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眼中的中国言语礼仪文化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问候德国人言语

周 薇

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对于德国来说向来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德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知之不多,那么此后的30多年以来,随着中德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往来与交流的急剧增多,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已经日趋深入。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交际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言语礼仪文化。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结合中国人的言语表达习惯,对德国人关于中国言语礼仪文化的种种见解进行的简要的对比分析,这对于增进中德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进一步深化德国言语礼仪的研究想必不无裨益。

所谓言语礼仪文化,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应该共同遵守的、旨在调节相互之间关系的言语行为规范,简单地说,是指 “由交谈双方的相互关系所确定的言语行为规则”(Акишина,Формановская,1986:3)。 这一规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内在方面,要求说话人必须从内心关心与自己对话者的思想情绪;其二是外在方面,强调说话人必须将这种关心用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孙乐中,2005:228)。言语礼仪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反映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望,是维护正常交际秩序的经验结晶,是社会进步、人类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李道刚,2009:6-9)。现代言语礼仪文化内涵丰富,浩瀚无穷,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国家元首互访时的双边会谈,到人们平时见面时的一声问候,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具有鲜明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德国人对中国的言语礼仪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中国人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向来以礼仪为重,而这些礼仪均来自于孔子。诚如俄罗斯著名汉学家 В.М.Алексеев(2002:173)所说,“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意义的文化之一,其中包括礼仪文化......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孔子提出的旨在照顾面子和调节行为的‘礼’往往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普遍对孔子所说的“辞达则已矣”和我国古人所云“言谈之道,攻心为上”、“发人曲衷,动之以情”、“以虚求实,曲得所谓”等至理名言推崇有加,视其为中国言语礼仪文化内涵的经典。

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德国人在与中国人交往或者观察中国人相互之间的言语行为时,往往会发现许多不大理解的地方,按照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很有意思但又很费解的地方”。这种费解是德国人以自己的言语礼仪为参照,在跨文化交际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他们的礼仪文化观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人某些独具特色的民族心理特点和耐人寻味的言语礼仪特色。限于篇幅,本文仅以称呼与问候为例进行分析。

一、称呼中的中德文化差异

德国人认为中国人普遍敬老尊老,注重礼节,尊称很多。例如,在中国,认识的人相互之间见面时的称呼大致可分为两类:

1.“老”字不离口。老+姓或姓+老(老王或王老,老李或李老等)这种称呼形式在中国最为流行,常见诸于中老年人或同事、同辈之间。另外,夫妻之间互称“老公”、“老婆”屡见不鲜;一些年轻人也竞相效仿,相互之间常以“老”字互称,一口一个“老马”、“老郭”; 出自小孩之口的 “老爸”、“老妈”“老爷爷”、“老奶奶”不绝于耳;“王老”、“李老”是对专业造诣精深或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尊称。这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土特产,其内涵不是所有德国人都能领会的。实际上,此类称呼对中国人说来都是尊称形式,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德国人对这种称呼形式很不理解:有些人根本不老,可为什么偏偏喜欢别人说自己老?因为德国人最忌“老”字,最不愿听到带“老”字的称呼。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听到别人说自己“老”就火冒三丈,感到是莫大的污辱。谁也不想”老”得太早太快。德国成年人之间有自己独特的表示礼貌的尊称形式:名字+父名,无论是对同辈和同级,还是晚辈对长辈或长辈对晚辈,以及下级对上级或上级对下级,都可以使用这种称呼。这是德语中用得最多、也是最合乎言语交际规范的称谓形式。

2.行政职务脱口而出。姓+行政职务(朱主席,赵团长,李副局长,冯副主任等)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称呼形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下属对上级,或者同事之间,以”姓+行政职务”作称呼最为常见。甚至在称呼上不惜有意拔高,随意”扶正”,把副职朝上抬,省去“副”字,“李副局长”成了“李局长”,“冯副经理”成了“冯经理”等,似乎这样才能表示敬意,才能显示对方的身份。德国人对此难以接受,他们不明白称呼对方时为什么非得说出职务,岂不多此一举?所以,在平时的跨文化交际中,当德国人不叫你什么长,什么官,而是按照他们的习惯直呼其名或者使用“先生+姓”,在使用这种尊称形式时,切莫以为他们看不起你,实际上那恰恰是友好亲近和尊敬的表示。当然,在一些正式的交际场合,德国人也会出于外交礼仪的考虑,以尊称形式”先生+职务”相称,带有浓厚的官方语体色彩。最常见的还是上述“名字+父名”形式,对国家总统也不例外。如德国人无论普通百姓或是政府高级官员,一般都当面称默克尔总理为“Angela Dorothea Merkel”。笔者以为,中国人平时习惯以职务称呼对方,除了作为尊称之外,还往往带有奉承含义,这与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官本位”现象和残留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等级观念有关。

