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成立前后解放台湾的策略

2013-08-15 00:51梁丽辉李延华
世纪桥 2013年8期
关键词:朝鲜战争武力对华政策

梁丽辉,李延华,赵 远

(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河北保定 071051;河北工业大学社科部,天津 300401;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河北保定 071051)

一、1949年金门战役

1949年4月,解放军横跨长江后,蒋介石开始不停地穿梭在台湾与大陆之间,往返于舟山群岛和福建沿海一带,试图建立起一条能够阻止解放军继续前进的防线。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已经把占领福建和解放台湾联系起来。6月21日,毛泽东致电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准备占领台湾。也就是说,渡江战役后,中共就下定决心要武力解放台湾。

解放军要占领台湾,首先要解放福建及打破国民党在福建沿海岛屿构筑的防卫线。在福建沿海岛屿中,金门岛对蒋介石守住台湾至为重要。解放军若能攻取金门,就有可能攻取台湾。但解放军最终未能攻下金门。

1949年8月中旬,解放军毫不费力地解放了福州。10月中旬,又攻下了厦门。一周之后,也就是10月24日晚上,解放军9 000多人乘坐300多条大小木船渡海作战,攻击金门。经过三昼夜的血拼,解放军全军覆没,大部分战死,少部分被俘。[1](P.73)这场战役,在台湾方面,被称为古宁头大捷,据说蒋介石还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因为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品尝过胜利的滋味了。而对于我党来说,金门惨败,却成为不能武力解放台湾的一个转折点。

我党金门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国民党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而解放军的后续力量未能及时补充上。再有,厦门战役后,没作调整,便投入金门战役,有些大意轻敌。还有天气因素等。但最主要的是缺乏海军和空军。

解放军有丰富的陆地作战经验,所以能毫不费力地解放福建。而厦门,虽然也是岛屿,但离大陆很近,厦门战役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跨海作战。

解放军在新中国的第一次渡海作战应是攻击金门。当时中国没有空军、海军,也没有可用的军舰,就连轮船、大帆船,都被国民党军在撤退时掠走或破坏了,因为蒋介石早就下定决心要固守台湾,所以对船只早就采取了控制措施,利用空军对福建、浙江、江苏沿海的船只进行轰炸,还炸毁了上海的造船厂,而且国民党投诚舰队的船只也被炸沉了。所以,解放军连一艘像样的大船都找不到,只能从渔民那里征集小木船。小木船装载量小,每条装载20多个人,只能分批运送。而国民党舰艇却可装载3 000人,相差100多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仅靠自己的力量武力解放台湾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求助苏联。

二、苏联对华政策

毛泽东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第一次出国,访问苏联,在和斯大林的第一次谈话中,就提出了台湾问题。毛泽东说:“国民党人在台湾岛上建立了海军基地和空军基地。我们没有海军和空军,使人民解放军难以占领台湾。鉴于这一点,我们的一些将领主张呼吁苏联援助,苏联可以派遣志愿飞行员或秘密部队以便尽快拿下台湾。”[2](P.40)斯大林回答:苏联“不会拒绝给予援助,但援助的形式需要周密考虑。这里主要的问题是不给美国人提供干预的借口。至于参谋人员和教官,我们随时都可以提供。其他问题我们要仔细考虑”。[3](P.65)这表明,苏联不能提供直接的海空军援助,但答应提供装备和训练,这样一来,我党不能马上解放台湾。只能依据苏联提供的海空军装备和培训中国海空军的速度重新议定解放台湾的时间。

我党决定1950年夏夺取金门,1951年夏解放台湾。周恩来把所需要的军事订货、交付日期做了详细安排。且一再跟苏联大使强调所有军事订货务必保证按时交付。但直到1950年5月中旬,苏联海空军定货仍未到达。而6月就爆发了朝鲜战争。

苏联的援助为什么迟迟未到,为什么这个时候爆发了朝鲜战争呢?1949年11月,斯大林还明确表示反对朝鲜以军事手段解决朝鲜统一问题。但1950年4月金日城访苏之后,斯大林就同意了金日城武力统一朝鲜的决定。为什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斯大林的决定就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呢?原因就是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件规定,苏联至迟在1952年底以前要将中长路和旅顺口、大连港交还中国。这就意味着苏联在战后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实现的远东战略目标——太平洋出海口和不冻港,至迟到1952年底就不复存在了。[4](P.22)所以,条约签订之后,斯大林就开始考虑寻求一种补救措施来保证苏联在远东的利益。于是,斯大林想到了朝鲜。因为当时也只有朝鲜可以为苏联的太平洋舰队提供一个新的出海口。所以,斯大林就改变了对朝鲜战争的态度,支持金日城进攻南朝鲜。在这种情况下,他原来答应给中国解放台湾的那些军备物资就转给了金日城,所以,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才迟迟未到,这样一来,苏联支持我党解放台湾的因素就不存在了。

