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对策

2013-08-15 00:51陆子新
世纪桥 2013年8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资源

陆子新

(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自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后在党的十八大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新的高度来加以论述,提出了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目标,体现出我国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在逐渐走向成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维护世界的生态环境安全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对人类的给予。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对自然资源不能无节制的进行开发和利用,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不能超出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人类的实践要以尊重自然为基础不能违背客观自然规律办事。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所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有消除了。”[1]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在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环境之中。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发生根本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助于激发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节约自然资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我国GDP总量的519322亿元,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由于我国经济的在长期以粗放式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正在突显出来。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十分巨大,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比例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例如,2006年中国的GDP总量为2.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而能源消耗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耗量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而我国的资源人均占有率严重不足,在我国四十五种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均耕地、草地资源为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森林资源为1/5,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1/10。这些证据表明,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已难以支撑我们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持续发展,现实的国情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中必须加快缓解能源消耗过大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状况也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内陆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27%。全国668个主要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的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而且还能够在人们心中树立其生态文明观念,建立起具有生态文明理念价值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水平也就越高,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能够喝上清洁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到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要求。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广义的生态文明,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的,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含普遍意义上的绿色生态文明,更包含政治、文化和道德伦理的生态文明等。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所谓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在对待生态问题时所表现的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念形态,如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和生态道德等。所谓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各种活动及其对人们文明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引导和培育。所谓生态制度文明,是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科学进步的制度形态,如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制订的法律法规等。

三、新时期的环境问题解决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国际分工正在进行再重组。在国际产业链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限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更多的是以生产低成本和低技术含量产品,而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这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式生产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的巨大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革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才能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均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把人类当作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转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一种可以被人类任意利用和获取资源的对象错误观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能源、资源的高消耗是我们难以承受的。实现人均GDP翻番,而能源、资源的耗费量又要大幅降低这双重目标,就是要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尽快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新型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源于生态经济系统的物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的循环、转化和传递的原理。它一改过去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线性经济增长方式,为把各自孤立的生产环节排放的废物,运用技术工艺措施,将其转化为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的“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尤其是,它强调循环经济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它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应置身于该系统之外,而要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如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循环经济的生产观是,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并循环使用,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良性循环来创造社会财富。循环经济要求我们要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和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起循环生产和消费并重的观念。同时,它还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特别是,它视自然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需要维护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要在资源承载能力内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当前,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应高度重视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生产方式要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并力争做到废物最小化、排放无害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首先,要加强经济经济的杠杆作用。要在主要产业之间组成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链,如规定制造企业要将用户废弃的家电、电子产品、汽车等回收处理,以使有关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如何再利用的问题。

其次,完善法律体系。真正解决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

第三,要建立奖惩机制。加快建设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和环境价格体系,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等。

可以肯定,只要我们认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就会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发展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永续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资源回收
对不文明说“不”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