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空间的成都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延异

2013-08-15 00:48李秀铎
河南科技 2013年14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突发性冲突

李秀铎

(四川旅游学院 思政部,四川 成都 610100)

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更是处于公共突发性事件的频繁爆发期。据《2011年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报告》称,成都市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已进入建设方案深化设计阶段,到2015年底,成都将建成运行安全、覆盖全域成都户籍人口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当前成都互联网的普及,任何成都突发性事件的传播都不可避免的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衍射,容易造成信息的走样、变形和失真;对社会公众的认知、信任和社会判断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研究突发性事件在网络传播中的特征和规律,就成为社会受众和事件主体的重要任务。

考虑到突发性事件涉及到众多的权力主体,各种形态的利益主体复杂丛生,往往具有很大破坏性和相当广泛的影响性。基于这样的情形,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处理突发性事件也就显得更紧迫和紧要。在相当密集的时间内,将各种权力主体及其相应的支配关系融入到特定的空间中。各种利益主体、权力主体和话语主体聚集而杂生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结构中。这个特定的话语空间结构的现代载体多位互联网所宰制。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由于突发性事件的冲击性,和事件走势的模糊性等不确定的因素,使得事件本身的很多特质和因素没有比较完整的呈现出来或者被较为充分的认知和确认。这样短时间内的密集的空间结构,使得各种主体权力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情境解构的框架性机遇。换言之,由于突发性事件的备受关注,尤其是在虚拟空间中被广泛传播,呈现出的异样的话语表达冲突。虚拟网络空间为突发性事件的权力主体提供了其为实现自身权力的的支配与反支配的状态,具有控制与反控制的话语表达意蕴。

1 虚拟空间的话语冲突性表达意蕴:控制与反控制的内在本质关系

话语是信息主导性传输的符号,其本身就具有多重表意,对象表意,模糊表意等多样的语境特征。话语表达的语境性选要使得话语本身超出了信息传输—反馈的交流的范畴,也就是说,虚拟空间话语的呈现了多重意蕴和功能,承载了权力主体的目的隐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当突发性事件作为主题出现在虚拟空间中的时,各权力主体通过符号性的言语功能的延伸,将自身的态度、观点、立场、观念等植入表达的空间中,呈现给信息受众(读者),形成对信息受众的支配和控制。质言之,虚拟空间中的话语表达过程,就是权力主体通过网络媒介影响、支配和控制受众的过程。其中通过虚拟空间中的言语折射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就是网络权力主体话语表达的目的和意义。

详言之,社会控制关系主要世俗形式有两种:其一,权威控制形式,也就是基于内在认可形成的威望型控制关系,属于非强制性的间接性关系,主要表现为影响和追随;其二,权力控制形式,也就是基于外部约束而形成的要求型控制关系,属于强制性直接关系,其主要表现为命令和服从。权力是一种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是“一种服从依赖的社会关系,……即关系中的一方意志在另一方的行动中得到体现”。[1]权力和权威是存在差异的,当两者存在差异时,控制的关系是不牢固、不完整的,没有权力做后盾的权威在控制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支配力不足的状况,而缺少权威做支持的权力,在支配另一方的行动中容易出现合法性的信任危机,容易出现支配行为的不确定性。鉴于此,追求权力和权威的复合效应就成为控制过程中的完整化的主要愿望和冲动。话语权表达是权力使用的主要手段,当话语权在虚拟空间中呈现时,也就是控制与反控制的话语由私人言语转化为公共话语性质,互联网虚拟空间的公共性质为控制与反控制,支配与反支配的话语主体之间权力张力在此呈现出来。虚拟空间的呈现出来的话语表达可能是话语主体的控制型的支配关系,也可能是冲突性的对抗关系。

2 虚拟空间下突发性事件的公共话语冲突样态呈现

突发性事件话语主题的极具敏感性,使得事件发生后迅速在网络空间中延宕,加之信息受众长期形成的对政府一些官僚主义认知倾向,导致网络空间信息延异。因此,厘清社会突发性事件的虚拟空间公共话语的冲突样态呈现对于处置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重点就从话语权力冲突入手,考察虚拟空间中突发性事件的延异状态,搞清楚突发性事件的虚拟空间公共话语的冲突样态。

