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产业结构调整规律及产业结构现代化要求*

2013-08-15 00:54胡俊超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要素

胡俊超

(湖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一、境外产业结构调整历程

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境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从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就在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战后西方国家及亚洲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快速发展、繁荣都离不开适时的产业结构调整。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亚洲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通过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产业转移的溢出效应使自身的产业结构得到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历程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生产要素消耗高、劳动密集型的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和轻工业向日本、西德等国家转移,自己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半导体、通信、电子计算机等。1950-1954年,美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39.2:54.8,到1980 -1984年优化为2.6:32.8:64.6,同时承接来自美国产业转移的国家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改善,以德国为例,1950-1954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9.6:51:35.4,到1980-1984年为2:40.8:57.2 。从20 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美、德、法等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相继进军信息产业领域,产业结构又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调整,美国最先进入这一领域,德、法相随其后。到2003年美国三次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为1.2:22.3:76.5,德国、法国分别是1.1:28.6:70.3 和 2.6:23.8:73.6 ,很明显,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的提高。

2.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历程

相对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日本承接来自美国的产业转移后,钢铁、石油化工、造船、机械等重化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50-1954年,日本三次产业占 GDP的比重为 22:30.3:47.4,到1970-1974年优化为5.6:46:38.4。二是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这一时期,日本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如亚洲“四小龙”等,自己主要转向汽车、集成电路、机械等耗能耗材少,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工业化完成十分迅速,1989年日本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9:35.4:55.9。三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西方发达国家一道相继迈入了信息产业领域,1995年至2005年,日本信息产业占GDP总额的比重由6.8%提高到12.4%,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年均为1.1%,其中信息产业为6.7%。

3.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调整历程

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调整历程滞后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日本,走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尽一样的道路,主要通过承接来自上游的产业转移、国外投资、国内创新等因素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承接了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轻工、纺织等,进行了第一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出口导向型明显。二是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承接了美国、日本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并利用FDI引进、消化、创新新技术。新加坡建立了重化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台湾70年代开始实行“科技升级”,韩国实行工业“尖端化”,香港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使传统工业走向高品质化,同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的装配加工产业转移到亚太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等。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亚洲“四小龙”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又跟进了一步,新加坡开始向知识密集型领域转型,台湾确立了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香港进行了高科技产业开发和研究,并开发技术密集度高的工业品。

二、境外产业结构调整规律

1.产业结构调整的内部相互依存规律

按照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构成。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存在一般规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由高到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上升到下降最后让位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要以第一产业发展为基础,同样地,第三产业发展要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各次产业以及各次产业内的各部门的发展速度可以有快有慢,但不可呈跳跃式的发展。从美、德、法、日四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第二、三产业都是分别在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是上升,然后下降,第三产业则处于不断上升阶段,期间日本第二产业在中、后期发展较快,从20世纪50年代承接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就完成了工业化。同时,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内部遵循了从轻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工业高加工度化的三个顺序发展阶段,先是轻纺、一般加工,然后到冶金、化工等,最后发展到精密仪器、航天、高级材料等。亚洲“四小龙”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对三次产业的协调不够重视,导致了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20世纪90年代韩国忽视农业和农村而出现过农村经济“空洞化”,同一时期,韩国、台湾由于第三产业过度膨胀和产业转移速度过快而出现过第二产业“空心化”问题。

2.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革命规律

产业结构调整与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联系密切,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源泉。科技革命与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革命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导致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机械纺织机的出现导致了采矿、冶金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第二技术革命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人类进入电力时代,导致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通讯业、化工、汽车制造、机械设备和农业肥料生产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第三次技术革命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产业的发展,美、英国、德、法、日相继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信息产业时代。以美国为例,1994-1996年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 。第四次科技革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和新世纪的生物技术和新能源革命,导致了生物制药、新能源、环境工程、海洋生物工程、生物材料、基因工程、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同时,技术的传播和吸收创新导致了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整,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转移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世界各国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了产业转移的溢出效应,通过资金和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亚洲“四小龙”为例,对成熟期的技术进行改进和革新,对成长期的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吸收,对流动期的技术采取逆向性、创造性模仿逐渐地消化、吸收其核心部分,正是因为另辟蹊径的技术创新推动了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

3.产业结构调整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规律

综观国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历程,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仅只是新产业的兴起和旧产业的转移,还伴随着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变化规律。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重新组合。产业结构调整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规律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粗放型要素投入转换到集约型要素投入。从产业结构调整历程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粗放要素投入到集约型要素投入的过程。在第一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传统农业主要是靠土地、劳力、农资、水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是粗放型农业,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并在各产业间的传播,第一产业内部出现了机械化的耕作、化学合成肥料的生产、生物新品种的选育等,开始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注重要素投入的质量和效率,进行要素的集约投入。同样,西方发达国家在前工业化和工业化时期,产出的增加也是依靠原材料、能源数量的增加,产量靠能耗和材料消耗来拉动,在后工业化时期则进入了生产要素的集约使用时期。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将生产要素消耗高产业转移到了日本、西德等国家,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又将这些产业转移到亚洲其它国家,自己选择了电子、汽车、高精机械等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行业。第二,从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再到知识技术密集的转换。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呈示了生产要素的组合从劳动密集型发展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演变过程,以日本为例,20世纪50年代承接了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到了70年代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其它国家,自己主要引进和发展以汽车、机械、重化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完成了工业化,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此时日本的产业转入了信息、新能源、生物工程等知识技术集约型的产业。第三,生产要素的组合从国内优化配置发展到区域间优化配置。工业化中后期以来,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国内发展迅速到国外。产业转移与国际投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处在产业结构不同梯度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不断的产业转移来调整和提升自身的产业结构,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国际投资不断发展和资源配置突破国内限制走向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充分利用产业转移和FDI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4.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组织结构创新规律

