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特点和规律探析

2013-08-15 00:46沈慧虹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社院人士代表

沈慧虹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教育培训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有力助推器。《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深刻把握教育培训的普遍规律,紧密结合统一战线实际,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党外代表人士特点的教育培训工作新路子”。深入研究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及时更新培训理念、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模式、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有力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同时又以政治培训为首要任务,其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必然受到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深刻影响。当前,这种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共中央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深刻影响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

2010年中共中央出台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并制定了《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12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系列重大举措体现了中共着力推进党和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高瞻远瞩,也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政治舞台的不断拓展,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教育培训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参政党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参政能力的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着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治国理政水平。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也对加强参政能力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切实履行参政职能产生了迫切的内在需求。当前,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已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主体。他们既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而认同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同时又在社会结构趋向多元的背景下具有多元的价值取向。[1]不少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身上,强烈的参政意愿和多元的价值取向并存,必须通过有效的政治引导和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引领所联系成员和群众致力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特殊作用。教育培训是提高参政党成员参政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普通的干部教育培训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参政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传统、单一的理论灌输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参政能力提升的需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必须作相应的变革。

(三)统一战线日益凸显的国际性特征,深刻影响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

国际性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重要特征。统一战线的国际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统战工作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更加紧密和直接;二是统战工作中涉及国际社会的内容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宗教、政党制度和非公企业方面;三是统战工作对象中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不断增多,可利用的国际资源更加广泛,留学生、华侨华人和走出国门的非公有制企业都可以成为重要的统战资源。[2](P5)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统一战线日益凸显的国际性特征为重要依据,及时调整、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和内容,切实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呈现的五个特点

近几年来,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培训对象的拓展、培训目的的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革新等等。本文主要从与普通教育比较、与一般的干部教育培训比较、与传统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比较这三个维度,分析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培训目的的政治性

以政治培训为首要任务,是干部教育培训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最显著特征。《意见》要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要“坚持政治培训为主”。这是由党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属性——代表性所决定的。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性、专业性和群众性。其中,政治性是首要属性。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必须坚持政治培训为主,注重提高政治素养,切实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努力培养一大批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亲密合作、经得起考验的党外代表人士。

(二)培训内容的综合性

实践证明,干部教育培训只片面强调政治理论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以政治培训为主,注重能力培养,已成为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流模式。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重在执政能力的培养,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则重在提高培训对象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与这一综合性的培养目标密切相关,培训内容体系亦呈现综合性特点。

(三)培训对象的精英性

《意见》规定,党外代表人士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少数民族、宗教界、非公有制经济、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等六支队伍。他们大多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或领军人物,这决定了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对象具有精英性特点。大多数的培训对象接受过高等教育,往往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权威,许多还有国外留学经历,不少还具有丰富的政治培训经历。据浙江社院对2012年7个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班的300位学员抽样调查统计,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0.9%,副高及以上职称占54.5%,近五年来参加过中央党校、三大国家级干部学院、中央社院及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培训的人数占27.7%。不同的培训对象,其培训需求也各有不同。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设计和学员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精英性特点,认真研究不同培训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从增强吸引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

(四)培训学制的差异性

党校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省、市级党校举办的党员干部培训班次除少数学制为1个月内的短训班外,主体班次基本实行2至4个月的长学制。相比之下,作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主阵地的社会主义学院,其举办的培训班学制参差不齐,差异性较大,长的3个月,短的三五天,而且以1周以内的班次为多。据对25所省、直辖市和副省级市社院调查统计,近3年举办过最长学制为3个月班次的社院仅3所,2个月的4所,1个月的7所,3周的3所,2周的3所,1周的5所。也就是说,仅有28%的社院举办过2个月及以上的长学制班次,同时有近三分之一的社院班次学制在半个月及以下。这种培训学制的差异性特点,直接影响着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具体组织过程。

