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英译过程中的误译及其对策研究

2013-08-15 00:52徐雪尘
关键词:多义词虚词道德经

徐雪尘,陈 炼

(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一、引言

老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其创建的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蕴深邃,影响深远,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道德经》的英译常常出现误译现象,造成西方读者的误读和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障碍。因此,要解决这种问题,就必须认识到翻译过程中的误译现象,并且在熟练掌握双语基础之上,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

二、虚词的误译

虚词,是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文言虚词可分为七类:副词、连词、助词、介词、叹词、象声词和代词。虚词的概念意义十分抽象,所以翻译起来也有一定难度。然而,《道德经》里有大量虚词存在,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中的“而”字,等等。所以译者在解读不当的情况之下很容易会有误译现象。例如,Arthur Waley关于原文中数字的翻译(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没有考虑其内涵,而直接进行了字面翻译,把“一”、“二”、“三”简单地翻译成相应的数字,无法体现出任何事物的两面性,以及事物总是向着其相反面转化的哲学内涵。译文是: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three things,up to ten thousand.显然此处没有将原文的隐喻意义翻译出来。

三、通假字的误译

通假字,又称借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的内涵丰富多样,外延交叉复杂,是汉语言文字的一大难点,同时也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难译的重要原因。然而,通假字在《道德经》里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所以给译者造成很大困难。如《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此处,普遍认为“德善”、“德信”的“德”均与“得”通假,因为该字在很多古书里都有此用法,如《鱼我所欲也》中“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就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但“德善”和“得善”的理解仍存在很大区别,从语音上讲,两字并无区别,但意义却相差很大:作为通假字,“得”是动词,意为“得到”;而作为正字,“德”的词性为名词,意为“美德、道德、品行”。但由于翻译者对该字理解的选择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译文也各不相同。如,D.C.Lau 译为:In doing so I gain in goodness. Arthur Waley 译为:And thus he gets goodness. Stephen Mitchell译为:This is true goodness.从译文可以看出,不同译者对原文的解读是不同的。

四、多义词的误译

一词多义不是汉语的独有现象,它广泛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比如,英语中love、help、live等词,不仅可以用作名词,同时还可以用作动词,而且意思十分丰富多样。汉语中同样有很多类似的词汇。《道德经》中的基本概念“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名词时,它可以指“道路、水流通过的途径、方法、方向、道理、道德、技艺、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线条等”,而作动词用的时候,指“说”。译者根据不同的理解把它翻译成不同的译文:the reason (John Chalmers)、the providence (E.H.Parker)、the principle(Derek Bryce)、the way(Arthur Waley)、the road(Bram den Hond)、the spirit(Andre Gauthier),还 有的 直 接 翻 译 为 God、Path、Infinity、the great way、the way of Heaven等等。可见对于译者来说,《道德经》的翻译最大困难往往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几千年的文化意蕴。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词义的演变只有在明确的上下文里才会有体现。

五、《道德经》误译的主要原因

误译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译者因相关技术知识欠缺而造成误译,译者对于语义的误解造成误译,以及由于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译。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例如政治、宗教等。20世纪以前,西方对于《道德经》的翻译和接受,主要是基于一种实用主义的角度。这种处于功利主义的对中国文化的关注,是对中国经典《道德经》的一种误读,也会对于接受这一经典的西方人造成误导。虽然当时译者对《道德经》的翻译常常表现为个人实践,但译本中所固定的话语层面的选择更主要的是服从于主流意识形态,以从属于所在国的政治文化为主调,具有明显的消极色彩。Alexander的《道德经》译本是19世纪末西方世界最流行的版本,书名译为Lao—Tsze,The Great Thinker with a Translation of His Thoughts on the Nature and Manifestation of God (引自王剑凡,2010:3)。 Alexander把“道”翻译为“God”,将蕴含着丰富内涵与智慧、充满着对生命关怀和对宇宙思考的道家哲学体系偷换成关于上帝的宗教哲学,显然是译者对于自己信仰和民族优越感的体现。老子所指的“道”是中国人天道观中的非位格性的拟人神,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有意志和位格的造物主。《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Alexander的译为:Remember however that the man who regulates all his actions by a belief in God,will become like unto God;just as he who walks in the path of virtue will become virtuous;and he who pursues a course of vice will become vicious.But he who has become like unto God will be a servant of God,whilst he who has become virtuous will obey the dictates of virtue,and he who has become virtuous will continue to be a slave to vice.To have a weak faith is to have no faith. 此段译文中 God、faith、servant等字眼频繁出现,让人仍不住联想到《新约》。又如宾纳(Witter Bynner)翻译的《道德经》第一章:Existence is beyond the power of Words∕To define∕Terms may be used∕But are none of them absolute∕In the beginning of heaven and earth there were no words∕Words came out of the womb of matter 中,“Words”、“In the beginning of heaven and earth there were no words”等等,都巧妙地把中国的“道”西方化、基督教化了。然而,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地位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西方对东方态度的转变,很少再有译者出于宗教比附目的而歪曲老子的本意。宗教文本比较典型的版本是出自John R.Marby的God,as Nature Sees God:A Christian Reading of the Tao Te Ching。译者虽然仍将“道”译为Godhead,但明确指出Godhead与God是极为不同的,前者是有所不为,后者是有所为。而且也从语源上将二者区分开来了:前者属于阴性,后者属于阳性。

六、解决方法

综上三类误译现象,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解决策略:

针对一些虚词的翻译,由于其内涵丰富,常常有所隐喻,所以一般多采用加注、增词、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技巧。例如,前文Arthur Waley的译文显然没将内涵翻译出来,如果能将数字译为虚词或者对所译的实词冠以注释使其具有更丰富内涵,读者就会更好理解该段文本的原文内涵,所以这句不妨可以译为: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the source of everything in the world;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yin and yang,then another new things,up to ten thousand.通假字的翻译,就需要译者有扎实的汉语尤其是古汉语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该字的通假字以及所承载的意义,然后采用直译或意译的翻译方法准确翻译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又如第二章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说高与下在对待关系中呈现出来。“浧”通“盈”,是呈现的意思。D.C.Lau译为:The high and the low incline towards each other.Arthur Waley译为:High and low determine one another.Stephen Mitchell译为:High and low depend on each other.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要克服通假字的翻译难题,不仅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还要求译者广泛阅读大量权威的相关资料,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并且传达出语义。而对于多义词的翻译,则必须学会转换、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技巧,尤其是对于如“道”等一些概念性多义词。而对于这种多义词,更多译者的处理方法是音译,把“道”翻译“tao”,比如 James Legge、Herrymon Maurer、Stephen Mitchell、Lin Yutang 等。总之,翻译方法和技巧有很多,译者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汉语和英语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才能译出更准确达意的文本。在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不断弘扬民族文化。

[1]何晓花.《道德经》的语言模糊现象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2]Learion.通假字[EB∕OL][2011-07-17].http://baike.baidu.com/view/67812.htm.

[3]孙建光.论阿瑟·威利《道德经》英译本中的误译[J].海外英语,2010.

[4]王剑凡.中心与边缘—初探《道德经》早期英译概况[J].中外文学,2001.

[5]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多义词虚词道德经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多义词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多义词way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实证研究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