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本《钦定八旗通志》疏误举正

2013-08-15 00:52张义俊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通志八旗方略

张义俊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点校本《钦定八旗通志》自2002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后好评不断,如阎崇年先生从分段标点、方便读者等四个方面评价了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的学术与文献价值(《评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满语研究》,2003年1期);李治亭先生则称其为是一部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的古籍图书 (《古籍整理的新开拓——简评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的确,点校本《钦定八旗通志》的出版,大大便利了我们对清代职官、人物等的了解。但由于该书涉及到诸多满、蒙史料,使其校点工作异常复杂,尽管校点者用功甚勤,但难免出现疏漏之处。对此,乌兰其木格对该书的部分标点断句之误已做订正 (《<钦定八旗通志>点校本勘误》,《清史研究》2005年2月第1期)。今笔者不揣谫陋,就《钦定八旗通志》所见标点断句问题,试作订正,庶使这部煌煌巨著更加准确完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1)卷一百四十九,第2517页:“达礼善巴图鲁本有成劳,致仕后复从军效力,免其销去原职,仍以留占之弟岱奇里袭二等男。”

按:《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四十九,第2516页:“达礼善,满洲正黄旗人。……(崇德三年)赐‘巴图鲁’号。”可见“巴图鲁”是其赐(封)号,其人名为达礼善,故其人名之后的“巴图鲁”不必加上专门线。

(2)卷一百五十六,第2661页:“会遣大臣往科尔沁巴林、扎鲁特、喀喇沁、土默特、阿禄等部颁赦诏。”

按:据《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四十七,第2482页:“天命十一年,随征巴林部及扎噜特部。”可知,巴林也是部落名,又据《清史稿》载:“巴林部,在古北口外,至京师九百六十里。东西距二百五十一里,南北距二百三十三里。”故应将科尔沁、巴林中间用顿号隔开,再分别标上专门线。

(3)卷一百五十,第2539页:“寻同大学士阿兰泰、王熙充平定朔 漠方略总裁官。”

按:《平定朔漠方略》是书名,《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54—355册收有此书,该书着重记述康熙帝三次率军平厄鲁特蒙古之噶尔丹叛乱之事。故此句正确标点应为:“寻同大学士阿兰泰、王熙充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

(4)卷一百六十四,第2837页:“四年冬,随承政萨木什,哈索海等征呼尔哈部,攻克雅克萨城。”

按:据《清史稿》:“四年,索伦部博木博果尔等降而复叛,命索海及工部承政萨木什喀(同萨木什哈)帅师往讨之,克雅克萨、兀库尔二城。”可知其人名应为萨木什哈、索海。又,索海是费英东的第六子,《满名臣传》收有索海的人物传记。

(5)卷一百六十八,第2929页:“玛拉,满洲镶白旗人。姓纳喇,尚书尼堪从子也。尼堪卒,无子,玛拉与叔阿穆尔图阿锡图及其弟兆资分袭尼堪二等子爵。”

按:据《钦定八旗通志》卷十《旗分志十》,第165页:“第一参领第十二左领,系国初编立。……拉塞礼故,以理藩院尚书尼堪管理。尼堪年老辞退,以其弟阿穆尔图管理,阿穆尔图升任奉天将军,以其弟鸿胪寺卿阿锡图管理。”显然,阿穆尔图、阿锡图为两个不同的人名,且阿穆尔图是阿锡图的兄长。故应给阿穆尔图、阿锡图中间用顿号隔开,再分别标上专名线。

(6)卷一百七十四,第3045页:“十月,策妄阿拉布坦驱贼从册噶顺汛界山后过色拉。”

按:据《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八十四:“噶顺,在托多克西七十里。 ”[1]可知“噶顺”是一个地名。 又,汛界是固定词语,意指“旧指军队驻防的地界”,因此,无须给“汛”字也加上专名线。

(7)卷一百七十六,第3087页:“明年三月,哈克三与都统巴雅尔副都统锡三雅 沁布舒库分队夺隘前进。”

按:应为锡三、雅沁、布舒库。《满汉名臣传》、《钦定八旗通志·人物志》收有布舒库的人物传记。又,《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七十六,第3086页:“时逆藩吴三桂贼将韩大任等踞万安,哈克三与副都统雅沁等分兵往剿。”《平定三逆方略》卷三十四:“上谕:大将军简亲王已遣护军统领哈克三,副都统锡三,署副都统雅哈喇、雅秦(同雅沁,音译所致,笔者注)等先后追逸贼韩大任。”[2]故可知锡三、雅沁、布舒库为三个不同的人名。

