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参加《现代与经典》有感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公开课语文课程文本

李 艳

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第1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应运而生,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次教学观摩研讨会邀请了王崧舟、于永正、孙双金等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现场授课,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比如王崧舟教师的 “诗意语文”,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着小学课本中的童话故事;比如于永正教师的快乐“写作教学”,他把对话变成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真实表演,再让学生通过回忆刚才的表演进行现场创作作文;再比如沈惠芳教师的“全语和多元智能取向的写作教学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技能,发挥学生的特长进行创作。这些都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清新的春风。而当繁华过后,我们的内心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了深思,课程改革还需要哪些努力?我们知道语文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改革的是我们的教师,正如孙双金教师所言,语文教师要突出重重包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仍然需要一代又一代语文人的不断奋斗。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突破重围呢?

一、改变以阅读教学为主的语文教学思维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共同构成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不应出现“重阅读,轻识字与写字、轻写话、轻口语交际、轻综合性学习”的现象。而综观国内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不难看出,阅读教学仍是小学语文教师公开课的主讲内容。本届教学观摩研讨会中进行授课的12位教师中只有2位教师专门讲了写作教学,对识字与写字、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授课。如今很多一线教师,只要进行公开课,立马会想选择什么样的文本进行教学,在阅读中把识字写字、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合进去,这不失为一种语文综合教学的好方法,可是把握不好,往往会变成“四不像”,学生也听的糊里糊涂,找不到重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1~6年级)的模块中,有一个重要的模块是“语文学习园地”,但至今在众多的教师教学公开课或者观摩课中没有见到哪位教师选择此模块进行示范教学的。在2011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对各个模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作为真正实施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师应该对各个模块给予同等的关注。

二、改变单一课内选文的教学思维模式

以往的公开课,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进行授课的文本的选择就是课内的,同样的一篇课文会由很多教师拿过来进行公开课演示,以致形成误区,即公开课或者观摩课必须得选择教材内的文章。我们知道课内文本的选择是经过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组委员审核制定的,具有权威性,可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课程资源是源于生活的,书本上的语文知识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到我们的平时的生活里。公开课的文本选择完全可以不拘泥于课内,即课本中的文章。此届《现代与经典》观摩研讨会邀请的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师中就有许多人为此做出了尝试,比如孙双金教师所选择的文本《小偷罢工》、甘泉教师所选择的文本《威斯利王国》、周益民教师所选择的文本《一起看声音》就是从他们平时的阅读中挑选出来的。从学生上课时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这类文本的接受效果较好。

孙双金教师所执教的《小偷罢工》这节课中,完美地把课外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一堂丰富饱满热情而又发人深省的公开课。孙老师把文本中的重点段落的个别语句省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拘泥于教材,大胆猜想,有些还让学生写在作业纸上进行朗读。在本课的结尾,当学生问本文的作者是谁时,孙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就是你们,就是我们……”随后雷鸣般的掌声想起。是的,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作品,不如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人人都是作者,那么当作品中有了学生自己耕耘的土壤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在那节课中,有些学生对故事情节所做的设想甚至比作者想的还要奇特,还要完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勿庸置疑,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孙老师把自己的课外阅读资源扩展到课堂里,并成为主要的授课文本,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世界可以很小,小到只有一本教材、只有三尺讲台;但也可以变得很大很大,大到每到之处都别有洞天。党的十八大报告里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孙老师的课堂以择取课外阅读为契机,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改变过度依赖科技手段的教学思维模式,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特色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技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让我们早早地进入了信息时代。笔者在对《亳州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途径》进行探查时,发现约95%的教师选择了备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的设计。结合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情况,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备课时不再依据教参,而是直接从百度等工具平台上搜索一篇教案,打印下来应付检查即可。试想这样的风气蔓延下去的后果是什么?何谈语文课程改革?

过度依赖科技,对于我们语文课堂来说,异彩纷呈的背后会失去原汁原味的语文精华;过度依赖科技,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提高效率的背后会失去自我教学的方向;过度依赖科技,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享受一节视听盛宴的背后会缺少触及心灵的感悟;过度依赖科技,对于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来说,热闹喧哗的背后则离“真”语文教学越来越远。而科技也确实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许多便利。如此届《现代与经典》研讨会中沈惠芳教师的公开观摩课《来玩写作的游戏》,沈老师用她那优美动听的声音为学生们配乐、配图朗读了名为《眼睛》的一篇文章,让在座的师生无不潸然泪下,“母爱”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了。语文课堂适当注入科技的成分比如图片,声音、动画等是为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服务的,但若整节课从始至终都离不开幻灯片,或者其它辅助手段,难免让我们察觉语文的味道淡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把主要的板书也制作成了幻灯片,整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都提前制作在了幻灯片上。让人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计算机课,还是语文课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16个字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语文课的课堂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应该求真务实。此届观摩课中,名师们在进行公开课时都使用了多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一次次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些许忧虑。如果没有电了,我们失去了那些辅助工具,我们的语文课堂怎么组织?还能进行以图片为主的教学吗?还能进行以配乐为主的教学吗?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于永正老师曾讲过“简简单单教语文”,在他的观摩课上,我们则看到了别样的语文。一篇小短文提前打在幻灯片上,整节课只围绕着这样的一张幻灯片进行教学。然后于老师与学生分别模仿不同的角色进行写作教学,继而让学生回忆刚刚表演中的对话、表情、情节等进行课堂写作,最后于老师当堂点评学生的作文,给予学生及时的纠正与鼓励。课堂就那样的简简单单地在师生的自然互动中融洽进行。沈惠芳教师的《全语和多元智能取向的写作教学课程》的报告中,通过一组组教学情景图片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沈老师也在努力实现语文的本真教学。比如让学生分成小组亲自制作刨冰,在制作前教师要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如何来制作刨冰,在制作过程中,教师用录像机把各小组的制作过程有选择地拍摄下来,等制作完成后,师生一起吃着刨冰,一起来回顾当时的情景,最后,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有关刨冰制作的作文。沈老师与于老师的教学都在努力回归到语文教学的“真”字上,师生用行动编织回忆,用行动体现真实的写作。唯有真,才有真情,唯有有了真情,方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文。

四、克服成人思维定势,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认知阶段主要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主要在7至12岁,他们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图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虽然他们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2]也就是说在对7至12岁的儿童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多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教师语言也应是简短、活跃的。

成人在看问题及语言表达上往往有他们自己的特点,比如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种意思,而成人则只会认为画的是一个零或者英文字母0,所以成人总喜欢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儿童,并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作为教师,要努力克服这样的思维定势,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自由。从此届《现代与经典》观摩研讨会(南京点)来看,小学1至3年级没有公开课的示范,集中在4至6年级。前面已经讲到,4至6年级的儿童虽然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但还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实施。孙双金教师在这方面的处理就比较好,在他所执教的《小偷罢工》一文中留下大量空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充;林莘教师在她所执教的《蟋蟀的住宅》一文中,用字理识字的方法,首先写出宅字在造字之初的写法,导入课题,学生从字的写法上就明白了字的意义;沈蕙芳教师在她所执教的《来玩写作的游戏》一文中,语言生动形象,能很快地融入到学生中间,特别是在配乐朗读《眼睛》时,使用的语言非常贴近学生的认知,能让小学生与之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定会风雨兼程!

[1]胡锦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2,(12)

[2]张向葵,桑标.发展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出版社,2012

[3]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公开课语文课程文本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