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与市场组织结构的创新是相互联系的。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容量的扩张和政府政策的推动,而所有这些因素最终都要经过市场组织的传导,因而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存在市场组织结构创新的一般规律,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除传统的生产要素和科学技术外,制度和组织创新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的讨论中,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单个要素的推动作用,而是全要素的生产率。事实上,各国(地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市场制度和组织创新,历史上,美国曾强调过以垄断资本为主,法国曾强调过计划指导,德国曾强调过法律的作用,日本曾强调过以政府为主导,亚洲“四小龙”曾坚持了出口导向型的战略。第二,垄断竞争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市场组织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通过企业的并购集中各种生产要素以提升竞争力,虽然各国都在进行反垄断行动,但生产的集中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在美国,100家和200家最大的公司占有的资产占美国制造业公司资产的比重1929年分别为39.7%和47.7%,1984年分别提升到48.9% 和60.7%,在德国,最大的20家工业公司的销售额占全国工业销售额的41.6%,在日本1亿日元以上的大企业占销售总额的63% 。第三,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产业国际间的梯度转移和国际投资的发展,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了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而且在全球范围拓展了市场空间,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到2010年,全球约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它们在全球的分支机构约达90多万家,2000年,美国拥有跨国公司184家,日本拥有跨国公司104家,法国拥有跨国公司38家,德国拥有跨国公司34家。

三、产业结构现代化的要求

国外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级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与科技革命相联系,并随着科学技术全球性的传播,产业结构调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充分利用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和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产业政策支持,可以缩短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从而更加快速地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讲,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两大裂缝,一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裂缝,二是传统工业与现代高新产业之间的裂缝。如何站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承接好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传统工业升级换代、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严峻的问题。根据国外产业结构调整历程、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和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是适合现代文明要求、建立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基础上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国民经济不同产业之间联系方式和比例的现代化,是各产业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并获得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表现为各次产业的高附加值化、知识技术密集化,产业间比例和联系方式的合理化、高度化及柔性化。因此,产业结构现代化既是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国民经济中相互联系的产业间的关系的概括,也是符合现代社会文明要求的各产业相互联系优化了的结构,具有以下要求:

1.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现代文明要求

人类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了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时代,因此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必须符合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要求。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新时代,低碳理念、信息技术和网络联系、人力资本和高新技术、组织结构创新等是推动产业结构现代化的重要因素。适应信息文明的产业间的关联度的提升和开放性的融合生长、以技术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动力、低碳理念寻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都是产业结构现代化的要求。

2.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柔性要求

所谓柔性就是弹性。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的行业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柔性要求就是要提升这种整体联系,充分发挥产业结构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三次产业之间,柔性要求就是要加强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彼此间的协调发展,同时以高新技术为纽带和推动力的产业间的联系往往会出现产业融合,这对于新兴产业的出现和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在各次产业内部,柔性要求就是要延长产业链和实行生产迂回化而产生新的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在产业垂直分工中,柔性要求就是从低加工度产业退出,向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产业集中,从低加工度环节退出,向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生产工序及加工环节集中。

3.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投入产出要求

产业结构现代化要求投入产出的高效率化、高附加值化,即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能够带来效益的最大化。资源在各产业间和各部门间的相互流动要以提升各产业、各部门、各地区投入产出效率,带来高附加值为出发点和目的,因此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区域产业密切联系以及避免产业同构现象产生的错位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4.产业结构现代化的要素组合要求

产业结构现代化的要素组合要求从劳动集约、资本集约向知识、技术集约转化。集约化是相对于粗放而言的,它是指通过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一种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回报,这符合产业结构现代化投入产出的高效率化要求。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来看,从劳动集约向资本集约的转化,再从资本集约向知识、技术集约转化,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现代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要求实现知识、技术的集约化。劳动集约型和资本集约型的产业结构是物质依赖型的产业结构,即主要靠稀缺的物质要素的投入增加产出,随着这些要素投入的增加,成本越来越高,因此边际报酬是递减的。知识、技术集约型的产业结构则不一样,知识、技术的集约意味着生产要素中知识、技术的比例大,其它物质性生产要素成为次要要素,所占比例低。由于知识的)共享性和学习效应使知识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的边际报酬具有递增性特征,特别是知识依赖性经济中产品自身的特征和消费者注意力锁定等特点,决定了持续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使知识和技术的边际报酬递增呈长期趋势。

[1]袁一堂.产业结构现代化理论初探[J].齐鲁学刊,1989,(5).

[2]谭明.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一般趋势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3]金碚,吕铁,李晓华.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0,(8).

[4]李柯辛.西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及对我们的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1997,(5).

[5]蒋智华,郑玉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

[6]郑北雁.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7]黄宇峰.亚洲“四小龙”利用FDI促进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要素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工位大调整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