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与“黑”的真正内涵——《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和野心

2013-08-15 00:45夏金兰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于连司汤达红与黑

夏金兰

一部作品能够成为世界名著必定有其普世的意义,对于《红与黑》人们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人与社会的冲突,有人会认为是内心的争斗,这些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更有人将其誉为西方红学的代表作。而就个人理解,从贯彻全文的爱情来分析,红更多的是代表炽烈的爱情,而黑又象征着黑暗的阴谋。司汤达写爱情,却用爱情引出了许多东西,使小说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性格的形成及其分裂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童年对其性格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然,于连也不例外,从前五章的描述就可以看出许多,虽然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关于于连早期生活的事情,可我们仍能从中了解到许多,并可以理解到这些经历对于主人公于连的生活有多么大的影响。一个孩子的童年对其整个生命都有着深远影响的。

人对于未曾拥有的东西的渴望永远要比既有的东西强烈,作为儿童时期最为重要的人物—母亲这一角色在于连的生活中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潜意识中于连对于母爱的渴望一直没有间断过,寻求母亲的佑护是孩童的众多天性中的一个,拉康在其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这种原始缺失概括为他者的缺失。对于人本身来说他者起初是自己,后来是母亲和他人,但是由于作为母亲的他者从未出现,这样一来于连的认知主体永远处在一种缺失不完整的状态,这也就是造就于连的无止境的追求和永无满足并一直处于痛苦之中的重要原因。从这个层面上分析,于连的锲而不舍有很大程度上是从潜意识中对于自己未完整的童年的一种弥补,而这种弥补在现实世界中必定会遇到重重阻挠,于连太过沉寂其中,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司汤达在起初的时候是把少年时期的于连塑造成一个好学而又聪明,有着坚强意志,充沛的精力的好少年的,那时的于连“为了这三本书”可以去死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卢梭的《忏悔录》,拿破仑军队的《公报汇编》)可见当时的于连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而这些书也对于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于人性的复杂是不必赘述的,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将人性的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阶段的于连的内心是不断变化的,于连与外界的与自身的矛盾被不断地激化,造就了于连言行上的真真假假,假象成为其言行的一部分。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外部环境因素更是纷繁多变,整个时代背景被司汤达展现在整部小说中,残缺的内心造就于连敏感而又脆弱,为弥补残缺而产生的源动力又一直督促其努力奋斗,在这期间的挫折与反抗是很能令人深思的。于连时刻都在审视自己周围的一切,他发现了自己与所谓的上层社会人们之间的种种不同,地位上的,观念上的,这种不同的发现让于连有了精神的支柱,他对现有的生活持有怀疑的态度,这种怀疑让他发现了歧视它的,伤害他的敌人,他选择战斗,屈服并不是于连的本性,在这颗心脏里跳动的永远是炽烈的热情。奔放不羁的性格让于连奋起反击,他所挑战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不公的社会。用奇异形容这个年轻人再好不过了,反抗成了于连终身的宿命,是的,于连不同于他人,司汤达很成功的让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

二、两种自我的对立与冲撞——爱情与野心

爱情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美丽而又令人向往,它代表了人性中最为人类推崇的一种本能,而更多的文学大师会将这两个字与现实联系起来剖析。司汤达要做的就是后者,在《红与黑》中似乎并没有见到真正的爱情,却又让人有比爱情更深的理解,当爱情沾染上阴谋与野心必定会有人伤的很惨。司汤达毫不留情的写道“世界好比一根竹竿,每个人都顺着主干往上爬”,于连似乎正是这一看法的最佳佐证。作为一名勇敢且成功的攀爬者,于连两次借助了梯子这个道具,而两次都是要通过梯子爬进一位妇女的卧室,去虏获自己的爱情,直接点说就是去借助爱情实现自己的野心。有人这么认为,“借助于十足的伪善态度,通过诱惑一个软弱、不幸的女人,来替自己谋取社会地位,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他们这样评价于连,由低到高,通过攀爬达到自己的目的,梯子这东西,在整部小说中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

虚荣,多疑,敏感,这是年轻时的于连。在初次踏进复杂的社会时,于连内心产生了重大的波动,作为平民,于连把嘲弄德·雷纳尔先生,征服德·雷纳尔夫人这样的与他不同阶级的上流人士视为己任,他把这当做自己征程的开始,这也是对于连性格最初的剖析。

如果说于连对于德·雷纳尔夫人的所谓爱情还带有那么一些年少气盛,那么对于玛蒂尔德就显得老谋深算了。在于连的一生中都充满了审视与报复,敏感的于连会认为平民子弟比贵族更值得去爱,而选择玛蒂尔德更是想要通过权贵改变自身的命运,从自己所处的阶级直接跳跃到他所仇视却又向往的上层社会。

