新。不论是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生产率低的问题,还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企业新优势,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不论是高新技术的发展,还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都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任务。要解决这些困难,完成艰巨的任务,我们更加需要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此外,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条件下,提高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总之,离开科技进步与创新,我们就难以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难以实现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新形势下,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从个人层面看,创新是个人成才和成功的重要条件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一些负面影响,中国学生普遍存在重知识学习、轻创新精神培养倾向,创新精神不足是当代中国学生一个普遍通病。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发达国家毕业生主动创业的人数占总体毕业生人数比例达到30%—40%,而广东省这一比例只有2%。考虑到广东已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广东人商品经济意识相对较强这一实际情况,可以想像,全国大学生主动创业比例将比2%更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不足。

俗话说得好:吃别人嚼过的馍馍没味道。一个人做事没有一点主见和独立性,人云亦云,只会跟着别人后面跑,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看看世界上成功人士,不管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其他行业成功人士,无一不是不满足现状、具有强烈创新精神、走自己的路的人。中国的学校要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培养创新精神重要性认识,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创新活动。

二、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活动

有些大学生对创新活动有畏难心理。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学生平时只注重知识学习和积累,习惯于死记硬背,对什么是创新精神,如何开展创新活动了解甚少,平时也很少有创新活动,来到大学一听到要培养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活动便感觉紧张和害怕。有些大学生对创新活动有一些片面认识,如一些学生把创新视为一件很神秘的事情;也有学生认为创新不外是一个人的突发奇想;还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学习与创新的关系,认为创新是一项单纯的活动,与自己学习无关等等。此类片面认识,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高校要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引导,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他们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曾总结了在物理学上创新和取得创新成果的二个基本条件:要有“坚实的、广博的学说”(即要有合理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广博性和专业知识精深性)和“长期不懈地对物理学问题的求索”(即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高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创新关系,帮助学生克服“创新就是灵机一动”、“创新就是突发奇想”等一些幼稚想法,引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培养合理知识结构和对某些问题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勇于质疑,为今后开展创新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以树立典范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打基础

通过开设与创新有关的相关课程、举办相关讲座或介绍相关书籍,向大学生介绍中、外科学家或成功人士从事科学研究或创新的做法、体会和经验,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模仿中树立科学精神,掌握创新思路和方法,为他们今后开展创新活动打下基础。

(三)采取措施让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

如一些学校设立导师负责制,每个教师带几个学生开展项目研究,让学生在具体实践锻炼中学会如何创新。这方面广东一些高校做了一些积极有效探索。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入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专题内容,辅之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毕业生模拟招聘会、毕业生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广东工业大学通过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建立科研导师制等措施来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上述学校一系列措施,都收到不错效果。

三、建设一支高水平创新型教师队伍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一个思想保守、知识面窄、知识陈旧、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师,培养不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创新型教师有如下一些特征:思想解放,能接受和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和观点;具有强烈探索精神;对自己所教专业重点、难点和前沿问题比较了解;能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并把自己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之中,用以提高教学水平。从我国这些年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看,经过近年的发展,教育质量有了不同程度提高,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扮演角色越来越重要。但就目前情况看,高水平的创新型大学和高水平创新型教师数量还是远远未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特别是某些高等院校少数教师,基本上还是处于只教不研情况,很长时间都从未开展过相关研究工作,拿不出一点研究成果,教学中只会按照书本内容做一些解释性工作,照本宣科情况严重,这无疑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新形势下呼唤更多创新型学校和创新型教师的涌现。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政府及教师等方面共同努力。

四、进行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

高校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在进行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实施创新教育,目的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指出,要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收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创造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相互激励机制的形成,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仅从人才培养模式看,近年来一些高校就进行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如广东一些高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走出校门、面向社会,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等方式,积极探索学校主导式、校企共建式、教学工厂式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提高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大批动手能力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积极探索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提供教学实训场地及教学实训设备、器材等,教师是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双方共同制定切合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的教学教材、课程改革、实践实训等一体化培养模式,改变了高职学生培养以学院为单一主体的局面,闯出了一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

新形势下,需要高校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新路子,为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9

[2]杨振宁.杨振宁文录[M].海南出版社,2002:321

[3]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00

猜你喜欢
创新型精神大学生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大学生之歌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