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社会过滤器”释放“社会压抑”——弗洛姆“社会无意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3-08-15 00:53唐艳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弗洛姆过滤器经验

唐艳梅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上海200241)

国家的进步和强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人民的热切愿望”[1]都指向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十分明确地揭示了丰富精神文化的价值。

文化繁荣和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精神的需要。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催生了越来越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2]以提升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前提。这里,我们看到人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力量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之重要性。

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力量的增强,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消解消极心理,去除精神压抑。如何通过有效途径达到这一目的?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论,将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社会无意识”:“被压抑的领域”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论是在总结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力量大都来自鲜为人知的无意识领域,“意识在任何一定的时刻只包含少量的内容,这样,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称之为有意识知识的东西就一定会在任何情况下,相当长时期地存在于潜伏条件下,也就是处在无意识条件下,和不为心理所知的条件下。”[3]所以,他认为,无意识有自己的愿望、表现方式,它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控制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而,他以系统的无意识理论从心理学层面阐释了意识形态的起源、发展、冲突及其批评,开创了精神分析研究进路,从而对西方心理学向度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基础上,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或称“集体潜意识”)指的是“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是在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沉淀物,是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4]可见,“集体无意识”主要研究人类早期经历在群体心理中所留下的深层普遍性存在,而非源于个人经验的存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为弗洛姆进而研究“社会无意识”提供了启示。

在荣格相应理论的基础上,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论。要揭示“社会无意识”内涵,首要的问题是要清楚“意识”和“无意识”的内涵。在他看来,就存在状况而言,虽然两者都指人的内在主观状态,但“意识”是能觉察到某种情感、欲望或判断等的心理内容,而“无意识”则是没有觉察到的行动、情感、欲望、恐惧等心理内容。就性质而言,尽管两者都与人身体的某种部位相关,但意识是人的反省知性,与人的理性相关;而“无意识”则是未经反省的经验,属于非理性范围。只是,与弗洛伊德和荣格都将“意识”与“无意识”视为人格的部位不同,弗洛姆是从“觉察”与“不觉察”的角度理解“意识”和“无意识”的。在区分了“意识”与“无意识”后,弗洛姆进而阐述了其“社会无意识”论。在弗洛姆看来,所谓“社会无意识”指社会的被压抑的领域,“我所说的‘社会无意识’是指那些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一个社会的最大多数成员来说都是相同的。当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些共同的被压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允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5]93”

弗洛姆进而指出,虽然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似乎没有对人的心理、精神造成压抑,但这并不表明作为统治者的资产阶级没有进行社会控制。恰恰相反,在弗洛姆看来,有个东西会阻止某种经验,使它不能被我们觉察到或者说意识到,这个东西就是“社会过滤器”。因为一个特定的社会必然要通过“社会过滤器”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筛选,使现实人的部分经验处于无意识层面。

那“社会过滤器”是怎样允许某些经验通过它,而又阻止别的经验成为意识的呢?弗洛姆的答案是通过语言、逻辑学和社会禁忌。因为首先,经验要进入人的意识,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无法有效地表达的微妙经验难以进入人的意识;其次,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特定文化的思维逻辑相矛盾的经验;最后,社会的禁忌决定了达到意识层面的思想和感觉。可见,语言、逻辑学和社会禁忌构成了该社会的“社会过滤器”,并决定了该社会对其社会成员压抑的内容。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者为了使多数人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必然通过“社会过滤器”向人们灌输各种谎言和幻象,以抑制他们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能力。但是只有被社会允许的意识才能穿过过滤器成为“社会意识”,而不被允许的则成为“社会无意识”。通过的标准则是一个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即“凡是能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所用的社会无意识,就能通过社会过滤器,并成为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而为这个社会中的成员所信奉,反之,则会被扼杀在无意识的领域”。[6]可见,借助“社会过滤器”,外在的经验可以潜化、内化于人之内心,以达到合理性,进而达到对人的操纵。

