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荒原的徘徊者——《洛丽塔》的主题分析

2013-08-15 00:4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亨伯纳博科洛丽塔

赵 芳

(江西财经大学 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美国及西方社会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经历着社会思潮日新月异、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文化危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曾这样评价道:“从20年代到50年代,现代文学的主调是挽歌,即艾略特《荒原》(The Waste Land)和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中的那种气氛……沦落成为了各种各样的荒唐……”[1]17发表于1955年的小说《洛丽塔》折射的正是在这种精神荒原中的徘徊与沦落。

《洛丽塔》作者是俄裔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评论家认为,该书集中体现了纳博科夫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围绕《洛丽塔》的“道德性”,评论界曾展开一场空前激烈的讨论,最终认定《洛丽塔》为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严肃作品,从而使其跻身现代经典之列,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本文从分析主人公作为一位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精神世界流浪者为出发点,探索该作品的主题意义。

一、精神荒原中的迷茫

《洛丽塔》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奇异的故事,作品采用亨伯特“自白书”的形式,以哀伤、凄美的笔调讲述了亨伯特在洛丽塔失踪前后的经历。作为一个移民作家的纳博科夫比许多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更逼真地描绘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风景。

《洛丽塔》不是一个关于恋少女癖者的简单故事,而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杰作。纳博科夫认为:“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纷繁奇异的骗术和深奥隐晦的意义。”[2]56《洛丽塔》采用挑战传统道德观的形式,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通过对主人公亨伯特这个具有双重人格和奇特心理的人物的刻画,纳博科夫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向人们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荒诞一面。正如文史家马库斯·坎利夫评价《洛丽塔》时所言:“这是一本充满机智和活力的小说。写美国社会的粗俗面,谁也比不上纳博科夫。比如说,美国汽车旅馆的肮脏和荒谬,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写作题材,最后总算找到一个诗人兼社会学家的纳博科夫,把他们写得淋漓尽致。”[3]337繁华和喧嚣的美国社会在纳博科夫的眼里,不过徒具一幅空壳而已。

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勾勒了一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浮士绘。其中,对当时蓬勃发展的汽车旅馆的抨击最为深刻。纳博科夫写到:“没有什么比美国旅店更吵闹的了,走廊充满着快乐、愚蠢带回音的感叹话……颓废成巨型卡车经常出没的地方,其呼啸声横穿濡湿、清风习习的夜。”[4]166-167除了粗俗不堪的汽车旅馆,纳博科夫还对充斥着电影、广告、报纸、杂志、宣传册的商业世界予以嘲讽。纳博科夫曾说:“各式浓厚的庸俗气并不应归咎于他们夸耀这种或那种可用物品时的容耀,而应归咎于一种暗示:人类幸福的极致是可以购买的;购买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抬高了购买者的身价。”[5]344正是在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消费驱动下,像洛丽塔之类的少女被各式广告所误导,按照广告的指引去追逐所谓的美食、演出、展览等,而对其进行教育的制度也存在重大弊病。洛丽塔在学校里撒谎、逃学、与奎尔蒂幽会,这些行为实在是对以比尔兹利学校为代表的教育体系的莫大讽刺。

二、迷失与堕落

通过亨伯特的自白书,纳博科夫展示了一个性变态者纷乱复杂的内心世界,也由此映射出真实的社会现状。纳博科夫评价道:“你尽可以一步一步走近现实,但这对你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现实是无边无际的步骤,是多层次的认识,是错误的谷底,人们无法消除它,但又无法达到它。你对一件事可以知道得越来越多,但又无法了解它的一切。”[6]11纳博科夫创作《洛丽塔》主旨在反映和揭露现实弊端,在错综复杂的表象下,纳博科夫意在引领人们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反思社会。虽然《洛丽塔》一书的道德主题曾招致无数非议,但纳博科夫本人却坚决驳斥认为该书淫秽的指责。布里达·梅格尔在评价该书时说到:“《洛丽塔》是在施行坦塔罗斯式惩罚”(即可望而不可及的惩罚)[7]339纳博科夫以离经叛道的故事为载体,发起对道德禁区的挑战,其用意并非哗众取宠,而是抨击现代社会道德之堕落,人文精神之匮乏。亨伯特对洛丽塔那种病态的痴迷与沉醉是由无法实现的欲望所引起的,也是商业社会导致的精神荒漠的又一牺牲品。

《洛丽塔》映衬了亨伯特物质世界的丰裕和精神世界的迷失。亨伯特的变态并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是上世纪中叶知识份子的困顿和迷失的表现。正如优秀作家总能令读者感到其作品背后体现的作者本人对时代与社会的思考,追溯《洛丽塔》的哲学背景,我们也能依稀辨出存在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盛行、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潮。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现实不合理,存在是荒谬和痛苦的,主张反理性、重视人的存在,存在主义往往导致悲剧意识。纳博科夫虽然不是存在主义者,但他的文学创作处于存在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所以《洛丽塔》中也可以找出存在主义的因素,而且《洛丽塔》这部作品本身就是呼唤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作为一位后现代作家,纳博科夫关注着整个人类的命运。他在小说的引言中谈到,《洛丽塔》应使我们所有的人以更大的警觉、更大的抱负,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抚育更为出色的一代人而贡献自己。这并非一纸虚词,而是倾注了纳博科夫在一个人文精神匮乏时代怀有的希冀。

三、结语

弗洛姆说过:“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完全以追求占有和利润为宗旨的社会。”[8]262这是对美国、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概括。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实际已成为精神上的荒原,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的富足的物质生活和人生在精神方面的空虚形成强烈的对比。出于对人性奥秘的探究,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和光明面,不是为了下结论,而是为了通过研讨其中的欢乐、痛苦和悲哀令我们摆脱梦魇、走出困境。作为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亨伯特身上体现的阴暗和复杂的人性提醒人们以理性的力量和人道的力量加以控制,以免悲剧重演。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环境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期盼和呼吁。

《洛丽塔》关于现代社会人文精神沦落的揭示是多元的,不仅局限于美国,而且是多国度的;不仅关于堕落的男女之情,而且是关于复杂的人类之爱,以及比爱更深远的东西,即人类至真至纯的本性被现代商业社会所吞噬后形成的精神荒漠。亨伯特浓缩的一生所反映的正是在这种精神荒漠中,一个无所适从者的变态和沉沦。

[1]白爱宏.抵抗异化:索尔·贝娄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John V.Hagopian.Nabokov[M]//Dictionary of Literary:Biography:2.Detroit:A Bruccoli Clark Book,2000.

[3]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M].方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4]弗·纳博科夫.洛丽塔[M].于晓丹,廖世奇,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5]Vladimir Nabokov.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M]//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New York:Hofstra University Press,1983.

[6]Vladimir Nabokov.Strong Opinions[M].New York:McGraw Hill,1973.

[7]Breda Megerle.The Tantalization of Lolita[J].Studies in the novel,1979(11).

[8]艾里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外国学术名著精华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亨伯纳博科洛丽塔
洛丽塔裙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纳博科夫:归去来兮松菊犹在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国内首次结集出版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形象解读
在选择中亲历死亡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
《洛丽塔》:爱情的想象与纠错
《洛丽塔》:薇拉必须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