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伯

  • 83岁的芭芭拉·亨伯特的梦想
    Lucien LibertAt age 83,Barbara Humbert dreams of taking part in next year's“Marathon for All”race at the Paris Olympic Games.It is the first event of its kind,permitting amateur athletes to run the same race path as the Olympic ma

    疯狂英语·新读写 2023年8期2023-10-07

  • The dream of 83yearoldBarbara Humbert83岁的芭芭拉·亨伯特的梦想
    83歲的芭芭拉·亨伯特梦想着参加明年巴黎奥运会的“全民马拉松”比赛。她的梦想能实现吗?At age 83, Barbara Humbert dreamsof taking part in next year’s“Marathon forAll”race at the Paris Olympic Games. It isthe first event of its kind, permitting amateurathletes to run the sam

    疯狂英语·读写版 2023年8期2023-10-03

  • 矛盾扭曲的性格,悲剧失衡的人生 ——《洛丽塔》中亨伯特主体心理结构探究
    减。《洛丽塔》从亨伯特的视角讲述了中年的他与美国十二岁未成年小姑娘洛丽塔的畸形恋爱故事。这样一部与传统道德观不相符合的作品更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小说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这也正恰恰体现了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自《洛丽塔》出版以来,针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可谓层出叠见,其中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尤其是作为本书自白者的亨伯特。学者们从形式、内容等不同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研究多集中于对文章叙事策略、隐含作者、元小说特征的分析,亦有学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且多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8期2022-11-26

  • 从情感认知的视角看纳博科夫《洛丽塔》对二元对立的批判
    维度进行,多认为亨伯特缺乏理性,受情感和欲望驱使,导致悲剧的发生。学者加博德(Krin Gabbard)认为亨伯特的行为受“施虐欲望”(sadomasochistic desire)的支配[1]。法弗(Kurt Fawver)甚至用“吸血鬼特质”(vampiric qualities)来描述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破坏性欲望[2]。还有不少国外学者将亨伯特视为“神经质的恶棍”(neurotic coundrel)以及“着魔的猎人”(enchanted hunter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1-25

  • 亨伯特的创伤自我 ——《洛丽塔》的叙事心理学解读
    部小说以男主人公亨伯特的视角讲述了他与十二岁的女孩洛丽塔之间的乱伦故事。这部描写继父与继女不伦之恋的小说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极大关注,针对这部作品的批评文章和研究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批评、文学伦理学、作品形式和风格以及文化方面等,如萨维奇(Savage)针对洛丽塔的形象来分析了社会的文化现象(156—167);比达姆(Beedham)从新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了《洛丽塔》(154—163);汪小玲研究了《洛丽塔

    今古文创 2022年27期2022-11-01

  • 毁灭之爱:小说《洛丽塔》中的爱欲与杀欲
    致地展示出主人公亨伯特在其变态爱欲心理的驱使下,逐渐失去理智,疯狂追逐爱欲的画面。首先,为了让自身的情欲得到满足,亨伯特不惜挑战伦理与道德的底线,几乎陷入癫狂。其次,他以“诗人的气质”自居,试图用童话为自己的变态情欲正言。他甚至妄想操控时间,幻想作为他欲望客体的洛丽塔始终停留在“性感少女”(nymphet)这一阶段,永远不会长大。然而,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欲越是强烈,他的举动越是疯癫,杀欲便越是显露无疑。他的脾气变得乖张暴躁,还养成了酗酒的恶习,对洛丽塔的态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3-15

  •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洛丽塔》中的迷失、彷徨与救赎
    会的关系[5]。亨伯特的母亲在其年幼时意外死于雷击,导致了他母爱的缺失。他生活富裕、思想自由,自诩“成了一个幸福、健康的孩子”[6]12。但他的父亲并未给予他足够的关心与照顾,尤其是在他三观逐渐形成、生理迅速发展的青春期。在亨伯特有了最初懵懂的性经历后,他的父亲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把他认为我需要了解的性知识都告诉了我”[6]13。亨伯特的性教育仅有父亲单方面的灌输,却没有后续正确的引导与及时的纠正。父亲为了其他女人抛下亨伯特的残忍行为,不但导致了亨伯特父爱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2-01-01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洛丽塔》
    “本我”的悲剧—亨伯特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其中“本我”是基础层次的,它遵循快乐原则,由原始欲望和冲动对人的行为产生驱动力。“超我”是最高层次的,是社会道德准则的集合体,闪烁着善良和理想的光芒,可以限制“本我”。“自我”是人精神活动的一套连贯系统,通过现实的行为维系着“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健康完整的人格应该自觉遵循“超我”的指引,抑制“本我”的冲动,使“自我”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1]这一理论体现在亨

