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历史 不朽的丰碑——“九一八”事变后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战

2013-08-15 00:51姜义军
世纪桥 2013年8期
关键词:赵尚志义勇军联军

姜义军

(沈阳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部,辽宁 沈阳 110159)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史称“九一八”事变。从此,在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不屈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开始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立即做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又在随后连续多次发表宣言,声讨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号召全国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独立。处于事变漩涡中的中共满洲省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勇敢地扛起了带领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大旗。事变第二天,沈阳的枪炮声还没有停息,满洲省委就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事变后的形势、任务、方针和应变措施,并于数日之内连续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对士兵工作的紧急决议》等,号召东北人民奋起抵抗,赶走日本侵略者,并派出干部组织抗日队伍,发动游击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东北大地上最早兴起的抵抗力量是“抗日义勇军”。抗日义勇军是事变爆发后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和广大民众,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影响下,纷纷组织起来的自卫军、大刀会、敢死队等抗日武装的统称,其发展之迅猛,参加阶层之广泛,在东北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从其兴起到1932年夏季,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发展到30余万人。中共满洲省委克服重重困难,采取切实步骤指导与援助各地抗日义勇军的斗争。东北各地党组织不仅发动群众支援和参加义勇军,而且派了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到义勇军中工作,著名的抗日将领、共产党员李延禄、周保中、赵尚志等曾分别到义勇军各部并担任要职,对义勇军抗日斗争的深入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李延禄被派到吉东任吉林中国国民救国军总部参谋长兼补充第1团团长。李延禄克服重重困难,在队伍里深入细致地进行抗日宣传工作、秘密发展党员。此间,他曾率部进行了有名的墙缝伏击战和海林阻击战。当时,位于镜泊湖南湖头附近的东大泡子大河口小龙湾,中间狭长5里,俗称“墙缝”。从敦化到宁安150公里,“墙缝”是必经之路。1932年3月初,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调遣大军星夜赶赴敦化,以多门师团第十五旅团为主力,由天野少将指挥,要北上进攻宁安,进而攻打牡丹江。3月18日,李延禄率领抗日救国军补充团在“墙缝”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3月底,李延禄得到日军从山市站开出的情报,便指挥队伍把铁轨上的道钉拔卸掉,使铁轨错节。27日,日寇天野兵车抵达高岭子埋伏点时,火车出轨。埋伏在两旁的工人游击队,立即以集中的火力和手榴弹轰击日寇。日军天野少将在这里被铁路工人游击队击毙。总计消灭日寇200余人,从高岭子逃窜出去的残敌不足百人。1933年1月,由于条件成熟,李延禄将补充团改造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总队,随后又将其扩编为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在宁安、汪清、密山等地开展游击战,取得团山子、八道诃子、马家大屯等战斗的胜利。同年7月,这只部队改称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李延禄任军长。他指挥部队攻克密山县城,缴获大批枪支弹药。1934年冬,李延禄任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军长,率部转战林口、方正等地,团结义勇军共同抗日。曾参与指挥攻克刁翎、林口等战斗,挫败日伪军1935年冬季“讨伐”。1936年3月,李延禄任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军长,下辖3个师共2 000余人,指挥所部夜袭石头河子金矿,毙日伪军6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70余支、子弹万余发,军马100余匹。李延禄在东北抗日战场奋战多年,率部转战东北东部、北部的10个县,指挥大小战斗近百次,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932年,周保中被派到宁安组织和领导吉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当时的吉东地区,情况极为复杂,各种宣称抗日的组织五花八门,既有抗日自卫军、抗日救国军等军队性质的队伍,也有大刀会、红枪会等自发的民间团体,这些武装虽都抗日,但成份不一,派系间矛盾尖锐,各自为战。周保中到来后,靠着团结抗日的信念和真诚坦荡的胸怀,深入细致地做各抗日武装的工作。1932年5月的一天,周保中在宁安县花脸沟做群众工作时,被自卫军士兵发现,把他当作“日本探子”捆绑着送到自卫军总部。周保中直率而又凛然地说:“我不是日本探子,我是从关里来的。听说你们抗日,才奔你们来的。”当自卫军将领们问周保中对东北局势有何见解时,周保中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给他们讲了世界形势和东北战局,并对自卫军应采取的救国方略真诚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周保中入情入理的分析,有胆有识的见解,推心置腹的话语,深深打动了自卫军将领们,他们即刻给周保中松绑,并诚心诚意地留他在自卫军总指挥部工作。1932年8月,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聘请周保中为总参议。随后,周保中率部打了很多漂亮仗,如打宁安、攻安图、战桦甸……周保中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受伤不下火线,用真心诚意抗日的行动赢得了抗日民众的信任。

“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满洲省委任命为省委军委书记,负责领导抗日武装工作。他不怕危险,克服了很多难以想像的困难,至1934年3月末,他联络了二十余支抗日义勇军,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他被推选为司令。赵尚志用拯救民族的信念、团结抗日的精神教育、感化这支队伍,部队的战斗力迅速提高,打了很多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战役。以后,这支队伍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1935年1月,根据满洲省委关于成立人民革命军的指示精神,赵尚志任东北革命军第三军军长。1936年1月,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成立,赵尚志任总司令。赵尚志在统一指挥军事行动,统筹安排给养,培养和调配干部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先后开辟了清原、木兰、巴彦、铁力等十余县为根据地。

义勇军的英勇抗战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当时抗日救亡的一面旗帜。田汉、聂耳以此为素材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一直是鼓舞中国人民斗争、前进,不断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由于日军的大举围剿,义勇军至1932年末陆续失利。与此同时,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共满洲省委加紧了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创建工作,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等地先后组织了十几支抗日游击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各地抗日游击队在同日伪军的浴血奋战中不断发展、壮大。从此,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以崭新的思想风貌和战斗风格,活跃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