(8)卷一百八十二,第3203页:“夹提以内,坡水顺流,而东达江南、丰沛二县,入微山湖,因年久淤塞,堤内田庐淹没。”

按:此处显误,按上面标点的话显然是把江南、丰沛当成二个县来看待了。实则不然,此处江南指的是江南省,丰沛指的是丰县和沛县,这两个县当时都是江南省的辖地,故应该给丰、沛中间用顿号隔开,再分别加上专门线。

(9)卷一百八十二,第3204页:“十一月会同钦差侍郎嵇璜德尔敏查勘高家堰堤工。”

按:嵇璜、德尔敏为两个不同的人物。《清史列传》收有嵇璜的传记史料。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第701001013号收有德尔敏的传记史料。

(10)卷一百八十三,第3211页:“而上江之宿虹、灵璧等县,河南之永城、夏邑等处皆有积水。”

按:“宿虹”不是指特定的地名,而是指江南宿县和虹县两个县。故此句应当标为:“而上江之宿、虹、灵璧等县,河南之永城、夏邑等处皆有积水”。

(11)卷一百八十三,第3224页:“至赎取官兵系户部司员汪承霈闻有巴旺布拉克底士兵送出迷失官兵信”。

按:据《平定两金川方略·序》:“金川险远地错,番部其近者曰绰斯甲布;曰革布什咱;曰巴旺;曰布拉克底;曰丹坝,稍远者曰鄂克什;曰从噶克;曰梭磨;曰卓克采,所谓九土司也。”[3]从上可知,巴旺、布拉克底是两个不同的土司名,故应该将其分别标上专门线。

(12)卷一百八十四,第3238页:“复令纳噶察告称阿巴噶斯乌克图与喇嘛等议若不令阿睦尔撒纳统领凖噶尔伊等宁剖腹而死。”

按:《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八十四,第3238页:“阿睦尔撒纳既叛,阿巴噶斯、哈丹等掠台战”。可知阿巴噶斯是单独作为一个人名出现的,因此上面显然是将阿巴噶斯、乌克图应当是两个不同的人名。

(13)卷一百八十四,第3241页:“上以贼酋哈萨克锡喇布库察罕未就擒,训饬将军、参赞等。”

按:据《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七十,第2981页:“乾隆二十三年正月,(莽喀察)随领队大臣努三等侦叛贼哈萨克锡喇”。《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六十:“蓝翎侍卫富寅保托和里解送叛贼布库察罕、和硕齐至京审明正法。”因此其“贼酋”的名字当为哈萨克锡喇、布库察罕。[4]

(14)卷一百九十三,第3431页:“四十七年二月,以审拟甘肃镇 迪道巴彦岱受贿罪扶同率结,议革任。”

按:显然上面是把甘肃镇误作地名,把迪道巴彦岱误作人名。根据嘉靖《大清一统志》和《清史稿》记载可知:镇迪道,全称为分巡镇迪屯田粮务兵备道,原属于甘肃,后改隶新疆。其首任道员为巴彦岱。又,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巴彦岱,正蓝旗蒙古人。……乾隆四十一年十月内署巴里坤道。”[5]巴里坤道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为镇迪道。

此外,点校本《钦定八旗通志》还存在着不少标点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如将饶余郡王阿巴泰有时标为饶余郡王阿巴泰,有时又标为饶余郡王阿巴泰,将陕甘总督有时标为陕 甘总督,有时又标为陕甘总督等等。虽然这样标注并不影响对全文意思的理解,然作为古籍点校应力求做到体例统一,精益求精。

总体而言,《钦定八旗通志》作为一部详细记录清朝前期历史的史学宏著,已经成为研究清朝历史的必备书目。李洵、赵德贵、周毓方等先生对该书的校点对清史研究者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我们绝不能以其部分标点断句错误而忽视前人的研究成果,相反,我们应该常怀感恩之心。

[1](清)乾隆十二年敕撰.钦定皇朝文献通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清)勒德洪撰.平定三逆方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清)阿桂撰.平定两金川方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清)傅恒撰.平定准噶尔方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Z].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通志八旗方略
物理复课有方略 三轮复习见成效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论用“势”的方略
八旗之殇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云南编年史之力作——评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记》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
清代右卫八旗驻防述论
《天津通志·军事志》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