    中华手工 2021年3期2021-09-26

  • “ 名字” 与“ 称呼” :《 洛丽塔》迷宫叙事的钥匙
    问题, 如主人公亨伯特的自我指称、 纳博科夫围绕人名的造词与变形等, 尚缺乏深入分析, 而 “名字” 与 “称呼” 是纳博科夫进行迷宫叙事的关键砝码之一。一、 亨伯特与奎尔蒂: 双重人格的戏仿元素首先, 小说叙述者的化名最为关键。 从读音、词源、 关联词义来看, “亨伯特·亨伯特” 与两个单词有着渊源, 总结如图1。 ombre 既指向分身奎尔蒂, 也关联着17 世纪欧洲的棋牌游戏, 暗示亨伯特是作者文字游戏的棋子。 巧合的是, 纳博科夫在之后出版的 《微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7期2021-07-09

  • “井字格取名法”:《洛丽塔》的名字寓意分析
    言,她的独白都是亨伯特转述。原来,她一直活在亨伯特的回忆录中,是亨伯特赋予她灵魂。如果亨伯特不去理解她,那么就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她。她只是亨伯特怀里的“洛丽塔”,一位被贴上“性感少女”标签的小女孩。然而根据小说里记载,“洛丽塔”本名原来叫多洛蕾丝·黑兹。可是亨伯特却极少在作品中写出她的原名,只有在少数出席的公众场合、以及“洛”上学的那段时间,他才会稍微叫出她的真实姓名。并且也仅在简称上:多丽。此外,他在官方面前登记她的书面语时,他会写:多丽斯。并且亨伯特每次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2-13

  • 《洛丽塔》:“迷恋”隐藏下的双重世界观
    的伟大“忏悔”。亨伯特(Humbert)则渴望透过这部厚厚的回忆录,来挽救他自身内在的灵魂[2]493。这部小说由两部分构成,并且写作的人真正认识到自身错误,主要是在第二部分体现。而在其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天真、浪漫、无知的小女孩,如何被老男人亨伯特逼近、诱导、调教,最后使得这样的一个可爱载体,被训练成亨伯特自身幻想出来的“洛丽塔”。他那过去二十几年长期对“性感少女”的疯狂窥视,最后在洛丽塔这儿爆发到极点。很难想象那位瘦弱、幼小、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女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2021-01-16

  • 格雷玛斯叙事语法对《洛丽塔》的阐释
    在文本中,主角是亨伯特,对象就是洛丽塔。亨伯特为了追求心中的小仙女,可谓千辛万苦。主角追求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引发他行为的动机和力量,这种动机和力量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种抽象的东西,格雷玛斯称其为“支使者”(Sender),而获得对象的则是“承受者”(Receiver)。[4]103此叙事作品中,故事的支使者是洛丽塔,是她玲珑剔透的美打破亨伯特曾经冰冷的青春岁月里浪漫之冰山,成为他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成为他的罪恶和灵魂。”[2]1因此故事的承受者是亨伯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9期2020-03-15

  • 论《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
    :“小说中充满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矛盾话语,集迷恋、赞美和斥责,推诿于一体。”同时提出:“主人公洛丽塔在被叙述的同时,也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反抗,重塑了自身形象。”的隱性叙事观点。又或从道德与理性方面出发,分析二者在伦理关系下的错位所导致的悲剧。这些虽然是研究《洛丽塔》这部作品的重要方面,但是几乎绝大多数学者都忽略了对《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未能够具体阐释极权主义对于现实的影响。二、《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要理解《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首

    戏剧之家 2019年14期2019-05-31

  • 心灵阅读视域中的嵌入叙事 ——以《洛丽塔》为例
    的两位主人公——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形象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读者通常认为两人的形象构建依赖于叙述者以及背后的作者,但聚焦于心灵阅读与嵌入叙事理论,可以发现,亨伯特的心理状态在微观嵌入叙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洛丽塔的情感变化也在多个人物的宏观嵌入叙事中完整地展现。微观角度的分析使亨伯特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一览无遗。宏观角度来说,多个人物通过心灵阅读构建的洛丽塔形象更加丰满与复杂,实现了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一、心灵阅读与嵌入叙事心灵阅读(mindreading)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2-16