(五)培训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发挥培训对象的主体作用,倡导研究式学习,积极推广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现场教学、考察调研等教学方法,浙江社院等还创新推出了辩论式教学、调研成果答辩等富有特色的教学法,极大地丰富了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教学方法体系,广受培训对象的好评。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院”的兴起,正在不断拓宽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模式。

三、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一样,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首先应具有教育基本规律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同社会的本质联系,即从宏观上揭示教育同生产力发展和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规律;二是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即从微观上揭示教育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规 律。[3](P15-16)从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和特点出发,结合教育培训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规律:

(一)以政治共识教育为首要任务

正如杜青林同志所说,“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既是多党合作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多党合作发展的思想根基。共识凝结多党合作的光荣传统,彰显多党合作的鲜明特质,体现多党合作的政治准则。”[4]这也是由党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属性——政治性所决定的。“在当今中国,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性,最根本的就是能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5]作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的社会主义学院,要坚持社院姓“社”的方针,强化政治共识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强化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共识,夯实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二)以“四种能力”为培训核心内容

政治培训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是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中央对党外代表人士提出“四种能力”的要求,“四种能力”培养成为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如湖南社院通过对“四种能力”的具体分析,探索形成了以“四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系列课程。强调“四种能力”培养,正是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有别于一般干部教育培训的特色所在。这和《意见》提出的“一个主题,五大板块”的教学布局是相一致的。“政治把握能力”必须以良好的基础理论、政治素养和统战政策为基础;“组织协调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的获得,需以基础理论、法律知识为前提;“合作共事能力”又与政治素养、统战政策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中,要认真研究“四种能力”的具体内涵,明确相应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要点,围绕“四种能力”培养目标,设置相应课程,采用有效方法,将党外代表人士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据浙江社院调查,在接受培训的300位党外代表人士中,90.7%的学员认为社院培训“对提升政治把握能力有较大或很大影响”,88%认为“对提升参政议政能力有较大或很大影响”,81.3%认为“对提升组织协调能力有较大或很大影响”,87%认为“对提升合作共事能力有较大或很大影响”。可见,以“四种能力”为培训核心内容,已得到学员的普遍认可。

(三)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这也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规律之一。从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特点来看,由于大部分的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经历比较单一,往往缺乏多岗位锻炼,更需要强化实践锻炼环节,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凝聚共识,提高履职能力。实践锻炼的方式是多样的。除了统战部门安排的挂职锻炼、社会服务等途径,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中,要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将课堂学习、互动研讨、实践教学、学员论坛、考察调研多环节有机结合,讲授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多方法并用,这也是增加学员实践锻炼机会、获得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四)有效管理与自我教育相协调

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一个特点是培训对象的精英性。培训对象多为各行业的管理骨干和业务精英,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一贯提倡“三自”方针,无论是“老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还是“新三自”(自觉、自主、自为),都意在强调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避免政治说教、灌输,注重政治的自觉认同、自主抉择和自觉行为。从实践来看,学员带来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即使是高水平的教师,也不可能对所有重大问题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答。贯彻“三自”方针,就是利用大量互动式、研究式、体验式教学,促进学员思考,引导学员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少数学员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讨论、交谈中对当前我国政治制度、社会现象作出片面的判断、发表过激的言辞,还有的随意性较强,妨碍了正常培训秩序和培训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育培训中要注意遵循有效管理与自我教育相协调的规律。作为教师和管理人员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和学员管理,及时对学员的错误、片面思想意识进行引导,规范学员学习行为,更好地激发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

[1]杜青林.扎实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J].求是,2010,(15).

[2]林尚立,肖存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前沿(2011)[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陆沪根.党校教育规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杜青林.在中央社院2012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http://www.cppcc.gov.cn/zxww/2012/03/03/ARTI 13307335 69894952.shtml.

[5]张献生.代表性:党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属性[J].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社院人士代表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云南社院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会
WHEELS IN MOTION
新时代社院学报新作为新境界云南社院召开学报工作座谈会
大数据环境下全国社院学报集群化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