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场”理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3-08-15 00:48陈太政
河南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陈太政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则是对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肩负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重任,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营建研究生创新环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学习场”理论注重各种竞争要素在地区发展重要作用,以“study”为核心,以“champs”为主要支撑,以“habitus”为强化手段,以“technology—organization—location”三位一体为组织模式,为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思路借鉴[1]。本文基于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学习场”模式的分析,提出研究生、学校、企业、管理部门、政府机构互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期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种思路。

1 “学习场”理论与创新能力培养

1.1 “study”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study”是该理论中的核心要素,它根据创新主体“study”方式不同而存在不同的模式。在研究的诸多创新能力培养和竞争优势案例表明,创新主体依托地域创新环境的良好氛围,经过不断学习并与其他创新主体相互交流,在学习网络中迸发创新的灵感和火花,最后在创新活动的竞争和合作中达到“study”和实践的统一。可以说,在创新效益形成的过程中,多方位创新主体的协助、地方创新网络的形成是建立在“study”的基础之上的,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嵌入在多方互动和关系接近的学习过程。不论是发达区的领先优势,还是落后区的追赶优势,均依赖于“study”这一过程。因此,对于创新能力培养,“study”是一种普适方式和创新渠道,对于各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也具有一般性,以“study”为支撑来构建“学习场”更具有一般规律性。自干中学理论提出以来[2],学者们相继提出了多样化的“study”模式,如工作中学、产业竞争中学,技术训练来学,基于协作组织来学,研究开发来学,共享之中的学,模仿中的学等[3]。从落后地区的技术学习来看,也存在着自主研发学习、技术引进学习和模仿学习等不同的“study”模式。

1.2 “champs”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学习场”以“champs”即场域为主要支撑,而场域就是融入技术学习、制度影响、文化交流、多方互动等在内的地方关系网络系统。法国当代的社会学家布迪厄指出,“champs”可视为多方创新主体依托某种客观存在的无形网络而形成的一个构型。这种构型由各种位置的创新要素交织组成一种关系网络,是各种影响创新发展的要素被调整定型的一个体系,是各种隐形力量相互作用的关系构型,且各种隐形力量自动地赋予进入创新“champs”的物质客体和创新主体[4]。因此“champs”可以理解为影响创新系统中多方主体创新活动的各种力量和环境要素的综合体,借助于这个综合体的影响,依托于创新场中创新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关系邻近和各种共享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从而形成创新的思维火花和产生创新动力,最后依托“champs”产生新的思维逻辑,并进一步影响而产生创新活动。

1.3 “habitus”推动创新机制的运转

“学习场”依“habitus”来强化手段,而“habitus”是推动创新活动不断运转和演进的动力和影响场域进一步改变的认知基础。布氏进一步认为,“habitus”是积淀于行动者身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形成的,其外在形式是感知觉心理、判断和行动系统。“habitus”是促使实践者顺利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种结构性机制,其运作来自创新主体内部本身,其外在表现是内在化的结果,它以某种独特的连贯运作方式对场域进行要求并要求其响应。“habitus”是无意识活动,但其具有创造性,能体现创新活力,但又受制于结构性机制,因而其包含了行为者主体的主客观两个方面,是社会结构的主观体现,正因为如此产生了创新主体行为的实践方式[4,5]。因此,“学习场”作为创新主体在“champs”中的交互学习、逐步创新的过程,并不是由环境要素、文化制度、社会结构等场域单方面决定的,而是通过“habitus”与“champs”相互作用完成的。“habitus”保存了知识,尤其是保存了与技能相关的意会知识,它为创新主体提供了“study”工具,借助这种功能,不断涌来的感知信息可以被吸收和理解;而“habitus”又是在交互作用形成的场域之内被学习、模仿和再创造的。

2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习场”构建

2.1 研究生创新能力“学习场”模式

基于“学习场”理论,构建了如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模式。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地方互动的过程中,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创新主管部门应制定有关的创新发展政策,孕育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时空环境。在分工逐渐精细化和研发技术日益高端化的创新要求下,研究生创新环境更需要通过本国际环境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具有全球-地方互动的创新机制,同时用国际和本土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去揭示现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1]。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先进知识与技术的“study”对于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通过汲取先进知识、技术中的核心要素,学习和模仿形成创新机制的过程与方法,建立适合本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进而在路径选择后进行“study”与吸收、研发与实验、积累与创新,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创新路径的再创造。创新活动的组织是“学习场”不可或缺的要件。在“champs”中,首先,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培养研究生一般的创新素养与能力;其次,通过参与学术交流、科研高层论坛让研究生了解学科的前沿与动态;再次,通过导师项目的参与和科学实验的操作以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最后,通过创新竞技活动的举办,调动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和激发他们的创新火花。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以“学习场”已有的理论与方法为支撑,通过创新政策的激励、创新活动的举办、研究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导师项目的支撑等措施与手段,使研究生真正融入到创新“学习场”中,从而达到培养现代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2 “学习场”关键要素的构建

