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跨越

2013-08-15 00:44张奥平山东大学威海
商场现代化 2013年28期
关键词:小商品鸡毛义乌

■林 喆 张奥平 山东大学(威海)

义乌
——小商品市场的跨越

■林 喆 张奥平 山东大学(威海)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经济发展独具特色、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分析“有为而治”的义乌政府如何根据市场形势不断调整政策和制度创新,从“鸡毛换糖”的经济模式形成具有成本优势和竞争力的新义乌。试图为当前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制度创新 发展 循序渐进

30多年前,义乌还是浙江中部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这使得很多义乌人开始离开土地,以“鸡毛换糖”的方式谋生。农闲时,人们便挑着装满梨膏糖的箩筐,行走在大街小巷换取鸡毛和牙膏皮等废品,回家后再把换来的鸡毛当作农田的肥料,或制成掸子卖给供销社,牙膏皮等则卖给废品回收站。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这种鸡毛换糖的形式,不但成了当地人的生活保障,也成为为后来义乌市场的形成基础。

一、前身:马路上的市场

受不允许农民从事商品百货批发销售政策的限制,一部分货郎歇担经营,逢一、四、七集市随地设摊。规模逐渐扩大。

时任片区工商所所长的虞瑞茂如今已进古稀之年。“当时我们经常去查这些随意设摊的,发现一个追一个。”货郎们也聪明,摆在马路上,看见不对就抄起日用百货走。可是市场需要这些货郎,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政策的逐渐放宽,政府划出了固定的一块区域,允许设摊,方便管理。形成了群众自发性的小商品市场。

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前身——马路上的市场。

二、萌芽: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出现

探索还在不断进行着,越来越多的呼声也渐渐响起。

1982年,为了整顿市场,县政府召开了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这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发前夕的号角声。这次会议,他们作出了当时被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这成为了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党的十二大,肯定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也使得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存在合理化。于是第二代市场孕育而生。

三、形成:第二代小商品市场

政策的支持、商家的勤奋、市场的声名远扬,使得义乌也出现了“凹地效应’.1984年12月,位于稠城镇新马路太祖殿畈的小商品市场正式开业。

据统计,第二代市场开放使用后,平均每天来往达2.5万人,交换的小商品有2700多种,成交额平均每天20万元以上,商品远销全国各地。开市9个月,市场管理费和摊位费收入40万元

四、发展:第三代小商品市场

随着市场辐射的扩大,交易种类的增多,原来的太祖殿市场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场地无法扩张、交通堵塞、排水条件差等等。1985年,政府决定再次迁移、扩建市场。

第三代市场命名为义乌县小商品市场,面积较第二代市场扩大了数十倍,建设市场的资金投入也增加了数十倍。第三代市场继承了前两代市场形成的良好基础,筹措资金的渠道拓宽了,财政、信贷、民间筹资的力度大大增加,避免了“无米下锅”的窘境。

五、飞跃:第四代小商品市场

1992年5月,设有7100余个摊位的篁园路小商品市场(一期)正式开业。自此,小商品市场实行划行归市。8月,义乌小商品市场被命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的建设,采取了集资建场办法,具有产销一体化、营销品牌化、贸易国际化三大特点,由5个交易区和化妆品市场、国际贸易中心等共计7个功能单位组成。 在这一阶段,中国小商品城的市场经营面积已从1985年的1.36万平方米猛增到1997年的46万平方米,市场成交额从619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184.68亿元。

六、新篇:第五代小商品市场

随着国内竞争的日益加剧,加上国内市场国际化,政府提出了“打造全球最大超市,构筑国际购物天堂”的战略构想。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发建设位于义乌城区东北方向的“国际商贸城”。它代表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乃至整个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完全现代化的、商场化的新型专业市场,也是“商城集团”顺应国际化需要而建造的专门以国际贸易为主的新一代城市商务区。

七、反思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很多因素的。

1.政府的助推。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初期,政府主要是起市场建设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在后期,政府通过以资助为主,创办专门建设、经营市场的股份制企业——“商城集团”。这体现了政府的明智抉择。

2.政策的指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转变、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都为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独立健康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3.商人的不懈努力。这是商人们的不懈努力所得来的。义乌精神、温州精神等等的地方性精神孕育而生。人们看到商业的背后,有着更强大的精神支柱的存在。

4.相关产业及支援性产业的建立。发达的相关产业与支援性产业以效率、及时、快速,甚至是特惠的方式,传送最符合成本效率的原料、产品及信息。而另一方面,会展的发展促进了义乌商业的发展。会展的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开辟了义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义乌模式的推广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品牌化、专业化的义乌模式,将带领更多的地方性市场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1]陆立军,白小虎,王祖强著.《市场义乌一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浙江人民出版社

[2]陆立军.《义乌商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3]李庚寅,周显志.《中国发展中小企业支持系统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4]林汉川.《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与实证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陈文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国际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小商品鸡毛义乌
义乌展
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另一面
鸡毛鸭当树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捐鸡毛
在新媒体视域下马路中央散发小广告、售卖小商品行为的调查报告
金华风物志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
小商品名称中的成功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