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腐败亚文化及其历史成因

2013-08-15 00:51
世纪桥 2013年8期
关键词:官本位亚文化腐败

郭 蕊

(许昌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腐败已成为一种社会顽疾,不断地侵蚀着社会的肌体,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和头脑,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一件件腐败案件的检举及揭发,一个个贪官的落马及入狱,都没能阻止下一次腐败的重演,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行政干部一而再、再而三地铤而走险?近年来,学术界在腐败形成的原因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总体上形成了三种观点:其一,认为腐败的形成是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要有效地遏制腐败必须健全各项社会制度及法规;其二,认为腐败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利己意识,也正是这个利己意识在激发广大社会个体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释放蕴含在劳动之中巨大生产力的同时,刺激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利己欲望而形成腐败;其三,认为腐败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制度问题或经济发展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成因,要有效遏制腐败,必须破解导致腐败的文化基因。以上各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三种观点则更加深入。事实上,反对腐败,首先在于反对导致腐败形成的思想意识,而历史表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腐败亚文化是导致腐败的重要文化根源。

一、腐败亚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腐败亚文化指的是一种对待腐败问题和腐败现象畸形、扭曲的判断及认知,这种判断及认知是对主流廉政文化的反动及背离,它是一种建立在极端利己主义基础上的官场文化思想。从其根本性质上来讲,腐败亚文化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亚文化,即是说,它是相对于作为主流文化的廉政文化而言的。廉政文化一直被奉为官场文化的主流,它要么是作为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要求,直接作用于执政者的内心世界,转化为廉洁从政的文化动力;要么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从政的文化氛围,塑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以健康向上、廉政清廉的文化意识去充实和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廉政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如《晏子春秋·杂下》强调,“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官德廉为本”,“公生明,廉生威”,故而“欲治国,则必先重吏治;欲治吏,则必先重清廉”。《周礼》也强调以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作为对官员考核的重要标准,欧阳修的《廉耻论》则强调公正清廉是“士君子之大节”,是官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政治品格。

作为一种反主流文化,腐败亚文化实质上就是对廉政文化的反动和背叛。总的来说,腐败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腐败亚文化同廉政文化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可谓源远流长,正如历史学家吴晗所言,“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腐败史”;其二,腐败亚文化以极端利己主义为核心,追求极端化的个人利益,甚至将国家前途、民族前途、他人命运捆绑在微不足道的个人利益身上;其三,腐败亚文化以特权思想为重要标识,追求凌驾于政治、经济、法律和制度之外的各项权利,没有丝毫的法律及制度意识,享受绝对的自由权;其四,腐败亚文化以享乐主义为重要表现,享乐主义将享乐视为人生最重要的追求,如利用职权公款吃喝玩乐、嫖赌、讲排场、摆阔气等就是享乐主义的体现。此外,腐败亚文化还有其它表现,如缺乏责任意识,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没有使命感和服务意识等。

二、腐败亚文化的历史成因

腐败亚文化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造成人的价值观扭曲,为腐败大开其道甚至直接导致腐败。为了有效地遏制腐败,必须弄清腐败亚文化的历史成因,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总的来说,腐败亚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官本位意识的影响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催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一种将土地连同以土地为基础的政治权力层层分封而形成的专制制度。这种制度具有较强的官本位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君权神授论”,给最终统治者的合法性涂上了神秘的荣光,强调皇权受命于天,自己称为“天子”,是人间万物的主宰;其二,“学优则仕论”,在社会流动方面,封建社会主张“学而优则仕”,也就是通过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促进底层向上流动,但这种人才选拔机制则强化了官本位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将官员这种职业置于各种职业之首,即形成了“士农工商”的职业序列;其三,“三纲五常”为内容的等级意识,官本位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最高统治者、广大的官员以及试图通过科举跻身官场的寒窗学子,同时官本位文化还有广大的受众基础,而这个则是以“三纲五常”为内容的等级意识作为支撑的,尽管“三纲五常”的等级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官本位的文化意识,将这种文化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之中。

(二)保守且宽容的文化性格影响

近代以前的中国社会实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农业社会,除了通过科举促进底层民众向上流动之外,社会的流动性很少。“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耕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社会的保守文化意识,由此铸就了一种善于克己让人的文化性格,只要能够安稳度日,即使吃最大的亏也在所不惜。在传统社会之中,保守且宽容的文化性格有着双重的历史作用:一方面,这种文化性格借助伸缩自如的文化宽容机制,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己及人地攀关系、找人情,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腐败以及腐败亚文化的存在样态;另一方面,这种文化性格具有中庸之道、得过且过的文化心态,对公权力的腐败尽管痛心疾首,但只要毫不关己,就无动于衷,放任自如。正是在这种文化性格的影响下,腐败现象得以“合法存在”,腐败亚文化得以横行其道。

(三)市场机制的价值导向及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健全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个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毕竟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方式,追求个人利益、实现个体的价值目标、彰显自己的存在价值等无疑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再说,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激发了人们对待财富的观念,激发了为了微不足道的个体利益而不惜牺牲的价值导向。这种财富观念在社会上容易与官本位的思想意识相结合,强化权钱交易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腐败现象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而市场经济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导向则为腐败亚文化添柴加火。

总之,我国腐败亚文化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导致的,它既有中国古代官本位意识的影响,也受到保守且宽容的文化性格影响,与此同时,市场机制的价值导向及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腐败亚文化的当代“合法性”和“正当性”。

三、腐败亚文化的治理对策

腐败亚文化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毒害性,很容易滋生普遍性的认识偏斜。为了有效消除腐败亚文化的不良影响,真正遏制腐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腐败亚文化实质上就是亚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对这种价值观进行治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其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国共产党是全国性的执政党,要有效遏制腐败,必须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做到反腐倡廉、激浊扬清。其三,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腐败亚文化的存在及其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制度不健全,在于对腐败惩治的力度不够,为此,要从制度建设、制度健全和法制教育等角度入手来遏制腐败,消除腐败亚文化的不良影响。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干部的任免、考核,社会风气、学风建设等方面入手来对腐败亚文化进行综合治理。

猜你喜欢
官本位亚文化腐败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官本位思想不该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高校要走出“官本位”的误区
扶贫项目成“伤民产业”根在官本位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