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场站”特勤疗养模式初探

2013-08-15 00:42刘志文张精敬任慧峰
海军医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特勤疗养体能训练

刘志文,张精敬,任慧峰

随着我国海军军事变革步伐的不断迈进,各种装备现代化不断深化,遂行亚丁湾护航等军事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海军航空兵飞行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军事作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飞行人员从紧张的训练和军事行动到恬静的疗养生活,在恢复疲劳的同时保持身体机能和战斗情绪的常态,是当前时期特勤疗养工作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1]。为此,我院提出“第二场站”疗养模式并进行大胆尝试,得到飞行部队的广泛认同。

笔者认为飞行人员疗养除了传统意义的休整身心、解除疲劳以外,更应该是训练场的转移,训练方式的转变。因此,转变疗养保障模式,在做好传统服务项目同时,根据海军航空兵飞行人员的职业特点,结合疗养院特有的自然疗养因子,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法,以保持和提高其战斗力,避免飞行人员身体机能、心理状态、作业能力的大起大落。

1 依据

1.1 制度依据 从特勤疗养制度体系的外部框架即军队军人卫生保障有关法规政策到四总部联合下发的相关疗养工作规定,都是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卫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总后卫生部印制的《军队疗养院特勤疗养工作手册》中对于特勤疗养的管理组织、质量控制、工作程序及标准要求,目的也都是为了通过规范的疗养模式进一步提高飞行人员的战斗力。

1.2 专业依据 《特勤疗养学》指出,特勤疗养是以维护良好的健康状况和作业能力为主要目的,以集中安排、严密组织为实施特点的特殊类型的疗养。航空航天医学提出飞行人员在执行空勤任务时面临特殊环境和心理压力,需要特别的医学照顾,因此航卫工作的主要责任就是维护飞行人员的身心健康,保障飞行安全,保持部队战斗力[2]。而特勤疗养则是日常航卫保障工作的延续、提高和阶段性总结。海军航空兵飞行人员和陆基飞行人员相比,有着明显的职业特点,会受到海上特殊飞行环境、复杂气象环境以及亚劣舰船环境的影响,生理和心理承受的负荷更大,针对其职业特点制定疗养计划,可以切实改善飞行员的生理心理疲劳状况,提高疗养效果。

1.3 飞行部队的需求 随着联勤制度的改革,我院受总部委托,与军兵种单位积极配合,主动靠前,承担了多批次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疗养保障任务。由于我国海军战略转型,军事装备不断更新,军事训练任务不断加重,除了既往常规训练科目外,频繁的军事演练,各种驻舰飞行任务,以及亚丁湾护航等非军事行动,大部分海军航空兵飞行人员都在超负荷作业,而由于舰上环境差,饮食保障差,体能训练条件差,飞行人员的体能储备明显下降,需要在疗养期间加强。

1.4 现实条件的支撑 联勤重组以来,我院特勤疗养床位由过去的100张扩充到现在的300张,由过去单纯疗养到现在的疗医结合,集医院的技术支持、全军软伤中心的技术依托于一体,由过去一个疗区承担任务的管理格局拓展成举全院之力进行保障的运行体系,联勤的体制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十分明显。我院所处独特的海滨地理优势也为开展海军航空兵飞行人员特殊的疗养训练科目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我院多方筹措资金新建的海景特勤疗养楼、功能完善的体训馆、舒适的空勤餐厅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

2 做法

2.1 针对保障 不同的特勤人员其疗养保障的需求不同,我院根据海军航空兵飞行人员的职业特点,在常规的身体恢复训练,基础体能训练外,还针对性地开展四柱秋千训练,锻炼飞行人员抗晕船能力;开展海上游泳训练,锻炼飞行员海上生存和自救互救能力;开展温泉疗养,缓解飞行人员长期驻舰作业的累积疲劳。

2.2 理念重塑 利用健康教育时机,向特勤人员宣传按时、按质、按量疗养的重要性,反复灌输“疗养院是健康加油站”的理念,使其真正认识到规范的疗养秩序是维护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利用入院欢迎会和医护查房时机,反复强调疗养纪律,解释特勤疗养相关制度,使其认识到制度的科学性,从而自觉遵章守纪。

2.3 沟通后服务 入院前,由专人与飞行部队沟通详细信息,掌握基本情况;入科前,房间内空调开放,热水烧开;在接站车上将做好的房卡交给带队干部,由带队干部分配房间,入院后直接进入房间,简化办理入院手续的环节。通过与带队领导和航医沟通交流,了解特勤人员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夏季入科提供湿巾、水果,房间内备雨伞;体能训练结束后提供湿巾、水果或冷饮等;设立飞行人员会诊专车,方便随时到医院会诊。入科后,将打印好的疗养计划发到带队干部手中,每项疗养活动前半天提醒各部队做好相关准备。提供惊喜服务,送生日礼物、寄节日贺卡、发祝福短信等。