公主爱上平民,这当然不能完全概括于连与玛蒂尔德之间的爱情。真正爱情里男女之间毫不设防的感情投入在双方都是不存在的。他们所处的阶级给他们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越是深刻于连就越是要冲破这种阻隔,或许这真的与爱谁无关,重要的是于连想要去征服他人,去满足自己。一对恋人,一位极度自尊,且极度敏感,而另外一位是上层社会公主般的大小姐自感优越却十分脆弱,前者需要证明野心而后者的虚荣心迫使双方互相吸引。就像玛蒂尔德所想的,她不会容忍于连“像一个主人似的对待她”,而于连更不可能低声下气。摆脱平庸成了两者的共同目的,而爱情给了两者机会,通过爱情玛蒂尔德将自己少女的一切风险给了她理想中的恋人,而于连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种爱情没有郎才女貌的巧合也没有纯情式的躁动,有的只是各取所需,爱情只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爱情在整部《红与黑》中贯穿始终,但从未真正成为主人公于连的最终追求,对于连来说,无论是对德·雷纳尔夫人还是玛蒂尔德的所谓爱情都只不过是通往权势之路的最好用的一把工具罢了,于连爱的是自己,自己偏爱的又是他从来就缺失的权势。于连会认为爱情给人带来的无外乎自我迷失与平庸,而对他本身真正有意义的当然是上层社会的身份与地位。这一点在于连与玛蒂尔德的交往中一览无余,没有真正的你缠我绵,只有两个不同个性不同目的却又标榜真爱的灵魂之间的互相扯动。这种拉锯似的痛苦被司汤达展现出来,他们力图在“剧烈的冲突,在羞辱对方的高傲中感到一种原始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看做是一种满足自己征服欲望时的快感,这像极了战场上的敌人,在互相征服中看到胜利并用这种胜利去掩饰自己身心俱疲的灵魂所受到的伤害。

三、冲突显现出的历史和现实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场具有改变欧洲乃至世界政治进程的政治运动法国大革命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某种意义上它对文学的影响更具有代表性。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的关注当时的封建贵族向资产阶级转变和类似于暴发户的资产阶级的生活内容,权利与欲望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没有什么不是与之相关的,这种权欲造就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冷酷的权钱,权权交易。为了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利益成为每个人追逐的对象,无论高低贫贱,都是如此,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勒诺如此,世袭贵族德·拉莫尔侯爵如此,市长德·雷纳尔也是如此,追名逐利成为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使得维里埃尔城中的一切都与此相关,每个人都害怕失败,每个人都在为出人头地而绞尽脑汁,为的只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有自己所谓的地位,这或许是资本主义给人们带来的最深刻的礼物。

于连是将这种礼物完全接受而又使用到极致的代表,资本主义革命带来新的契机,于连在不断的防抗中做出了越来越多的合乎内心方向的选择。这种选择是欲望的催促,是对自我的一次又一次的补偿。然而,作为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于连带给我们的现实的思考从未停止过。从他被创作出来开始,人们就发现司汤达描绘的于连竟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成了社会链条上的一环,我们需要不断的工作,消费,满足自己的衣食,为满足自己更多的欲望,就产生了更多的刺激,然而,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却始终无法掩饰内心深处的空虚与孤独。叔本华告诉人们,欲望未被满足人会痛苦,当欲望满足,人又会变得无聊。欲望成了狗狗的尾巴,一直追却怎么也追不到,而真正有一天追到了却发现不过如此,人生的终极目的不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充其量只能是目标。笔者认为,《红与黑》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主人公于连的欲望沉浮给人们展现了纠缠于欲望困境的人是如何的悲惨,同时反思自己,如何能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被欲望所控,不随波逐流,而又怎样在当今社会立足。

纵观整部小说红与黑的纠缠自始至终,红可以代表炽烈跳动心脏,它象征爱情,黑更能比喻人的无止尽的欲望,欲望连带着阴谋,这两者在主人公于连身上有了极致的展现,于连有火热的内心,他敢于去爱,去鄙夷世俗的目光,去反抗既成的规定,而欲望又把这种炽烈的感情一次次的染成黑色,红与黑的转换只是转瞬间。司汤达给后人留下了这样一部不朽的巨著,留给读者一部真正能够冲击心灵的篇章。红与黑绝对不会是简单的两种颜色,他们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而这两种价值观绝对不是对立的,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起初的炽烈在经历过世俗的磨砺后必然携带了暗色的伤痕,经历越多沾染的黑色就越多,红与黑是并列的,也是对命运的无奈,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作者是持悲观态度的,我们终将由炽烈走向黑暗。然而或许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司汤达对人性的渴望与赞美,毕竟小说的名字是《红与黑》不是《黑与红》。

[1]赵香凌.是野心家,还是悲剧英雄?[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张德明.《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J].国外文学(季刊),2002,(1)

[3]斯丹达尔,崔士篪译.司汤达论爱情[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4]郑克鲁.法国文学史(上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1

[5]贺元秀.红与黑——于连的真假面孔[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

[6]斯丹达尔,周光怡译.斯丹达尔自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于连司汤达红与黑
灵感不是等来的
德·雷纳尔夫人的性格分析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司汤达:让巴尔扎克“嫉妒”的天才
只爱黑白红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
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