因此,如何通过审视“社会过滤器”的作用进而分析“社会无意识”,发现其中的“社会压抑”并加以释放,便成为是弗洛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旨。

二、社会压抑的释放:通过“社会过滤器”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与压抑的社会性格相关,因为人的经验中会存在不允许在一个给定的社会中被认识的一部分,同时这也是社会使人疏远的那部分。社会在进化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体系或范畴,因为每一个社会发展,最终都会形成一个决定认识形式的体系或范畴,这样的体系或范畴是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方式、沟通联系方式等逐渐形成的,而且这个体系如同一个受到社会限制的过滤器起到限制作用,只有通过“社会过滤器”(语言、逻辑学和社会禁忌),释放这些“社会压抑”,我们的经验才能成为意识。

语言是社会过滤器的组成部分,它是经验生活的僵化表述,不能给我们提供所需要描述许多内心体验的词汇,使得我们内心的体验和我们的思维结构不符合,这样,一种经验就很难成为语言表达的意识。因为各种不同语言用来表达某种感情经验的语词不同,它们的句法、语法以及语词的词根意义的也不同。弗洛姆举了“下雨”这个动词为例,这个动词是依据我以如何的方式经验到下雨而定的,可能是我在外面被雨淋湿了,可能是我在屋子里看到外面下雨,或者是有人告诉我下雨了等等,所以,对于所经验到的事实注重其来源是对人们经验这个事实的方式是有深刻影响的。因此,语言根据它自身的语词、句法和语法以及语言的精神涵义来决定哪些经验排除在我们的意识外,哪些经验可以进入我们的意识之中。整个的语言包含着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以之体验生活的方式。

人的思维“规律”是使意识成为可能的第二种社会过滤器,它会在一种特定的文化领域起着直接指导的作用。这种“规律”是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相对立的悖论逻辑,因为,就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对于生活在一种文化中的人来说,肯定是正确的,不容怀疑的,但这种悖论逻辑可以使许多人意识到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相矛盾的经验,可以意识到矛盾心理的感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体验到自己又是爱又是恨的。这种悖论逻辑在中国和印度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是西方思想中最早出现悖论逻辑的,后来这种逻辑又成为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弗洛姆认为这样的逻辑思想使人只有在现实的矛盾中才能感觉到现实,人永远无法在思想上把握最终实体,把握宇宙。也就是说,人们不应该把从思想上找到的答案看作是最终目的,因为思想只能使我们认识到思想,不能使我们作出最终回答,思想的世界存在悖论之中。我们最终把握世界的唯一可能性是在体验统一中,而不是在思想中。这样的体验要求我们重视正确生活道路的选择,通过正确的行动获得。因此,在现代思想中,斯宾诺莎的哲学重点在于从正确的信仰转移到正确的生活道路;马克思也强调“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却在改造世界”[7];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分析疗法的过程就是更加深入体验自己的过程。

社会禁忌是社会过滤器的第三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他认为,“这些社会的禁忌宣布某些思想和感觉是不合适的、被禁止的、危险的,并且阻止这些思想和感觉达到意识这个层次。”[5]126他列举了原始部落、文明社会的一些例子,展示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对社会成员的感觉和观察意识会产生压抑。比如,在好战的部落中,其成员要靠屠杀和抢劫为生,可能有人不喜欢,对此厌恶,但问题是他对这种情感可能察觉不到,因为这种情感与整个部落的情感是相冲突的,结果就可能导致完全的孤立感和放逐感,甚至会出现呕吐的现象。那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某些内容会不适合社会,或者个人如此害怕察觉到被社会禁止的内容呢?因为,任何社会为了存在、发展和延续,必须把社会成员加以塑造,把他们的社会功用内在化,使他们愿意做他们所必须去做的,以变成他们想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他们被迫去做的事情。社会不允许这种模式被打破,因为社会性格会丧失稳固性;加上社会成员害怕完全孤独和放逐,所以他们不会觉察到被禁忌的情感和思想,一直压抑着。因此,如果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越来越不被重视,不被代表,那这样的压抑会越来越大。

