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一级预防现况

2013-08-15 00:50
护理研究 2013年35期
关键词:家族史心血管血脂

庄 毅

青年冠心病是指发病年龄小于45岁的冠心病。发病多无先兆,起病急,多以急性心肌梗死就诊,甚至发生猝死[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2],多数为局限病变,约一半为单支病变 ,以左前降支病变率最高,很少为3支病变。Gensin评分病变程度较轻,右冠状动脉和回旋支病变较老年病人来说比较少见。造成青年群体发病的原因可能是多重危险因素聚集,通过心肌缺血、缺氧效应导致的结果[3],这些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男性、阳性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社会情绪因素及脂质代谢异常[4]。

1 危险因素

1.1 吸烟 吸烟已成为全球最强的危险预测因素,2004年的欧洲心脏病学术大会上公布了52个国家共同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结果显示,每日吸1支~5支烟可增加40%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可以抵消阿司匹林治疗效益的20%,消除服用他汀类降脂治疗75%的有效益处。任何人群吸烟减少一半可减少一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吸烟的危害在于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增加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细胞的氧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氧化亚氮释放减少[5]。吸烟者的睡眠质量较差,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体质形态指标、身体机能方面、力量素质方面都不理想,这对维持青年人旺盛的工作精力和体魄是非常不利的。吸烟者即使其不存在任何疾病,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已经发生了损害。同时,吸烟还会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在吸烟后即刻进一步下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2 性别 有研究显示,男性比女性发生冠心病的比例要高,这可能与低龄女性雌激素分泌较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保护了动脉血管有关;也可能与女性吸烟、酗酒者较少,肥胖等其他危险因素较男性少有关[6]。另外,生活饮食习惯、社会经济地位、地理环境的不同等都是造成差异的原因。

1.3 家族史 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的家族史包括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血脂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7]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冠心病发病有家族聚集性[8],家族史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降低,在青年期即可能存在血管内皮功能损害,血脂代谢紊乱可作为男性冠心病发病的预测因子,该类人群发生冠状动脉病变都较重,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较早、进展速度较快有关[9]。国外研究显示,心血管病的前期临床表现(脂纹和动脉粥样硬化)在生命的早期就开始出现并逐渐受到潜在的危险因子、行为和环境的影响[10]。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者具有明显的血脂代谢紊乱,对此类高危人群的早识别、早预防具有重要意义[11]。

1.4 不良生活方式 青年冠心病中,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除吸烟外,还包括大量饮酒、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作息时间不规律、不合理饮食等。

1.4.1 超重或肥胖 《肥胖综述》日前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在不满17岁的青少年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现了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王陇德指出,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已高达21%,如果不及早注意的话,这将是民族的灾难。可见,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年轻化的重要原因[12]。几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显示,在校大学生肥胖率为8%,其中男大学生的肥胖率(20.00%)显著高于女大学生(1.18%)。这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体育锻炼态度、学校对肥胖大学生的体育教育缺乏力度等有关[13-15]。必须采取平衡膳食、增加体力活动与健康教育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1.4.2 大量饮酒 虽然有研究显示,适量饮酒对于心脏有益[16],但是这仅仅针对中老年人群,且为少量饮酒的前提下。大量饮酒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稳定性,使血液黏稠,加剧血栓形成。而且,过量饮酒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猝死、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同时使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胃肠道肿瘤及乳腺癌等患病风险升高,以及引发精神异常、自杀、交通事故、暴力、犯罪等社会相关问题[17]。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饮酒率为51.0%,男生饮酒率为70.4%,女生饮酒率为19.7%[18]。大学生饮酒行为不容忽视,应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告诫青年限酒,最好戒酒。

1.4.3 缺乏运动 智能化、高科技的时代,汽车、电脑、网络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尤其是青年群体。据调查,自1991年—2006年,中国成人平均每周身体活动下降32%[19]。He等[20]对123万中国人进行了长达9年追踪研究,结果发现体力活动不足已经成为中国人群死亡和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之一。

1.4.4 作息时间不规律 青年人群由于面临着学业及工作压力,经常熬夜加班;另外,网络时代的来临,使青年人沉迷于网络中不可自拔,使他们的作息时间处于日夜颠倒状态,严重影响健康状况,埋下了疾病的隐患。

