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后工业社会的生态型城区建设——基于苏州市沧浪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2013-08-15 00:52张洪为赵晶晶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生态型城区长三角

张洪为,赵晶晶

(苏州大学 中国特色城市化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123)

在沿海发达地区,后工业社会将来临。“后工业社会第一个、最简单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研究和管理。”[1]自2007年全国开始的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从污染的来源上进一步证实了长三角的许多城区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本文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苏州市沧浪区(中心城区,现已并入姑苏区)为代表,分析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城市政府应该改变执政理念,建设生态型城区。中国大多数地区城市的主城区都将在不久的将来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长三角地区的城区生态建设将为中国大多数城市城区的生态治理提供“范本”,而沧浪区生态治理的经验或教训对全中国大多数城市城区的生态治理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城区环境污染的特点:以沧浪区为重点

工业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城区的人居环境要求相冲突,城区越来越排挤工业企业。以苏州市沧浪区为例,沧浪区地处苏州市古城区,是苏州市的教育、文化、科研、旅游中心区,也是苏州市历史最为悠久、人文积淀最为丰富的中心城区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区生态治理工作也在得到不断完善与增强。近几年来,沧浪区区域经济结构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已经率先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与此同时,沧浪区的生态治理任务也越来越重。

(一)当前的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标志着沧浪区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从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来看,近年来,原沧浪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据统计,全区GDP总量由2004年的73.69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112.08亿元。第二产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减少,第三产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自2005年以来,服务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1%,而通过“关、停、并、迁”等措施,工业企业大量减少,共搬迁出重点污染企业78家。全区经济的二三产业构成比从2004年的41:59变为2007年的24:76。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环境污染的分布和污染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人口结构状况来看,沧浪区地处古城区,人口密集。据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期间得到的数据,截至2007年末,沧浪区共有户籍人口32万多,暂住人口近12万,人口密度达到15 820人/平方公里。从人口增加趋势上看,户籍人口增长缓慢,个别年份还有所减少。而外来人口数量却大幅度增加,暂住人口数量由2001年的约3.5万人增加至2007年的约11.8万人。

产业结构及人口结构的变化都表明沧浪区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在经济方面将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特别是旅游服务、餐饮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在职业分布方面,沧浪区将集中大量的专业和技术人员,特别是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科技人才。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变化,为沧浪共生态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工业污染逐步退居次要位置,生活污染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后工业社会来临后,大多数城区的工业减少,工业污染也就随之减少。后工业社会的城区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特点是:工业污染逐步退居次要位置,生活污染成为主要的污染源。沧浪区的污染源普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通过两年多时间的污染源普查工作,沧浪区环保局全面掌握了本区范围内的各种污染源的基本数据,普查汇总数据如下:

沧浪区年用水总量为2 922万吨,其中工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10.33%,生活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89.67%;污水排放总量为3 037.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1.7%,生活废水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98.3%;化学需氧量(COD)年排放量为14 236.5吨,其中工业源排放量占全部排放量的0.49%,生活源排放量占全部排放量的83.56%;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排放量占全部排放量的15.95%。

沧浪区废气排放量为126 517.1万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气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71.5%,生活废气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28.5%;二氧化硫(SO2)年排放量为223.13吨,其中工业源排放量占全部排放量的83.48%,生活源排放量占全部排放量的16.52%。

沧浪区固体废物年产生量为16.31万吨,其中工业固体废弃物占排放总量的15.6%,生活固体废弃物占总量的69.9%,污水处理厂污泥占排放总量的14.5%;危险废物年排放量为462.81吨,其中工业源危险废物占排放总量的7.03%,生活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占排放总量的92.97%。

通过对普查汇总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沧浪区生态环保的现状具备了后工业社会常见的特点: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保健、娱乐、餐饮、旅游服务、教育等。工业产业逐步减少,工业及其污染逐步退居次要位置。沧浪区污染普查的结果表明,废水及废水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等污染种类,生活污染均占80%~90%。主要因为随着 “退二(第二产业)进三(第三产业)”战略的逐步实施,沧浪区辖区内工业企业数量和工业污染排放量逐年减少。而工业污染仍然占废气污染70%以上的原因是,仅存的一家热电企业是主要污染源;因为城区已成禁煤区,居民生活废气产生量较小。如果城区内为数不多的工业企业逐渐减小生产规模、改变生产经营方式,甚或搬迁的话,城区的废气将立即大量减少,或因工业企业的搬迁而消失。

二、后工业社会来临后长三角生态型城区建设的难点

(一)生活污染治理直接面对居民,生态治理难度大

生活污染往往直接来源于居民生活。以沧浪区为例,区内人口密度高、人口来源具有多样性,这就决定了即便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仍然存在着大量工业社会,乃至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生态型城区建设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居民的生活与城市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

工业所带来的污染,可以通过企业外迁来解决,但是,生活污染却没有简便的方法来解决。以沧浪区废气治理为例,只要将产生工业污染的唯一一家热电企业搬迁,就可解决污染源。而对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污染,虽然迁移居民减少人口密度是重要措施,但实行起来阻力很大。治理居民生活污染,面临着众多的主体,因为“法不责众”,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排污生活习惯,短期内难以根治;也因为环保部门不可能时刻盯着公众的排污行为,所以防治生活污染的难度更大。后工业社会来临后,城区的生态治理进入了一个更艰难的时期。