  • 恶之花 ——《洛丽塔》的亨伯特与《黑暗之地》的阿尔比恩之比较
    洛丽塔》的主人公亨伯特对继女洛丽塔在身心摧残方面有令人发指的异曲同工之效。他们同是罪恶之人,却巧妙地赢得了读者的同情[2]。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两部小说之间异大于同,反映了不同的主题。二、《洛丽塔》中的长幼畸缘与《黑暗之地》中的父女乱伦《洛丽塔》自从1956年发表以来一直是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小说的主题与蕴含的意义一直争论不休。道德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主题,因为道德原因《洛丽塔》过去被列为禁书。作品描述了一位名为亨伯特·亨伯特的欧洲移民中

    唐山学院学报 2019年2期2019-01-20

  • 洛丽塔悲剧命运的根源
    国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Humbert Humbert)在少年时期与一名14岁的少女安娜贝尔有一段恋情,但安娜因伤寒而早夭。安娜的离世给亨伯特造成了很大的精神打击,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身体日渐成熟,但是他的恋爱心理却停滞在了安娜离世的那个时期。这样的心理使他成年后寻找恋人时,仍潜意识地把自己当成少年时期的自己。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夏洛特黑兹(Charlotte Haze)12岁的女儿洛丽塔。这段畸形之恋从最初就可以预见不会

    文化学刊 2018年5期2018-06-02

  • 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洛丽塔》
    。《洛丽塔》中的亨伯特就是一个从巴黎移民到美国的教授,而且是一个混血儿。“我的父亲很文雅且平易,他是个种族杂烩:瑞士籍、法国、奥地利混血,血脉里还有少许多瑙河的气质。”[2](P15)他的母亲则死于一次意外的雷击,那时亨伯特3岁。虽然童年的亨伯特生活富裕,但母亲的死亡使他在成长中缺失了一部分情感。母亲死后,亨伯特这样说道:“我记忆中童年的太阳已经从记忆的洞穴和幽谷上沉落”[2](P16)。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关于童年的记忆有着这样的言论:童年记忆与成年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3期2018-04-03

  • 悸动背后:《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心理特征
    究。本文由主人公亨伯特内心的悸动入手,探讨其悸动背后恋童的诱因,阐明其童年时代所遭受的创伤及由创伤记忆导致的变态情欲。一、悸动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悸动”(throb)这一词反复出现了很多次。事实上,“悸动”这个词能够近乎完美地形容这部小说给读者留下的总体印象。就连作者纳博科夫本人在小说的《后记》中也曾提到:“我最初感觉到《洛丽塔》的轻微悸动是在1939年末,或1940年初,在巴黎,我急性肋间神经发作,动弹不得的时候。”[2](P160)报纸的新闻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1-29

  • 纳博科夫小说叙事与中国叙事经验
    运结局埋下伏笔。亨伯特为自己设计的笔名之一是“亨·亨”,这个名字明显在谐音病人的呻吟声,暗示亨伯特是曾经多次入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以此向读者暗示亨伯特叙述的不可靠性。至于洛丽塔,无论周围的人怎样称呼她,她的真正姓名为多洛蕾丝·黑兹,多洛蕾丝的英文为dolores,该词的拉丁语词源为dolor,意为悲伤或忧伤,洛丽塔的姓黑兹英文为haze,意为迷雾,这个名字暗指洛丽塔的人生注定是忧伤而且迷茫的。在母亲因车祸去世后,洛丽塔失去了唯一的生活来源和依靠,她别无选择

    当代作家评论 2017年3期2017-11-22

  • 《洛丽塔》中的镜像叙事解析
    多处强调了主人公亨伯特的“着魔猎人”身份。“着魔”一词在文本第11页首次出现:“在九岁至十四岁的年龄限制内的一些处女,能对一些着了魔的旅行者……显示出她们真实的本性。”亨伯特称自己受到诱惑是受到了恶魔的引诱:“恶魔难道没有发现如果他能让我再做一段时间的玩物,我就会得到某种解脱?”他甚至在文中直接点出亨伯特“着魔的猎人”身份:“哦,贪恋的亨伯特!当他独自思量着他那盒神奇的药时,他难道不正是一个着魔的猎人吗?”在携带洛丽塔逃亡的路上,人物亨伯特还陷入“着魔”般

