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在乳腺癌化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3-08-15 00:43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静脉炎输液导管

赵 芳

河南开封市妇产医院 开封 4750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后化疗和新辅助化疗是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多次浅静脉穿刺,化疗药物的特殊不良反应对血管产生破坏作用,易造成静脉炎。2009-012—2011-12,我科对139例女性乳腺癌化疗患者根据自愿原则,选择静脉输液途径,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89例。观察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化疗,对照组采用浅静脉留置针化疗。现将2种静脉留置输注方法作回顾性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血管,防治静脉炎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9例均为首次接受静脉化疗,进行6~8周期化疗。观察组50例,年龄34~66岁,平均46.8岁;置管时间20~185 d。对照组89例,年龄28~70岁,平均47.6岁;置管时间1~6 d。

1.2 方法 观察组: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包,型号为4F、5F。备好物品,患者平卧,选择健侧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纸尺测量插管长度,修剪导管,地塞米松针2 mL预冲导管。穿刺者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铺巾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针0.1~0.2 cm,保持针的位置并向前推进插管鞘,退出针芯,置入导管,退导丝抽回血。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连接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用一次性透明敷贴固定。穿刺结束拍正位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对照组选用型号为20 G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时选择健侧手背及前臂弹性好,粗直的血管,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将浅静脉留置针以15°~30°进针,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0.2 cm,右手固定针芯,左手将软管送入血管内,要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用一次性透明敷贴固定。

1.3 静脉炎判断标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判定静脉炎分级标准:0级没有症状;Ⅰ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Ⅲ级包括Ⅱ级,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Ⅳ级包括Ⅲ级,可触及的条索状静脉长度>2.54 cm,有脓液流出。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在管道留置时间、静脉炎及其余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5例静脉炎发生于置管后3~5 d,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出现皮肤发红,上肢肿胀,疼痛。给予局部热敷,抬高患肢并制动,外涂喜疗妥软膏,3d后炎症即明显好转,6~7 d后痊愈。对照组静脉炎发生于1~2 d内,均给予拔管。其中Ⅰ级静脉炎6例,Ⅱ级静脉炎5例,Ⅲ级静脉炎3例。辅以局部冷敷,封闭,外涂喜疗妥软膏治疗处理后好转,局部留有色素沉着。2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例出现异常,其中1例颈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于置管后20 d,给予全身溶栓药物治疗后拔出PICC导管。1例置管后50 d肢体活动频繁不小心带出导管。1例置管后87 d出现不明原因寒战,高热,拔管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对照组26例出现异常,其中1例因化疗药物渗漏,形成溃疡,经植皮手术治疗创面愈合。21例导管堵塞是因为未脉冲式封管,血液回流管内而引起导管堵塞,均给予拔除。4例因腕关节活动频繁致导管移位脱落。观察组PICC导管留置时间20~185 d,平均118.6 d。对照组浅静脉留置时间1~6 d,平均3.8 d。对照组留置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2组平均留置时间差异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PICC置管术是静脉输液的有效途径,被患者称为“救命管”,特别适用于需化疗的恶性肿瘤。保护血管又是肿瘤化疗护理中重要护理措施之一[1],乳腺癌需要进行6~8周期的化疗,由于术后患者患侧肢体,淋巴回流障碍,6个月内禁止输液,所以保护健侧血管更为重要。PICC以操作简单、安全、方便、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活动自由等优点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保证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报道[2]PICC一次置管,最长可保留10个月。

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对于保护血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PICC导管穿刺点位于肘关节处或肘上部位,留在血管内的导管长达45~50 cm,且无液体外溢,由于导管柔软,日常活动不受限制,避免浅静脉留置针较易引起炎症反应、导管移位脱落、损伤血管后化疗药物外渗等并发症发生。在护理工作中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PICC管的生物相溶性极佳[3],与血管内物质不容易发生融合反应,故细菌感染与凝血发生率很低。置管后PICC末端位于上腔静脉,化疗药物通过PICC导管注入中心静脉,能迅速降低药物浓度,既避免了长期大剂量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及组织外渗性损伤,又消除了每次浅静脉反复穿刺痛苦,经PICC导管抽取血液可为部分检查提供标本。观察组中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既保护外周血管,减少静脉破坏,减轻疼痛,局部感染率下降。本身女性乳腺癌因手术切除一侧乳腺后,形体上的改变加上化疗,增加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到治疗。而PICC的临床应用,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消除紧张心理,提高护理技术满意度,促进化疗计划的完成。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PICC的效果明显优于浅静脉留置针[4]。PICC置管为乳腺癌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穿刺程序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穿刺侧肢体可以自由活动,又极大地减轻护士工作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1]董冬梅,李雪梅.PICC导管与浅静脉留置针在化疗中的疗效对比[J].医学信息,2010,23(6):1 623 -1 624.

[2]林大任,李明毅.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恶性胸腔积液[J].实用医学杂志,2000,16(8):667 -668.

[3]刘煊.中心静脉导管的最新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2,8(5):11.

[4]周珊.PICC导管与浅静脉留置针在完全胃肠外营养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0):77 -78.

猜你喜欢
静脉炎输液导管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颈枕输液袋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导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