(二)水体污染的治理和改善困难重重

首先,长三角地带经济快速发展与水体污染治理滞后并存。以太湖水体治理为例,国家投入上百亿元的治理资金,虽然在延缓水污染的速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蓝藻日益减少,但仍未能阻击水体污染的势头,原因错综复杂,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治理措施跟不上长三角地区迅猛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农业和居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水、废水的治理措施和治理标准严重滞后。

其次,在区域整体水质低劣的前提下,长三角城区水体污染治理的难度很大。长三角城区内水体污染的治理,仅靠技术是不现实的。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排污是整个区域水体质量变坏的主因,除了治理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外,还需要洁净的外来水源。但处于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地区,又从何处觅得清洁的水源呢?根据国务院提出的“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要求,2002年起太湖流域正式启动“引江济太”调水试验,近几年来引调大量的长江水进入太湖流域,“引江济太”调活了流域水体,加快了水体置换,增加了流域水资源的有效供给,保障了流域重要城市和地区的供水安全,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江水亦是污染的水体,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三角城区水体污染的问题。加上,跨流域调水工作,本身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工作,永久性地依赖长江水并不可行。

再次,古河道网络受到长期破坏再也无法恢复。长三角地带自古以来河道纵横,像周庄、同里、朱家角等大多数小镇都是依河而建的,人居环境极好;再如杭州、苏州、无锡等也都是依水而建的宜居城市。然而,建国六十年来,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以及解决城市市民居住和生活需要,天然的河道人为破坏严重,加上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人对河水的需求随着自来水的广泛使用而下降,水路交通的退化,则进一步加剧了人与水的分离。当水对人的作用下降到仅为观赏的程度之后,尊重水的人则日益减少,自觉维护和爱护水的人也随之减少。

(三)生态型城区建设的意识短期提高较难

其一,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虽然从生产力发展状态来看,长三角一些主城区、中心城区率先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但是,这些城区的生产关系却没有完全进入这一阶段。城区内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这些非本地居民以农民工居多,农民工虽然为城区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整体来说,这个群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流动性大,短期居住,分散居住,这就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广泛的生态型城区建设宣教工作难度较大。

其二,生态宣传队伍的限制。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之后,生态文明意识深入民心,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了大量环保非政府组织及环保志愿者。长三角城区缺少这种生态建设的社会基础,生态环保宣传工作主要是由政府来完成的。受制于有些单位领导重视的程度不够和个人自身的要求不高,以及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较差,生态型城区建设的宣教工作力量薄弱。

其三,环境宣传能力的限制。建立生态型城区需要进行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是这种宣传并不能很快见成效,以致投入有限。环境宣传工作能力建设不适应宣传工作的要求,环境宣传教育经费不足、装备较差、缺乏手段等问题,制约了城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和提高。

其四,生态宣传长效机制的限制。建立生态型城区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开展宣传。生态建设宣传专职负责人的落实、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靠在每年申报及验收的时候搞突击已经不能满足此项工作的连续性要求,必须配备专职负责人经常对创建单位进行指导和回访,在不断的交流、探讨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创建生态型城区工作的水平。

(四)生态型城区建设的技术手段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

一是污染普查工作的技术落后。生态型城区建设首先需要有先进的普查技术,只有摸清了污染的家底,才能对症下药。当前,污染源普查主要运用的是人海战术。从人员培训、产排污系数应用、软件开发、档案整理等多个方面来看,由于缺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低效率下难以避免。

二是低技术性的清查和人户调查难以做到面面俱到。现有技术手段落后,清查和入户调查工作时间不够充分,后续数据处理占用时间过长,导致基础工作不够细致,不得不耗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数据审核和修改。

三是治理污染的技术与企业或家庭的收益成反比,因此,企业和家庭一般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技术革新。一些已经成熟的技术,因成本较高也难以运用到生态建设中来。如空调噪声污染、餐饮业油烟污染、家庭废弃物处理等等,并非没有先进的技术可用来治理,因增加企业或家庭的成本,这些技术最终被束之高阁,短期内还难以推广。

三、长三角后工业社会来临之后生态型城区建设的对策

(一)与经济战略性转移相适应,实现环保工作的战略转移

长三角一些城市经济在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即依靠日益强大和成熟的服务业,GDP继续高速增长。以沧浪区为例,在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沧浪区经济在第三产业的支撑下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当工业受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之时,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长三角城区的优势得到了最好的发挥。长三角城区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经济并非衰退了,而是真正实现了战略性转移,表现为长三角城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当中国经济向第三产业转移之时,环保工作同样需要实现战略性的转移。