二、问候中的中德文化差异

中国人之间互致问候,自然是中国式的,德国人要么感到好奇,要么未置可否,但有些中国式的问候被一些懂点德语的中国人套用到德国人身上,德国人连叫”受不了”,试举几例:

1.“Hallo!”(哈喽!)这一带有俗语性质的问候被随意滥用。某些粗通德语的中国人同德国人初次见面或者刚认识不多久,便以这种形式问候对方。特别是一些学生对老师,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常常使德国人难以接受。在德国人看来,这一问候形式的使用要受语境、交际的正式程度、交际双方的熟悉程度、年龄、性别、相对社会地位及其身份等语用因素的制约,如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对互不熟悉或者素不相识的人是不宜使用的。即便是彼此很熟悉的人,在庄重的正式交际场合亦切忌使用,否则会被视为一种缺乏教养、极不礼貌的言语行为。标准的称呼应为“Guten Tag!”。而中国的“您好!”作为一种尊称形式,没有粗俗和高低贵贱之分,使用一般不受限制。

2.“Haben Sie schon gegessen?”(您吃了吗? )这一问候形式曾在中国盛行多年,现在仍然时有所见。德国人听到这一问候,先是迷惑不解:想请我吃饭吗?因为这是他们请人吃饭的开场白。这话如果是男的对女的说,女的会以为男的要请她去过一段“浪漫”时光,因为德国青年的约会也经常以“请吃饭”为序曲。后来,有的德国人听多了这一问候,开始生厌:难道我饿着肚子?难道我没钱吃饭?

“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虽已成为现实,但这一问候却未完全成为“过去时”,只是成为一句与”吃饭”无关、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寒暄语,已渐渐地被”您好”所取代,在知识层次较高的人中间更不多见。

3.“Gehen Sie zum Unterricht?”(您去上课啊? )德国人听了此类话会觉得反感:这不是明摆着吗?明知故问,是什么意思?

这种明知故问的中国式问候俯拾皆是,比如“上市场买菜啊?”“下班啦?”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要与德国人寒暄,“套近乎”,有两种方法可供参考:一是改换成祝愿,如“Viel Glueck! ”(祝你走运! ),“Alles Gute! ”(一切安好! )等,二是改换成赞许,如“Gut!”“OK”等。应该尽量避免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废话,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需要指出的是,德国人在问候对方时也常常会夹带一些客套的寒暄语,如“Wie geht's?”(最近好吗?)等,并不要求对方详细讲述自己的工作、身体等情况,在回答时一般只需说声“Danke,gut.”(谢谢,不错。)之类表示谢意的客套话即可,切忌滔滔不绝,说个没完。

4.“Whohin gehen Sie?”,“Was machen Sie? ”(您去哪儿? ,您忙什么啊?)德国人一听到这话往往不高兴,心里犯嘀咕:关你什么事?我爱去哪就去哪儿,我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这话由中国的宾馆服务员说出最可怕,因为曾有德国人抱怨说:天天问我去哪儿,是不是宾馆对我的行动进行监视?因此,误以为中国人多事多疑,喜欢过问别人的私事等等。实际上,在中国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句随意的口头禅,并不意味着打探别人隐私或者干涉他人自由。

汉民族有着不同于日耳曼民族的社会习俗、文化理念、言语礼仪及其表达方式(刘立群,2011:2)。中国人相互之间的言语交往自然要尊重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但同德国人交往时,不能不尊重人家的言语习俗,这就需要解读德国,研究德国人的言语礼仪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随着中德两国文化的不断碰撞、渗透与融合,中国人和德国人对于彼此言语礼仪文化的了解将会愈加深入。

[1]Акишина А.А., 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Н.И.Русский речевой этикет[М].М.,1986

[2]Алексеев В.М.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 [А].Лучшие рефераты по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и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А.Коваленко[С].Ростов-на-Дону,2002.169-180

[3]Besch Wenner.Duzen,Siezen,Tietulieren,zur Andere Deutschen im heute und Gestern[T].1998,2 ergaenzte Auflage.Kleine Reihe V&R 4009 Goettingen

[4]李道刚.德国语境中的思想表达自由与约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5]刘立群.德国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孙乐中.实用日常礼仪[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问候德国人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对世界的一声问候
风带来的问候
问候武汉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最美三月天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德国人为什么1年能休假178天?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