从1933年9月起,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东北抗战实际,党领导的各地抗日游击队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相继改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和东北反日联合军共6个军。这标志着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军为核心的联合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的东北反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东北抗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35年5月,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华北,并制造了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亡国深渊的“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加重。为此,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疾呼“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八一宣言”的发表和红军长征的胜利,使身处抗日前线的中共东北党组织和抗日军民受到莫大鼓舞。为了迎接更大规模的抗战,1935年冬,在中共东北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始了团结和统一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工作,至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后,东北抗日部队由过去的6个军逐步扩编到11个军,并形成了东北抗日军队第一次统一的称谓——东北抗日联军(全面抗战爆发后,为适应全国抗日斗争的需要,11个军又改编为3路军)。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为配合全国抗战,积极牵制与打击日伪军。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在杨靖宇的领导下,确定了以游击战争全力牵制日伪军、支援关内抗战的战斗任务,向南满各地敌人主动出击,声势浩大地开展了游击战争。他们先后取得了庙岭、老岭、本溪、长岗等战斗的胜利。为了打通与党中央和关内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联系,改变东北抗日联军孤立作战的局面,第一路军所属第一军曾先后两次组织西征,虽然由于遭受敌人阻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使主力部队受到较大损失,但也给敌人以重大打击,扩大了抗日联军在这些地区的政治影响。第一路军所属第二军在王德泰、魏拯民、陈翰章率领下,在抚松、桦甸一带与杨靖宇直接率领的一军配合作战,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活动于吉林省北部、黑龙江省东北部和松花江下游地区的第二、三路军所属第三至第十一军,先后取得了土龙山、青龙山、聚宝山以及通北、德都等战斗的胜利。抗日联军的斗争,严重地威胁着敌人的统治,许多日伪军占据的县城,如依兰、勃利、宝清、富锦、桦川、集贤、汤原等,十里之外就是游击区。

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抗战使日军屡遭重创。敌人真真切切地领略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誓死抗战的英雄壮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随着日军侵华步伐的加快,敌人出动大批军队疯狂围剿抗日联军。1939年10月至1941年底,东北抗日联军被敌人分割包围,陷入了极端困苦境地。联军各部的战士们在缺衣少食、装备落后、弹药匮乏的条件下,冰天雪地之中吃树皮、嚼草根,与超过自己数十倍的敌人频繁作战、坚持斗争、苦苦周旋,部队减员过大,无法补充,困难日益加重。至1941年12月,抗联部队大部因损失严重,相继越界到苏联境内进行休整,东北战场上只留下了少数小股抗联部队同敌人作战,进行游击活动。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在苏联正式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亦称苏联远东红旗军步兵第88旅)。教导旅一边整训,一边从营地陆续派出小部队返回祖国东北进行敌情侦察和各种游击活动,收集大量情报,对抗联部队配合苏军进军中国东北,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北抗联战士的英雄事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段最壮烈、最英勇、可歌可泣的史诗。1940年2月23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在吉林濛江(今靖宇县)与日本侵略军孤军奋战五昼夜后英勇牺牲,年仅35岁。凶残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又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除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种以草根棉絮充饥战至最后一人的气概,在亿万国人心头树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在东北与杨靖宇齐名并称为“南杨北赵”的赵尚志将军曾有名言:“没有国哪有脸”,发誓不赶走日寇不结婚、不洗脸。其英雄主义气概,令日寇闻风丧胆。1942年2月12日,在一次战斗中,赵尚志被特务击伤被捕,后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34岁。赵尚志牺牲后,日寇残忍地从他的遗体上锯下头颅后,将其身躯投进松花江。赵尚志将军戎马一生,不但终身未娶,也没能留下一张完整的照片,留下的只是身经百战的磨难,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赤胆忠心和“胸中无国、何以为家”的坦荡胸怀,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曾被郭沫若盛赞为“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是东北抗日战场上名扬四方的女英烈,连敌伪的报纸也惊叹于她“红枪白马”的英姿。赵一曼被捕后,日军用尽令人发指的种种招数对她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甚至毫无人性地摧残、侮辱其圣洁的女性躯体,逼其招供。但是,敌人所有的招数都打不垮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1936年8月2日,气急败坏的敌人在珠河杀害了这位伟大女性。临刑前,赵一曼高唱《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时年31岁。……在东北14年抗战史上,还有很多很多像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这样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他们面对人世罕见的艰难困苦和恶劣的战争环境,意志坚定、英勇顽强、坚贞不屈、浩然正气,充分反映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形成了东北抗联精神。这种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一样,与日月争辉、与民族同在,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恢宏篇章。

东北抗日联军,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奔赴抗日战场的英雄的中国军队,历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流血牺牲,在东北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同日伪军进行了几千次的战斗。据文献记载,如果从抗日联军的前身义勇军算起,东北抗日联军在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的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中,牵制了数十万日军,消灭侵略的敌人18万,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岁月在流逝,但总有些历史记忆让人刻骨铭心、挥之不去。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又在游荡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认真地回想,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有必要认真地重温,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貌似强大的日本侵略者;有必要认真地展望,为了中华民族永远不再被人侵略、受人践踏,我们就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猜你喜欢
赵尚志义勇军联军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抗联英雄赵尚志
北国雄狮未竞志
抗日英雄赵尚志为何两次被开除党籍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赵尚志错杀抗联军长祁致中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朝鲜义勇军
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粤东抗日义勇军血战南澳岛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