可见,“社会过滤器”过滤了人的全部经验,允许某些经验通过的,就转化为意识;阻止一些经验成为意识的,就压抑在无意识领域。而通过的这些意识,实际上不过是由社会产生并为社会所使用的工具而已。因此,看起来好像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人自由、自主选择的结果,实际上人不过是由社会所决定的木偶而已。

三、弗洛姆“社会无意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从外在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人化”,它是人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从内在角度来看,它的意义、作用和发展途径在于“化人”。从综合角度来看,“文化与人的发展相辅相成,文化体现着人的本质,文化的发展贯穿于人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程中”[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关系,包括人属于自然界和人改造自然界。前者指人的自然性,后者指人的文化性。“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成果是文化(人化),人通过劳动实现了文化(人化),文化(人化)的实现使劳动者成为真正的人。”[9]所以,从“文化的人化”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文化的长期积淀会影响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因而“研究文化一定要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性格,且首先并最终要落脚到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性格的改造和完善上,当今我国应不断开展人格革命,人应对人自身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10]。文化对于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人类可以通过文化作用于外部世界,而且“还体现为人类通过文化映现自身,达到自我意识。”[11]所以,通过“社会过滤器”,释放“社会压抑”,研究人的心理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丰富语言的内涵以展示文化宣传魅力

弗洛姆关于语言的意识过滤功能进行的阐述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展示文化的魅力就必须以丰富语言的内涵以展示文化的宣传魅力,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表述入脑入心,使人民大众从语言上认同社会主义文化,“我们需要一种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符合大众思维方式、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方式”[12],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深入人心。

(二)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文化的创新

弗洛姆指出,悖论逻辑不是把思想放在重点,而是把体验放在重点。他把这一思想与宗教的相关思想联系起来,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会宽容,因为正确的思想不是最终真理,不是拯救的道路,我们没有理由反对由于不同思想得出不同结论的人。其次我们应该重视改造人,发展科学,因为人的宗教任务不在于正确思考,而是要得到体验并且要在聚精会神的禅坐过程中同一结成一体;通过科学思维,认真思考,把科学的思考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到技术的使用中去。因此,我们要学会思想的包容和发展,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注重吸收多样文化的精髓和文化的创新发展,“基于大众立场就必须更多地研究现代条件下大众群体的社会心态,视听特点,传媒方式变化,探寻基于大众立场,遵循大众文化特点,落实以人为本,运用文化交流、对话等互动方式”[13]使社会主义文化深入人心,使人们在体验中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力量,同时研究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信息网络技术等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能性,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式的转换和创新问题。

(三)重视文化建设的心理认同

弗洛姆认为,社会的禁忌决定了一些思想和感觉达不到意识的层次,人们也觉察不到它,一直压抑着它。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尽可能地打开这些“社会压抑”,使人民群众的感觉和思想通过“社会过滤器”达到意识。

首先,洞察社会现实。弗洛姆认为“马克思为我们提供的对社会的洞见乃是认识社会无意识的一个条件,因而也是一个人彻底觉悟(‘摆脱压抑’)的一个条件”[5]138,所以人道主义的社会批判乃是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又要学习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通过文化整合和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样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供现实条件。

其次,把握心理机制。一种文化或一种思想理论要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关键在于其反映和代表了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愿望,进而得到这些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心理认同,并成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建构全方位反馈社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心”情的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创建心理机制。如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受众群体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让其在愉快的过程中接受之。“从受众的心理来看,要让接受一种文化理念的过程成为一种快乐的过程、愉快的过程,为此,就应当把握好受众的审美情趣,自觉避免把传播普及活动搞成一种简单说教的过程。”[14]

