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事求是原则的理论根据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大高潮

2013-08-15 00:51
世纪桥 2013年8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实事求是资本主义

赵 坤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先提出实事求是的是毛泽东,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P.801)这是对实事求是原则含义的精确剖析,它是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的一种唯物主义的方法,一切以客观存在着的事实为根据,探索事物内部联系的客观规律性,排除、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观臆造性和错误影响,达到对事实的正确认识。实际上,实事求是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更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2](P.101)实事求是原则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自19世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政治家们都自觉地遵循了这一原则,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性、实践性和革命性是实事求是原则存在着的理论根据。

一、实事求是原则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过程中形成的,它克服了黑格尔哲学内容和体系之间的矛盾及其思辨唯心主义的色彩,摆脱了以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为代表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机械性质和形而上学性质,形成了全新的哲学世界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决定了其理论发展的始终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实事求是原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又辩证的性质所决定的。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章中开宗明义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3](P.223-224)恩格斯表示马克思和自己共同创立的学说坚持唯物论,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上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思维是第二性的,前者决定着后者,所谓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地反映。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阶段、近代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阶段,但是它们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因为无法用唯物主义的原则解释社会历史现象,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将意识上升到了社会意识,社会生活中的人的意识受到特殊的身份、环境等因素的决定,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由社会存在本身所决定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P.591)而社会存在又是人的有意识改变着的社会存在,由此,“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3](P.228)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才成为了适用于全部自然社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全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5](P.383)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的唯物论观点出发,我们无论在考察世界、还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现象时都必须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意识出发,要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和实际情况来理解对象,探索规律,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接近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性质决定了考察事物的实事求是原则。马克思曾经精辟地说明了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4](P.5)辩证法中暗含着一种过程性的思维,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性的,任何事物本身都同时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两个方面,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事物的发展变化始终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世界不是既成的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的性质就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生成的过程中得以形成的,因此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教条和经验的眼光看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过程中和实践中认识事物把握规律,使主观思维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使理论与变化了的实践相符合。

其次,实事求是原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质决定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表征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特质。马克思在批判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时说,“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6](P.499)历史唯物主义则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形而上学性,看到了感性现实性的人和其所从事的感性现实性的活动,并从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来把握客观事物和对象。马克思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看做是实践的,并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6](P.500)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此岸性”都只能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够得到证实。实践观点克服了被唯心主义夸大了的抽象主体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的自然必然性,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实现了主体和客体在人的感性活动的基础上的真正统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也超越了旧哲学的思辨唯心色彩和感性直观色彩,在全新的意义上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与否的标准。因此,认识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地反映,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从客观事实出发,把握了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和客观性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能看到事物的本真面目。

再次,实事求是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质决定的。“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5](P.602)恩格斯的这句话不仅揭示了马克思首先是作为一个革命家存在的身份,同时也暗含了马克思理论的革命性质。马克思的两大贡献——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都是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服务的,为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最终消灭自己作为阶级而存在的身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而服务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6](P.17)正是这种内蕴的革命性质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改变现存世界的“武器”被无产阶级所掌握。以往的哲学家都是在对世界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而没有触摸到改变现存世界的现实问题,这种改变世界的任务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完成和实现了的。改变世界的最终目的的实现是要建立在对主客观世界正确的解释和理解基础之上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解释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联系,科学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因、经过和结果,才能为改变世界创造前提、积累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客观上要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二、实事求是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催生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三大高潮

所谓马克思主义东方化,指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但是它的成功实践却在东方,苏联和中国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富于创造性地成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指导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由此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出现了三个高潮时期,分别是世纪之初列宁的理论贡献和领导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实践;世纪前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确立;世纪末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三个时期、三大成果一脉相承,而贯穿始终的一条根本原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时代环境和本国国情出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正是实事求原则催生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高潮时期的到来。

(一)第一次高潮,列宁的理论贡献和社会主义实践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殖民掠夺和对世界进行瓜分,如何对新形势作出科学分析与判断,武装俄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并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指导革命实践,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走向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列宁主义需要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资本主义世界和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分析判断,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的变化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列宁从资本主义积累导致大工业资本和大银行资本的出现、垄断的形成与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等客观事实出发,概括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7](P.640)除了对帝国主义的“垄断阶段”这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行科学论断外,列宁还提出了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的论断,使我们看到垄断的寄生性和腐朽性阻碍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垄断必然会趋于灭亡。列宁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帝国主义发展阶段的深刻剖析,为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由此出发,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列宁并没有固守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分析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只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的的结论,而是基于对新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全面分析,看到了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果断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定要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取得胜利。实践证明了列宁主义的生命力,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措施不断进行调整,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为苏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农业基础。如果不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固守本本和教条,那么列宁的理论贡献和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都是无法想象的。

(二)第二次高潮,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面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便在这片神圣的东方大地上“开花结果”,不仅指导中国无产阶级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而且指导广大工农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理论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即坚持又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血汗,并成为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而这其中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原则,离开实事求是,不会有毛泽东思想,更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革命家们就没有固守苏俄的斗争经验和路线,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形势,从中国农民多、农村面积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解决土地问题等一系列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战略思想;开辟敌后根据地,重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实行战略转移,力排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不利影响等,最终取得革命胜利,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分析与正确处理、论十大关系的提出等一系列举措和方针,都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在对中国内外的实际环境进行客观公正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揭示的,庄福龄在《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一书中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时说,成就的取得正“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认识原则,即做到了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现实出发制定一系列可行政策,……在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同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内容,实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8](P.380)。

(三)第三次高潮,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面旗帜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要求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问题。当历史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际上二战结束后的两大阵营对抗的格局已经被苏东剧变打破,美苏关系趋缓,世界开始多极化,各个力量中心相互制约的同时面临着共同的课题,一是维护世界和平环境,二是发展自己;在国内十年文革已经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混乱,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都亟待调整,在这样现实的内外环境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家高瞻远瞩,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总结苏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提出改革开放构想并付诸实践,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就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商品市场经济,史无前例,没有经验可循,而中国共产党人仍然没有固守前人的论断,坚持事物发展的条件性、历史性和过程性思维,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论断,形成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座里程碑。

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和贯彻,不是立足于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内外环境和本国国情,就不会有邓小平理论,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的三大高潮的出现,是实事求是原则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所在。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实事求是资本主义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实事求是”定乾坤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