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舆情引导问题

2013-08-15 00:51胡琴琴杨丽英
世纪桥 2013年8期
关键词:舆情民众建设

胡琴琴,杨丽英

(天津理工大学 法政学院,天津 300191)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他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而舆情作为民众的情绪、意见、态度的总和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舆情的引导,使其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动力。

一、舆情与文化

(一)舆情与文化的概念

近年来,在舆情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关于舆情概念的探讨已经形成了多种意见。在综合和分析前辈们关于舆情概念探讨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舆情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公众对国家各种公共事务或其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及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个性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意见、观点,以及从他们言行中表现出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愿望的总和。

文化的概念非常的广泛,根据其结构和范畴我们将文化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其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文化的表层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观念形态文化;文化的深层结构主要是指社会心态,或称心理形态文化,属于文化的第四个层次,是无形的,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自我约束机制,通过情、知、意等结构方能显现出来。

(二)舆情与文化的关系

舆情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四方面:首先,从二者的本质来看,舆情是社会心态的构成部分,而社会心态是文化的构成部分,舆情作为一种人类精神现象,属于一种心理层面上的观念形态文化。二者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其次,从二者所具有的特点来看,舆情和文化都具有广泛性、动态性、复杂性和规范性。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二者又都具有潜隐性。第三,从其表现形式来说,二者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都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社会事项得以体现。第四,从功能作用方面来讲,二者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同时,又共同反映和作用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民众日常行为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保障。

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关注舆情引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舆情和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舆情的本质、特点又决定了舆情对于文化建设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正向舆情的传播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得自主精神、奉献精神、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得到弘扬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负向舆情的传播又会使大众价值观混乱,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首先,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所具有的广泛性、突发性、互动性,要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

舆情产生于群众的自发性言论或行为,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现代社会,民众网下意见与网上互动的结合,使得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点燃一片舆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就要关注广泛存在的社会舆情,建立健全突发性舆情事件的应急与引导机制,关注网上网下民众的关注点与互动情况,并适时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舆论环境,形成有利于增进社会团结和建成小康社会的舆论导向。

其次,舆情的汇集、传播、监督功能,要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舆情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舆情所具有的汇集、传播、监督功能既有助于相关职能部门在第一时间了解民情、知晓民意并就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展开各种监督和引导工作,又有利于加强民众对政府政策和行政行为等监督。因此,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关注舆情并对其加以正确引导。

最后,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四有新人,需要加强对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培育四有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条件。当代青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总体上来看,健康向上、团结进步是主流,但由于受到西方自由主义、人权思想和宗教思想等的影响,以及国内舆情传播方式与渠道和青少年接收舆情方式和渠道多样化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利益诉求等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有积极向上的正向变化,也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的滋生,青少年正处于思想的萌芽期,其辨别社会舆论的能力以及对不良舆论的抵抗力都比较弱,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做好守门人和把关人,加强对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三、加强舆情引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若干建议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的空前迅捷,使得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网络舆情在发挥其无法比拟的优势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对于一些负面网络舆情如果在思想上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澄清、引导和处理,轻则出现“一边倒”的负面消极言论误导舆情,损害党和政府形象,重则煽动不稳定因素引发群体恶性事件。因此,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对舆情的引导工作不容忽视,为此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树立受众意识,提高舆情引导的感染力。舆情引导主要是思想意识层面和精神观念领域的工作,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其对象是人,因此在引导过程中就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受众意识,站在受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提升受众对所传播信息的认可和接纳程度。具体来说,首先,在态度上要认真对待,加强对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的的重视,不能低估其能力,更不能对网络舆情存有仇视态度;其次,要及时准确的公开信息,在无法达到及时准确的情况下,也要尽可能表明态度,随后,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第二,健全舆情监管机制,从源头上引导舆情正向发展。正如治理河水要从源头上治理一样,舆情引导也要从源头上进行引导。舆情的引导首先要建立健全预防机制。要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的审核制度,减少不实信息的传播;要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实时关注各种社交网站、新闻网站、微博、博客、QQ群等的言论情况;政府要坚持“主动引导”的原则,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政府要组织网络宣传员及时在相关网站发布群众普遍关注的国家政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方面的信息,并广泛收集民众对热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员进行分类处理,引导民众发言讨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此外,还要完善舆情应急机制。舆情管理中的应急机制就如同救火一样重要。在舆情危机发生后,要迅速、及时、适当的通过媒体表明态度和立场,遵循速报事件事实、慎报事件原因、再报事件后续工作的原则,争取在第一时间把已经、正在和准备做的事情传递给民众,满足民众信息知晓的需求,打消民众的猜测与怀疑。

第三,制定正确的面对热点舆情的解决路径,增强政府对热点舆情的把控力。首先,主流媒体在应对热点舆情的报道上一定不能失语。现在是网络媒体爆发的时代,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没有声音,就等于把话语权拱手相让,失去主动权,自然会引发谣言当道,给整个事件的处理造成不利的舆论环境。例如在天津蓟县商厦失火事件中,火灾发生的当晚和次日,蓟县电视台和天津电视台的新闻报到中都没有关于商厦火灾事故的报道,官方的“失语”造成民众的猜测和怀疑,进而导致了舆情事件扩大。其次,政府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热点舆情,不能以报喜不报忧、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出现在民众面前,要与民众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逐渐取得民众的理解与信任,最终达到化解舆情危机的目的。

第四,多管齐下,全面提升舆情引导的影响力。一要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民众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舆情的发布与传播、增强民众的信息鉴别能力,抵制不良舆情等有重要的意义。二要加强政府间、部门间的协同信息服务。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公安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可以促进信息流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应对不良舆情。三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既要善于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又要巧用手机、论坛等影响力大的草根媒介,建立起政府网站与大的媒体网站譬如腾讯、搜狐、新浪、网易等的日常沟通与合作,为政府扩展官方言论提供新的平台,形成正面舆论的强势。四要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意见领袖能够了解民众所想,并善于运用语言技巧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言论,引导民众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对加强舆情引导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关注和加强对舆情的科学引导,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高度关注舆情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和把握社会舆情动态,对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保持警醒,以便及时作出应对,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要坚持宏观把握、微观落实的原则,研究和重视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逐步提高引导水平,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宝贵力量。

[1]杨丽英,胡琴琴.浅析舆情与文化的关联与影响[J].前沿,2012,(24).

[2]张元龙.关于“舆情”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J].浙江学刊,2009,(3).

[3]李静,何云峰,冯显诚.论社会心态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作用[J].社会学和社会工作,2003,(4).

[4]匡显桢,兰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J].求实,2005,(6).

[5]朱卫华,钟贞琼.赣州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探析[J].科技风,2012,(9).

猜你喜欢
舆情民众建设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舆情
舆情
舆情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