再次,构建和谐心理。弗洛姆非常赞同铃木大拙阐述的禅的本质,认为禅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是从枷锁到自由的一种方式;它是解放我们自然的精力;它防止我们疯狂或残废;并且它使得我们得以为快乐与爱表现我们的能力。”[15]176可以看出,禅释放了储藏在我们之内的所有精力,这些精力在通常的环境下是被压抑和被扭曲的,这也是人内心不自由的原因所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文化的和谐,构建和谐文化又需和谐心理作为基础。人们心理是否和谐,不仅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原因,还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时,既要重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适应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多方面需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文化建设能为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同,成为人民大众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消除因价值观念上的根本对立而导致的心理冲突。同时在现实中尊重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强烈关注社会民生以及社会公平正义,以改变对社会发展不利的社会心理,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民众心理内在地结合,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打好心理基础。

弗洛姆作为人道主义心理分析学派,追求的是内心的和谐,精神的自由,这与禅宗思想讲的泰然状态极为相似。泰然状态追求的是同人的本性相结合,要到达理性充分发展的状态。“泰然状态意味放下我的自我,放弃我的贪婪,不再追求自我的扩张与衍存。我在生活(actofbeing)中去做自己,去体验持己,而不是在持有、存积与贪婪和利用中去做自己、体验自己。”[15]147

(四)积淀社会无意识传承社会传统文化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是被社会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越是遥远的记忆,重构过程越复杂,记忆者会在无意识中不断屏蔽那些他们不愿面对的细节或添加一些他们希望看到的要素”[16],而且这些被压抑的各种意念会以种种曲折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社会无意识的积淀,可以在社会意识发展中“扬弃”,既克服又保留,是批判的继承,是继承中的发展和创造。每一种文化资源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促进民族文化力量的形成和发展,使社会主义文化体现民族性;同时大力推进优秀的统文化现代转化,成具有全球意义的先进文化,使其体现世界性。

(五)解读社会无意识把握文化意识形态功能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虽然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内容,但在意识形态功能的分析方面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看到,国家或执政党使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或者认同都是通过宣传、教育及大众媒体等多种途径实现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影响使人们与其意志保持一致,“所有这些意识形态通过父母、学校、教会、电影、电视、报纸从人的童年时就强加给人们,它们控制着人们的头脑,似乎这是人们自己思考或观察的结果。”[5]131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受到国家或执政党的间接‘规范’,因为他们可以控制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进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以使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在他们控制的范围内存在和变化着。因此,对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的解读为人们理解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

总之,我们关注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通过“社会过滤器”,释放“社会压抑”,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自觉性,主动抵制各种简单化否定、消解意识形态的言论,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的重要地位,更好地发挥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指导作用,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1]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6429849.html

[2]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018030.html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王嘉陵,陈基发,何岑甫,编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155.

[4]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02.

[5]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6]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上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9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61.

[8]宋一.和谐文化和谐精神和谐杜会[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2007,(1-2):2.

[9]杜鸿林.赵壮道.社会主义文化基因探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

[10]韩庆祥.社会心理隐性决定论:文化、社会心理和人的选择[J].哲学动态,2012(1):17.

[11]陈新汉.哲学视阈中的文化、文化功能及文化自觉[J].哲学动态,2012(8):7.

[12]韩庆祥.当前我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注意的几种倾向[J].理论视野,2011(12):23.

[13]郭凤志.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100.

[14]陈剑.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普及:从观念到社会心理[J].理论探讨,2011(2):173.

[15]铃木大拙,弗洛姆.禅与心理分析[M].孟祥森,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16]程寅,黄锦章.网络造句背后的集体记忆和社会无意识[J].当代修辞学,2011(6):3.

猜你喜欢
弗洛姆过滤器经验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更 正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声音过滤器
不乐多冤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
基于LOGO!的空气过滤器自洁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