环保工作战略性转移的核心是,从单纯强调“环保”这个概念,提升到生态建设的层面上来。进入后工业社会,环保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保护环境的问题,更是如何建设生态的问题。从“保”到“建”,有本质的区别,保护环境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实现长三角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把城区建设成为宜居的生态型城区。以人为本的优美的生存环境是人们所追求的,更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当前,要从关注经济建设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上来,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引导经济发展。城区建设要把握这样的理念: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更高层次的发展,它是产业结构实现转移后更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这一发展阶段相适应,环保工作需要从被动的“保”到主动的“建”的过程的转移,即转移到建设生态型城区的工作重点上来。

(二)水体治理需要各地方政府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其一,要利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契机,全面推进区域水体污染治理的合作机制,达成区域生态环保建设的政府共同行动组织及监督行动组织,使生态型城区建设进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当太湖蓝藻泛滥成长三角地区的公害时,全流域的共同治理在中央的引导下很快进入了全新阶段。虽然区域之间竞争依旧,但是水体污染的治理却成为合作的契机。这让人们看到,水体治理的区域合作并非不可能,只要从中央到地区的各级政府共同努力,终能实现。

其二,要在长三角地区的整个范围内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沧浪区为例,水体污染的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且时间漫长,水体污染不仅仅是沧浪区的生态保护问题,它是一个跨区域的流域性的问题,需要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合作。生态是一个系统,沧浪区生态问题发生还与长三角全流域水质低劣有关。在水体污染治理中有些区域步子迈得很大,如沧浪城区下水道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其投入是巨大的;又如苏州环太湖生态带的建设,当地也牺牲了许多发展机会,从公平的角度出发,需要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有了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才能实现平衡发展,特别是对生态环保建设作出了贡献而经济产值降低的那些区域的补偿,可以实现多方共赢。正如《新生态经济》的作者戴利所说:“在中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努力将有可能在保护支撑它的生态系统要素的同时,给民众带来可观利益。”[2]长三角水体的治理,特别是环太湖区域的治理,充分发挥了生态补偿机制的作用,生态旅游经济正在起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长三角生态型城区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长三角城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政府的必然选择。长三角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恶化,是因为环境资源变得更加稀少,但是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也在快速增长,这样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在长三角城区同时进行。当环境保护的投入成为重要资金流向和重要产业的时候,政府政策引导极为重要。当前,在太湖流域治理中,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资金主要投入有利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领域,实现了从简单强调“保护”到自觉建设生态的转移,这是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体现。

其次,长三角城区内的各市场主体也应自觉承担起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责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为创造一个持久的社会,我们需要建立这样的一个商业和生产体系,在该系中,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内有可持续性可恢复性。企业需要将经济、生物和人类的各个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开辟出一条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世界银行认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从宏观方面看,企业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企业只有立足于现实社会,才能发现商机,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从微观方面看,企业发展战略往往采取价值链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离不开与包括公众、顾客、供应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媒体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交互。

同样,长三角城区的公民社会也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如哥本哈根协议所说:“所有国家均面临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为此应当支持并实行旨在降低发展中国家受害程度并加强其应对能力的行动,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和位于小岛屿的发展中国家以及非洲国家,我们认为发达国家应当提供充足的、可预测的和持续的资金资源、技术以及经验,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实行对抗气候变化举措。”[4]正因为所有人都无法逃离生态变坏之后的影响,公民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了可能。长三角城区的公民社会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那么生态型城区就有希望了。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巩固烟尘控制区成果,自觉减少餐饮业油烟,继续做好沿河餐饮业污水截留整治。二是进行噪声环境综合整治。如果公共社会有着强烈公共文明精神,大量的噪声污染就可通过人的自觉行为得到有效的治理。三是在公民社会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在各个街道、社区做好各项环保宣传,推进节能减排进家庭,全面落实“低碳”经济。

(四)改进生态环保建设的技术,提高城区生态建设的效率

长三角城区生态建设仅停留在人海战术、低技术性建设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改进生态环保建设需要利用已有的先进技术,提高环保监测的能力,做到及时发现环保问题,及时处理问题。的确,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治理生态的技术越来越发达,一方面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另一方面即使不具备治理生态技术,大多数生态治理技术也可以从国外进口。生态治理不仅是中国的事务,也是一个世界性事务,中国生态治理好,对世界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好事。当前,生态治理技术在全球的交流与合作是最常见,也是贸易壁垒最少的领域。后发展的中国,特别是已经发展起来长三角生态型城区,在利用现有生态治理技术或引进技术上具有后发优势,在技术和投入上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从当前城区具体的生态治理技术来看,首先可从监测技术上找到突破口。交通管理中的摄像头大大提高了监管的水平,这给生态环保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在水体污染的监测中,可以采用一系列的电子监测装置遍布长三角城区的各个河道,并与环保部门的监测总机房相连,如果采用这样的技术手段,那么任何一个区域的污染超标排放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反映出来,这为环保执法和整治提供了快速处置的可能性。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都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监测手段做到即时反应,这是环保部门提高处置能力的最便捷的手段。

[1]贝尔 丹尼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0.

[2]中文版序[M]// 戴利.新生态经济.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2.

[3]霍肯 保罗.商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3.

[4]哥本哈根协议[EB/OL].(2009-12-20)[2013-01-09].http://news.sohu.com/20091220/n269075425.shtml.

猜你喜欢
生态型城区长三角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微生物内核 生态型农资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