    名作欣赏 2017年21期2017-07-14

  • 谁的洛丽塔
    开篇,来自巴黎的亨伯特·亨伯特先生——小说的主人公——轻易地就取代了来自圣彼得堡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先生。如果继续下去,亨伯特和“性感少女”的日日夜夜将会不断流注我们,就像“一滴难得的蜂蜜倒确实落进了橡果的壳斗”——当然,偶尔,我们脑子里也会浮现出纳博科夫那伪装的苛颜。但是,这篇小文所要关注的,恰好不是洛丽塔,不是古老的欧洲如何诱奸年轻的美国,或者说年轻的美国如何诱奸古老的欧洲,而是围绕洛丽塔展开的,附着在故事之上的,魔术般的文体学奇迹。你以为是亨伯特在

    四川文学 2017年5期2017-05-12

  • 《洛丽塔》中不可靠的叙述者之探究
    雷博士和正文中的亨伯特。2.1序文中的小约翰·雷博士小说是一个病死狱中的名叫“亨伯特·亨伯特”的人的自白,而在小说的序文中又再托名一个“小约翰·雷博士”来“编订这部手稿”。小约翰·雷让我们知道,我们阅读的是一部回忆录。他接着告诉我们,这部回忆录的作者亨伯特确实在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现实里生活过,他在临死前留下了遗嘱,让一个和他相关的人来整理出版《洛丽塔》手稿的事宜。然而,通过通读《洛丽塔》,读者会发现序言部分的雷博士并不像剛开始读的时候那么真实了。雷博士在序文

    青年文学家 2017年9期2017-04-19

  • 被看的洛丽塔 ——试论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两版电影改编
    片开头即是主人公亨伯特找奎尔蒂报仇,详尽展示了两个人之间的剧烈冲突。剧情的紧张也引发了悬念,使得影片具有了悬疑片的特质。1997年版的电影开头,则是伴随着忧伤的音乐,失魂落魄的亨伯特开车游荡在公路上,紧接着转入自白,以怀旧和唯美的格调展示了亨伯特少年失恋的故事,带领观众进入了亨伯特的情感世界,观众被包裹在一种悲剧爱情故事特有的忧郁感伤的气氛之中。影片的结尾部分,1962年版本电影中奎尔蒂的被杀,衔接了影片开头的情节,也在整个故事进程中解释了杀人案件发生的原

    参花(下) 2017年4期2017-03-27

  • 《洛丽塔》女主人公悲剧根源浅析
    剧,一方面是因为亨伯特的有意引诱,另一方面与她的经历甚至潜在的恋父情节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洛丽塔的悲剧根源(一)父亲早逝和母亲的自私洛丽塔是一个成长在单亲家庭的,从小失去父亲的女孩子。她十分的任性,有时甚至暴躁而粗鲁。洛丽塔的母亲对洛丽塔的成长疏于照管,一方面她要独自承担生活的重担,一方面多年的寂寞寡居让她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她曾指责洛丽塔是“十足的讨厌货”,甚至当面咒骂洛丽塔“没有礼貌”、“死乞白赖”,只因为洛丽塔影响了她和亨伯特的独处。母亲的自私让洛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2期2017-03-25

  • 论《洛丽塔》中迷失的知识分子
    会为背景,描绘了亨伯特与洛丽塔的扭曲爱情与悲情际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力图从新的视角分析亨伯特这一人物,进而挖掘出纳博科夫对人性的追问。《洛丽塔》;纳博科夫;知识分子;镜像;人性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裔美籍作家,1955年在美国创作了文学作品《洛丽塔》。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位从法国移民到美国的中年知识分子。亨伯特在少年时与同龄的少女安娜贝尔发生过一段恋情,但是安娜贝尔因伤寒早逝。这段恋情诱发了亨伯特的恋童癖,在此之后,亨伯特喜欢上了9岁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3-11