1.4.5 不合理饮食 青年人群饮食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吃早餐、爱吃零食、在外就餐、奶制品摄入过少、饮料饮用过多、爱吃夜宵等。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上,研究人员表示,每天饮用至少两瓶含糖饮料的女性出现高三酰甘油的几率几乎是另一组的4倍,而且她们的腹围增加几率和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几率也显著高于另外一组。有研究报道,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不喝牛奶,每天坚持喝牛奶的学生只有10.3%。20.3%的学生有暴饮暴食的习惯,19.6%的同学经常吃得过饱[21]。可见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科学的饮食习惯。

1.5 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分为慢性精神应激和情绪障碍,二者的负性效应可通过行为途径如不健康生活方式和生物学机制直接参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2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皮质醇类、儿茶酚胺类激素等释放,使血流量和血压改变,增强血管壁应力和剪切力,导致内皮功能紊乱,引起血脂代谢紊乱有关[23]。有研究显示,愤怒能使早期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3倍[24]。心理应激可使体内炎症因子分泌增加,从而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变成不稳定,并通过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25]。

1.6 血脂代谢异常 血脂代谢异常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刘雪飞等[26]临床研究显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赵文坚等[27]通过对49 252名18岁及以上人群进行调查研究显示,该年龄段人群以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血脂异常为主,总患病率为18.6%,推算估计全国人数将达到1.6亿人,男性血脂异常高于女性,这一结果与胡大一等[28]研究的数据一致,可见血脂异常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早期综合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2 一级预防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是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以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胡大一[29]教授推荐“4+4理想健康标准”,即4个理想健康行为:不吸烟或戒烟至少1年以上,坚持有氧运动,保持健康饮食,体质指数<25kg/m2。4个理想健康因素:不吸烟或戒烟至少1年以上,未经治疗的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未经治疗的总胆固醇<5.2 mmol/L,未经治疗的空腹血糖<6mmol/L。同时反复强调健康行为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健康行为使体重、血压、血脂、血糖保持在理想水平,才能称之为“理想健康状态”。2.1 戒烟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每年大约有50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我国15岁及以上男性吸烟率为52.9%,仅有16.1%的吸烟者打算在未来12个月戒烟,在过去12个月内尝试过戒烟的人中,91.8%没有接受过任何戒烟帮助。据国外研究报道,目前中国男医生的吸烟率是42.5%,其中大部分在病人面前吸烟[30]。仅有少数医生对于他的病人出现的吸烟情况会给予适度的关心及劝诫。可见,我国的戒烟工作任重而道远。戒烟不仅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下降,也可减少很多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同时,戒烟也是改善心血管疾病远期预后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戒烟使冠心病总病死率降低36%,并可减少冠心病事件风险。即使是短时间戒烟的心脏病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2.2 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与洋快餐的流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早期预防肥胖可能是减少和延缓心血管发病的有效途径。当然,控制体重并非单纯指减肥而言,同样包括给瘦弱的人增强体质,提升体重。

2.3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有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长期适量运动可降低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压力反射的敏感性,降低心血管风险[31]。当然,运动并非越强越好,时间越久越好,针对不同的人,需要采取不同的运动方式。像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可以避免出现运动性猝死的悲剧发生。史晓红[32]提出的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具有指导作用。

2.4 平衡饮食 饮食的平衡在于遵循以下原则:低胆固醇、低脂膳食,低热量、限制钠盐摄入,食用富含抗氧化剂食物,饮食中含有足够的其他营养素,如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

2.5 作息规律 冠心病多伴发不寐,而不寐又严重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33]。芝加哥医学院心脏病学主席和医学教授Rohit和同事的研究结果表示,睡眠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每天睡眠6h~8h是最适合的时间。

2.6 心理平衡 有研究报道,心肌梗死病人中有严重抑郁症者达20%,多数情况下这些心理因素对坚持药物治疗产生不利作用,降低疗效。除了自我进行调节外,建议心理专家进行专业指导,以期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2.7 血脂异常干预 现阶段,我国血脂异常的防治关键仍在于胆固醇的控制,其重点在于预防知识及生活方式的改善。降脂治疗可以大幅度减少冠心病事件[34]。由于血脂异常一般没有症状,必须通过血液检验才能发现,故推荐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