2.1 话语否定样态

否定性的话语是话语表达权冲突的主要呈现样态,主要通过否定对方的话语评判或观点而抵制或反对对方的话语权力和权威。话语表达的否定样态主要依据在于突发性事件模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事件本身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使得其内在状况难以迅速做出符合事实的解释,这样就为否定话语提供了土壤和温床,使得否定性话语可以脱离事实和理性分析,仅仅依赖话语逻辑来呈现。具体来说,突发性事件的阐释上,人们往往首先就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对腐败、官僚主义与不正之风的愤慨,影响了人们对党和政府的正面形象的认知。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形态的否定性话语:一种是矛盾、漏洞的话语表达,这为评判和否定提供了逻辑空间,与事实无关。因此,寻求逻辑冲突是是制造否定性话语的主要形式;另外一种是辩护和质疑的否定与反否定的主要形式,出于事实状态调查阶段中,事实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造成当事者或者传播者往往根据已有的认知或经验知识,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对事件进行想象和猜测,使得事件呈现出想象性认知的特征,当被想象的事件通过传统公共媒介进行传播时,各相关方又可依据自身的想象和认知偏好对该事件进行拷问和“质疑”,并根据自己的观念固着,对自己的想象做出合理性解释,进行辩护性阐释,网络上质疑声和辩护声的就是否定与反否定。

鉴于缺少事实根据和理性推断的情况,话语否定的力量大小就取决于话语表达主体的权力和权威。当话语主体间相互质疑,互相否定时,说明话语权之间不存在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两者间没有形成支配关系,或者可以说具有控制话语权的一方遭遇对方的质疑和否定。话语主体间都是通过没有严格事实和理性的推断来表达或者暗示其希望建立自己合法性权威的意愿。

2.2 争议性表达

争议性表达,就是关于人们对事实或者观点在认知上存在分歧和差异,而由此产生的异见、辩论和争论。群体突发性事件中,产生争议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又有主观方面的缘由。从客观方面来说,主要是由于突发性事件的不可预料性和模糊性使得人们认知出现了偏差。从主观方面来看,就是基于某种利益的驱动故意地隐瞒事实的真相而制造争议。其核心目的在于希望通过否定他方的阐释和声音,建立其自身合适的话语权力,影响和宰制事件进程和发展。争议性表达凸显了冲突语境状态下权力和权威的缺位和丧失,以及重新建立新的权威及权力的欲望。详而言之,虚拟公共空间争议性表达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2.2.1 事实呈现的不明晰和不确定的争议表达

事实不明确的状态有两种情形造成的。客观原因就是突发性事件往往都是长期被忽视的或者难以觉察到的,隐藏状态下的负面因素的集中爆发,由于其突发性、复杂性、隐型性,况且要调查和认定事实需要时间和技术等因素,而在短期内难以被认知清楚,真相也难以短期被揭示出来。主观方面的原因就是故意地遮掩和隐藏事实的真相,当地为干涉事件而失真,导致决策机关不能准确、及时地进行决策和处理,使得突发公共事件过程的反映和传递出现了扭曲。涉及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观判断失误,一般就认为刚刚发生的事件可以在控制的范围内,事件虽然突发而至,但尚在控制之中,隐藏不报,想迅速灭火处理;二是错误的形象观,一般报喜不报忧,认为有损当地形象,甚至是领导人的想象和政绩,相关各方一起隐瞒不报,想办法“摆平”;三是逃避惩罚,故意隐瞒或虚报事实,试图宰制事件的进程;四是利用事件借题发挥,故意将事件的原因引向复杂或者是客观造成,以企达到自身目的。总之,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对事实认定不清,事实在呈现的过程中已经被各种情况所遮蔽。各种主体对事实的阐释最终化为对话题的争议,在争议之中,突发性事件在虚拟空间中被放大、折射、演绎成为虚拟空间的延异形式,对突发性事件的话题发酵成为了各有关方对问题宰制的话语碰撞。