在“学习场”理论中,应从不同侧面强调多方创新主体、科研院所、中介结构、管理机构、市场、知识与技术的溢出与扩散、创新环境等要素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学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都是创新的行为主体。“学习场”理论特别强调创新主体创造性精神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创新主体本身的意识状态、思维方式、科研灵感与创新之间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有关知识溢出、技术扩散等为创新成果形成的研究表明,创新者把自己的思想、知识转化为创新价值并由此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机制:一是创新者的创新思维、精神是知识溢出的主要道路,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是创新机制产生的主要通道;二是创新主体共同的创新诉求为引发创新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会进一步促进创新活动向高层级发展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创新主体的创新思维、精神能引发多元化的创新渠道,而这样多元化发展方式又会带来新的应用价值。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市场在“学习场”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选择作用。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进展程度和成果多少,关键在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市场的选择。“学习场”理论认为,研究生是具有“适应性”特征的行为主体,同时他们也是依“habitus”进行创新活动的行为人载体。研究生在学校给定的研究生学习环境中的获利能力,取决于他和他的竞争对手的搜寻或学习过程,但也决定了研究生个体本身的“适应性”。正因如此,市场为学校教师团体和研究生的筛选提供了主导的选择机制。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科部门,如医疗或国防,研究生对职业的规划和判断决定了他们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知识与技术的溢出与扩散效应决定着创新主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研发、实验等)的进程与效益。研究生只有通过对已有知识的认真解析和技术原理的充分认知,才能对知识进行全新的解读和技术的再创造,从而形成新的科研成果。在创新性思想与灵感的产生方面,相邻、交叉专业研究生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知识向创新活动的转化。研究表明,创新主体在同专业和邻近专业内的共同学习、彼此交流也使得学习难度也随之提升,尤其是部分涉及新兴、复合技术的创新活动更具有邻近专业集聚的创新动力,亦即技术的可编码化程度越低,相关创新主体有所突破的领域就越容易实现。

学校的硬件基础设施和作为创新的“软件”环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学习场”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精良的科研仪器、大型的计算机处理平台和宜人的实验室学习环境、集体学习的氛围等要素,基于师生间、同学间、协会成员间的正式与非正式联系以及情感交流,都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来源,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们对促进创新机制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作用。

3 基于“学习场”理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思索

3.1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

在“学习场”指导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学科带头人和导师不仅要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更需要从学科前沿动态和科研价值出发激励研究生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中奋发上进。一旦研究生对所学领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对所学专业就会产生由浅入深、由潜入到痴迷、期待有所建树的动力,从而进一步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有所创新的热情[6]。为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热情,需从多渠道改革研究生学习的方式和导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把知识、技能传授和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融入讨论式、小组参与式、头脑风暴式等教学形式活跃气氛、调动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此外,导师们可加强与研究生课上、课外的教学沟通和情感沟通,使研究生了解情感要素在创新思维产生中的重要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研究工作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和工作动力,使研究过程由传统的知识灌输、填鸭式变成充满创新兴趣和热情的创新探索过程。

3.2 孕育良好的学校创新环境

如“学习场”理论所述,创新软环境对于创新“学习场”的构建有着独特的促进作用,只有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才会孕育活跃的创新活动。要孕育良好的学校创新氛围与激励环境,可以科研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建立良好的研究工作环境、建设国家和地方科研基地、成立重点实验室、举办学术会议和筹办学术沙龙等进行。学校创新环境的孕育包括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建立科研创新实践基地等方面。在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方面,学校可通过各种科研基地为依托,锻炼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能力。在学术交流方面,可以依托科研创新平台,以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学术论坛、讲座等形式孕育学校创新交流。在科研实践中,不仅可以通过校内基金项目资助研究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还可以参与导师的各类基金项目锻炼创新技能,也可以通过访问基金、学校交流基金鼓励研究生走出学校、拓宽视野,在参与学术会议、高层论坛中提高科研水平[7]。另外,学校可定期举办各级各类研究生学术交流会议、学术沙龙、研究生论坛等,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

3.3 加强对导师创新素质的培养

从教学相长的互动中,只有创新型的导师才能实施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惟有这样,导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过程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经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9]。所以,在“学习场”培育中,学校要加强研究生创新型导师队伍的建设,以他们自身的创新带动研究生的创新。作为研究生导师,一方面要克服“忙”、“放羊”的状态,集中精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要去掉“老板”姿态,对学生进行学科前沿和动态进展指导,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潜能[8]。导师们还要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批判思维,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挑战,从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进行自主科研。对于新入学的研究生,导师要给学生介绍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鼓励师兄师弟、师姐师妹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承,引导新生对已有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3.4 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模式

一般而言,经济活动和创新产品要想在长期内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良好的发展势头,就不能不考虑地域文化的影响问题。根植性就是联结当地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念,创新活动的根植性就是将地域经济、社会、文化组成的网络体系与创新的场域联系起来,在不同的科研单位或者部门内培育出不同的制度、嵌入型、信用、合作、互惠、共享,来促进地方创新网络系统的形成。创新活动的形成也是根植于学校、当地政府的创新体系和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正是孕育学校创新活动的社会文化环境才形成创新所需要的相互信任和共享氛围。如果缺乏创新活动所需的当地创新平台的引导和共享文化规范的支撑,会引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不足和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低下。所以,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学习场”的构建中,要以本地的文化创新环境为依托,结合地域特色形成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科技产品,形成市场、主体、场域及产、学、研相结合的地域特色创新模式。

[1]苗长虹,艾少伟.“学习场”结构与空间中的创新[J].经济地理,2009,29(7):1057 -1063.

[2]Arrow K.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82 -83.

[3]谢伟,吴贵生.技术学习的功能和来源[J].科研管理,2000,21(1):8 -13.

[4]布迪厄,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3.

[5]Bourdieu P.Practical Reasons:On the Theory of Ac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6]薛静,李玉龙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3):39 -40.

[7]李忠,王守林,刘起展.浅议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导师因素[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346-348.

[8]孙君顶.导师因素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528 -530.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V eraW an g
导师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