2.4 管理后沟通 我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坚持一日生活制度,按时起床,按标准整理内务,对于部分不理解、不认同、不配合的疗养员,由责任护士负责督促和帮助整理内务,同时由主任、护士长与带队干部沟通,及时解除思想顾虑。把疗养当作训练场的转移,体能训练日,提前20 min叫醒,集合后带往训练地点,当日不参加体能训练者要有体疗科签署的假条。为督促特勤人员按时参加体能训练,并进一步掌握其身体状况,经管医生每周参加1~2次体能训练和疾病矫治,与疗养员沟通交流。对于无故违反规定者,召开带队干部会,进行科室内通报批评,会前与带队干部沟通意见,会后与本人谈心。

2.5 服务的延伸 与就近的飞行部队签订了保障协议,通过派专业骨干伴随保障部队训练与演习等重大军事活动,做好训练伤的预防和现场救治。通过健康咨询、专题教育和接收进修等方式,为部队培养软伤技术骨干。通过选派软组织损伤专业人员深入训练一线巡诊,掌握特勤人员疾病变化发展规律,以此提高疗养活动的针对性。通过双方共同开展部队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疗效评定、预防措施等军事医学科研课题,为服务保障奠定扎实理论基础。

3 成效

3.1 飞行人员满意率逐步上升 我院自2006年开始试行“第二场站”疗养模式以来,接待海航部队飞行人员多批次,随着疗养模式的不断完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总体满意率从2006年的94.4%逐年上升至2010年的98.7%,飞行人员对疗养模式的满意度有了很大程度提高。

3.2 飞行部队认同感较高 通过电话随访、下部队走访等方式,飞行部队领导对于疗养后归队的飞行人员的作业能力、心理状况都给予肯定,对于部队正常飞行任务的有序进行和及时衔接起到了很好效果。

4 思考

4.1 保障模式要与身心状态相契合 高速滑翔的飞机必须经过着陆滑行阶段才能彻底停泊,为再次起航积蓄能量,同样,飞行人员从训练到完全放松也需要适当缓冲的过程,疗养院就应该发挥好“健康跑道”的缓冲作用和“健康加油站”的保养作用,保证飞行人员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的张弛有度,避免大起大落,以良好状态投入下一次训练。

4.2 服务保障要与日常管理相平衡 管理与服务贯穿疗养保障工作始终,缺少了管理的服务,只是一团无序的堆积物,缺少了服务的管理,只是无魂的空壳,有了管理的刚性框架作支撑和服务的柔性内容作填充,才能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对于提高保障力,从而催生战斗力才变得有意义。为此,寻求管理与服务的平衡,做到刚柔并济,避免以柔克刚和以刚拭柔,是我们应该主动思考和实践的。

4.3 疗养任务的完成方式要与飞行部队的训练需求相衔接 紧张的训练每每需要挑战身心极限,飞行人员时时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每年一度的疗养任务成为两次训练的衔接,疗养任务逐渐演变成训练任务的一部分,其完成效果直接关联到归队后训练任务的成败,其完成方式应该服务于训练任务的需求。飞行员由于军兵种和机种的不同,职业特点有很大的差别,疗养的重点和需求也各不相同,必须针对特点制定差异化疗养训练方案。传统的疗养方式偏重于疗养前训练损伤的弥合,而忽视归队后训练的准备,我院应在坚持好的传统做法的同时,加强以飞行人员训练场转移为主要内容的疗养方式,针对飞行部队日趋多元的训练需求,优化疗养方式,推进疗养由测评、咨询向预防、疏导、生物反馈、拓展训练的方向深化,不让疗养生活与飞行生活的巨大反差成为战斗力提升时的磕绊。

[1] 徐利平,陈赛铮,蒋艳红.军队疗养院开展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海军医学杂志,2008,29(1):55-57.

[2] 陈孔斌,施文兴.军队特勤疗养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军医学杂志,2008,29(2):147-148.

猜你喜欢
特勤疗养体能训练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加强疗养期间疗养用房安全防护管理的经验
特勤疗养人员体检路径的构建与实施
不同海拔高原特勤疗养员综合体能提高的研究
特勤疗养对高原亚健康的调节效果观察
做好军队团队疗养干部保健工作的做法与体会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
疗养员收治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