三、美国对华政策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丧失了苏联的援助,还改变了美国对中国的态度。

蒋介石败逃台湾,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美国国内,关于对华政策,曾有两种不同声音。一种声音来自国防部,从军事立场出发,要求援助蒋介石,保住台湾。另一种声音来自国务院,从政治目的考虑,主张放弃台湾,争取中共。而杜鲁门总统支持国务院,所以,美国当时制定的对华政策就是放弃台湾,不干涉中国内政,不阻挠我党解放台湾。因为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中苏结盟,这对美国最为不利,所以,他想争取我党,哪怕让中国保持中立呢,美国在战略上也就赢了。而美国能分离中苏的一个最重要的筹码就是台湾,所以,美国决定放弃台湾。

为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前,也就是1950年1月5日,杜鲁门还特意公开发表了一个演讲,[5](P.320)因为当时美国驻华大使已被撤走,为了让我党知道美国的对华政策,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杜鲁门总统说,台湾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美国对台湾没有任何野心。如果台湾海峡发生一场战争,那是中国的内战,跟美国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杜鲁门总统的演讲非但未使中国保持中立,还迫使斯大林下定决心和中国签订条约。因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损苏联的既得利益,所以斯大林最初是不同意的,后来一看美国也在拉拢我党,怕我党倒向美国,所以,不得不同意和中国签订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后,美国对华政策就改变了,1950年4月,美国出台了一个文件,即第68号文件,说要全面遏制苏联,遏制中国,遏制共产党的势力,不允许再扩张,台湾也就被纳入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御体系。[6](P.16)所以,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我党就失去了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

四、武力攻台方针的搁置与延续

朝鲜战争的爆发,我党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由东南转向东北,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就搁浅了。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党也曾考虑立即解放台湾,但由于朝鲜战争给了国民党喘息的机会,防守更加牢固,而国内经济又有待发展,所以,没有马上投入战斗。

但朝鲜停战协议签订之后,台湾当局却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在这种情况下,1954年7月,我党再次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任务。于是,1954年9月3日和22日,解放军又两次炮击金门。在炮击金门的同时,解放军还发起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1955年1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一江山岛,大陈岛的国民党守军不战自退。[1](P.80-82)但金门、马祖等岛仍未攻下。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未能实现。之后,我党开始考虑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五、小结

由上可知,1955年之前,我党解放台湾的方针是武力解放,但未能实现。因为跟国民党军队相比,解放军军事实力不够,尤其是缺乏海军和空军。故只能求助苏联,看苏联是否援助我党。当然,也取决于美国是否援助台湾。所以,台湾问题是带有国际性的中国内政问题,我党能否解放台湾,取决于美苏两国的对华政策。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前,苏联虽不能直接援共,但却答应提供装备和训练。而美国则声明放弃台湾,不干涉中国内政。这是我党武力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但中苏新约签订之后,苏联由于既得利益受损,为了寻求补偿,把援华物资转予朝鲜,同意金日城发动朝鲜战争。而美国见中苏结盟,自己意愿未达,亦转而扶植国民党,阻挠我党解放台湾。所以,我党丧失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可见,我党不能武力解放台湾的拐点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朝鲜战争的爆发只是使得这种不可能具体化了。

以往学术界普遍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耽搁了武力解放台湾,其实那是一种误解。我党不能武力解放台湾的真正原因应该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也就是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签订,我党就不可能再武力解放台湾,因为美国会阻挠,所以,即使不爆发朝鲜战争,台湾也很难攻下。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就使得这种不可能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由此可见,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战略关系的最高准则。但不管怎样,对于中国而言,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根本利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武力不能解决,可以用和平方式来解决。

[1]斯夫.知情者说历史见证人留给后世的事件真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沈志华.冷战与美国外交——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1950)[J].社会科学研究,2009,(3).

[3]沈志华.把断裂的历史链条连接起来:《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1-3册)的史料价值拾粹[J].党的文献,2008,(4).

[4]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张培德.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6]沈志华.中美俄最新解密档案:中苏同盟阻碍解放军攻台[J].文史参考,2010,(3).

猜你喜欢
朝鲜战争武力对华政策
论新时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政策的辩证意蕴
美国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的考量
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
本 期 导 读
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什么停在三八线
美国全球战略下的对华政策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
从未承诺放弃对台使用武力——中共三代领导集体解决台湾问题方针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