2.2.2 认定事实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质疑的争议表达

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看,就是客观存在的,背后产生的原因以及事件整个过程都是客观的事实。然而对于事实的认定的质和量方面却存在着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事实认定的主体的合法性权威不足。当事方有自身或者利益相关方认定时,公众和其他各方就针对认定方的合法性的正当性产生怀疑。当认定属于其他方面来进行时,话语主体就可对认定方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产生质疑。各种话语主体对“由谁来认定,怎么认定,认定的过程怎么样”等诸多方面产生质疑,以此在虚拟空间中发酵,否定他方的认定,发出自己的声音,试图形成自己对突发性事件的阐释合法性。其二,事实认定方所认定的依据不足。限于技术和时间等种种条件的因素,任何事实认定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瑕疵”,这些个“瑕疵”一旦被话语方抓到,就成为各方在虚拟空间的争议表达,以此来实现控制与反控制的公共话语表达。

3 沉默性的非言语表达

通常认为,沉默是一种非言语的传播符号单元。由于害怕信息的披露不利于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承诺变为空谈,政府和相关各方的沉默就造成了公民往往不能及时得到和自身相关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爆发。2013年4月28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对“彭州石化”等重要做了安排与部署,29日被许多媒体以醒目的标题“彭州石化项目:政府在正式验收前不允许投产”刊发出来。这是成都市委市政府首次主动公开表明了对彭州石化项目的立场和态度:“政府坚持在法定的正式验收之前,不允许企业生产”,“验收过程将对社会公开”,“邀请公众参与”。主动应对,敢于直面,不卡不压不瞒不回避,这首先需要的是政府执政的信心、决心与勇气。这就避免了网络舆论发酵。[4]

那么究竟为什么有关话语方要在突发性事件爆发后沉默呢?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集中可能情况。第一种情形就是,自身的判断和认知可能和社会大众的认识不符合,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判断,但担心发布信息遭遇被排斥和孤立。第二种情形就是自己认为风险比较大,观点和行为的信息传递会将自己卷入风险之中。第三种情形,因为利益攸关,发表见解和行为表达可能使得有关方的冲突升级,从而使得利益受损。第四种情形,由于事件原因和隐情不明亮,为了避免自身在表达中出现错误和不当行为而保持沉默。

客观地说,公务员的待遇过高,一些政府官员不作为,人们对腐败问题的深恶痛绝。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大多相关责任方担心“越抹越黑”而保持沉默,从而规避事件的外围性风险。不参与,不卷入是避免突发性事件外围风险波及自身的前提条件,一般认为最优选择就是沉默。在突发性事件中的沉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不作任何回应,二种是不予作为。

回应和作为是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处置行为。当保持沉默时,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中便发生了各种猜测,阐释和信息表达延异。于是乎,突发性事件造成了虚拟空间的延异表达,对整个社会造成恐慌和负面积累,不利于事件的解决和有效处置,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作为当事方面要通过各个管道,客观地发布、回应和处置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要符合两个标准:及时和准确。及时是作为信息形态存在的基本价值,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的时间效力还具有特殊的经济意义和生命意义;准确是指必须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损失、失真,使用的术语要准确、清晰。从整个社会来说,由于突发性事件波及面广,需要我们构建一个信息循环体系。该体系能在第一时间上报信息、更新信息、反馈信息,贯彻指挥系统的决策,调动所有社会资源,按照预案控制、化解、战胜突发公共事件。如此以来,突发性事件中的的话语表达就有效地影响了虚拟空间的各种版本的话语冲突解决。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转型,我们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突发性事件具有极高敏感度,通过对网络社会突发性事件的公共话语的之间冲突的分析,指出了突发性事件虚拟空间表达冲突实质上是各相关方的权力冲突。网络社会中的虚拟空间,成为话语权力表达和相关权力重建的有效空间载体。否定性话语表达、争议性话语表达,沉默性非言语行为成为控制和反控制以及规避权力冲突的有效处置方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虚拟空间的信息延异状态,使得软件名城成都突发性事件处置变得更加复杂和扑朔迷离。本文认为,权力冲突和利益纠葛成为处理突发性事件处置当中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在网络社会中虚拟延异是问题的表征,而成都社会突发性事件本身的问题。

[1]李军.权力涵义探微[J]北京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02期

[2]张艳云.“超文本”视域中的期刊信息表达特征[J]图书馆论坛2010年第04期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突发性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虚拟化的相向行驶车辆间通信机制的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