3 小结

预防青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阻断其年轻化进程,关键在于预防。就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青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已非常明确,针对危险因素进行一级预防的原则也有了一定的共识。但是,对于如何开展一级预防,一级预防的具体实施措施还未有统一的定论。另外,由于青年冠心病年龄跨度大,其中包括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通过翻阅近几年来的文献,发现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冠心病研究相当匮乏,作为国家人才储备中的年轻力量,其身体健康状况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冠心病一级预防应是重中之重。

[1] 张卫玲,秦中胜,潘三葱,等.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4):389-391.

[2] 李卫国,陈开红,方勇.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8(31):545-547.

[3] 左惠娟,姚崇华,胡以松,等.中国18~45岁男性人群行为习惯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3):235-238.

[4] 蔳琼芬.年轻男性冠心病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01-102.

[5] 党永进,丁宝林,王兴双,等.浅谈吸烟的危害[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4):486-487.

[6] 韦福起.有多重危险因素青年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42例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8,25(10):703-704.

[7] 聂琼芳,潘定宇.高血压家族史对子女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8):1704-1705.

[8] 黄从刚,李睿,左萍,等.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和促发因素的青年人与中老年暴露率比较[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3):282-285.

[9] 李青,李志,崔新明.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青年子代性别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5):71-73.

[10] 陈斌,王兴祥,陈君柱.AHA关于心血管零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价值的观点[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4):451-453.

[11] 赵玫,白小涓,赵彦艳,等.具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健康同胞血脂水平及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z1):139-140.

[12] 刘斯灵,郝亚荣.中青年与老年冠心病患者肥胖情况比较[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5):482-483.

[13] 王艳萍,吐尔逊江·买买提明,于立博.大学生饮食行为与肥胖关系的调查[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1-32.

[14] 丁庆龙.大学生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0,32(2):31-32.

[15] 徐继英,他新建,姚海宏,等.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5):467-469.

[16] 刘宇鹏.一项关于饮酒方式与冠心病关系的大型回顾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2):2212.

[17] 刘品明,Shailendrasing D,郑海生.东亚男性饮酒与冠心病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10,38(11):1038-1044.

[18] 张霞,刘菲菲.大学生饮酒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534-536.

[19] Shu WN,Norton EC,Popkin BM.Why hav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declined among Chinese adults?Findings from the 1991-2006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s[J].Soc Sci Med,2009,68(7):1305.

[20] He J,Gu D,Wu X,et al.Maj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5,353(11):24-34.

[21] 武玉元.现代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227-233.

[22] 郝芳,毛加亮.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影响[J].医学综述,2006,12(20):1252-1254.

[23] Hintsanen M,Kivimaki M,Elovainio M,et al.Job strain and early atherosclerrosis:Th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finns study[J].Psychosom Med,2005,67(5):740-747.

[24] 李牧蔚,杨蕾,高传玉,等.心理应激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3):212-214.

[25] Gidron Y,Armon T,Gilutz H,et al.Psychological factors correlate meaningfully with percent-monocytes among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J].Brain Behav Immun,2003,17:310-315.

[26] 刘雪飞,张兴华,刘旭杰,等.青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8):536-538.

[27] 赵文坚,张坚,由悦,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6-310.

[28] 胡大一,丁荣晶.《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解读[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9):723-724.

[29] 胡大一.促进心血管健康 实现心血管疾病预防战略前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4):290-291.

[30] Yao T,Ong ML.Smoking knowledge,attitudes,behavior,and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Chinese male surgeons[J].World Journal of Surgery,2009,33(5):910-917.

[31] 高萱,郭红,瘳建明,等.运动对健康年轻人变时反应和心率衰减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9,16(3):101-104.

[32] 史晓红.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6):102-106.

[33] 姜超,刘萍,仇俊玲,等.国内冠心病与不寐相关性分析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1502-1503.

[34] 胡大一,仝其广.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站在新的起跑线上[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4):479-480.

猜你喜欢
家族史心血管血脂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你了解“血脂”吗
汤显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