  • 谁是真正的绅士 ——解读《洛丽塔》中亨伯特性格的自我分裂*
    解读《洛丽塔》中亨伯特性格的自我分裂*王 芳(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广东广州510520)《洛丽塔》又名《一个鳏夫的自白》,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小说用自白的形式向读者叙述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在自述的字里行间折射出男主人亨伯特自我分裂的性格特征。从亨伯特的反常行为和心理特征方面入手,探究主人翁性格分裂的起因,进而揭示其悲剧结局的根源。《洛丽塔》;亨伯特;自我分裂;人格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位多产作家

    菏泽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09

  •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在这部小说中,亨伯特和洛丽塔的相遇,也是因为亨伯特内心的畸形动机,而洛丽塔却并不清楚亨伯特内心世界的这种畸形状况,可是洛丽塔却因为自己内心的女子天赋,和亨伯特在一起。洛丽塔的迷失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社会的因素,是一个人性自我迷失的典型范本。纳博科夫;洛丽塔;亨伯特;扭曲《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一部小说,在这一部小说当中,纳博科夫塑造了一对畸形的恋爱对象,即年轻的女子和中年男子之间的感情。这部小说里,纳博科夫将绝大部分的篇幅留给了这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2-24

  • 浅析《洛丽塔》中创伤的体现
    的是一名中年男子亨伯特由于年幼初恋的影响,喜欢上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想尽办法接近洛丽塔后与其发生不伦恋情的故事。本文将从创伤的视角出发,分别从二人的不幸情感遭遇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对小说进行深入剖析,试图使人们了解到二人违背伦理道德的缘由,从而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纳博科夫;洛丽塔;创伤视角一、引言纳博科夫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在俄罗斯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洛丽塔》,但真正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文家的是他用英语写出的作品。他对文学和艺术方面都有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2017-01-28

  • 本体与像体的重叠、交错与映射
    的意象时常出现,亨伯特终于如愿以偿地带着心爱的洛丽塔住进蓄谋已久的着魔猎人旅馆时,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面镜子”,镜子的中心映出双人床。此处有十足的隐喻意味,在亨伯特心中。这里就是他与继女洛丽塔即将展开风光旖旎的二人世界的地方。在作者的设计中,这个未来的二人世界里,“镜子”的意象几乎是无处不在,如双人床边的镜子,橱门上也有一面镜子,浴室门上也有镜子,还有暗蓝色的窗,也指代了镜面,甚至还有一张玻璃面的桌,仅在文中的这一段落,镜子或镜面就出现了七次之多,因此

    山花 2016年10期2016-12-12

  • 占有还是寄居 ——《洛丽塔》中的空间视角
    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该书一经出版就引来了学术界的批评狂潮,至今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的评论已属汗牛充栋。英国评论家和小说家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认为《洛丽塔》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纳博科夫对女主人公洛丽塔的人物刻画。[1]106小说因其“特异的创作风格,非凡的叙事技巧被英国编入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一百部书之中”[9]。大部分学者着手研究《洛丽塔》中的历时性因素,如文本中的情节结构、叙事因果、故事逻辑、性格发展、作家生平历史、风格演进以及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4-12

  • 浅析小说《洛丽塔》中的主要艺术特征
    描写一位中年男子亨伯特与12岁青涩少女洛丽塔的畸形爱情故事。小说中充斥着伦理争议与情感纠葛,纳博科夫通过华丽的词汇与另类、富有情感的夸张比喻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念,使小说处处弥漫着诗意的幻想和梦境般的情乱神迷,以此打造他所追求的精致富丽的精神世界。[1]本文从散文化描写、狂欢化叙述、戏仿三方面分析小说《洛丽塔》的艺术特征。一、散文化描写小说开篇就以散文的形式向我们展现青春靓丽的洛丽塔:“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

    文化学刊 2016年12期2016-03-15

  • “不伦之恋”抑或走在道德之上 ——《洛丽塔》中男主人公亨伯特的形象分析
    丽塔》中男主人公亨伯特的形象分析○李昕馨《洛丽塔》是著名俄侨作家纳博科夫的一部杰出作品。在文中,作者主要讲述一位中年大叔中年亨伯特与懵懂无知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一段不伦之恋。笔者主要分析和阐述了男主人公之所以会爱上这位仅有十二岁少女的原因,以及他是如何进行疯狂爱恋的,并探讨了亨伯特的这份不被大众审美所接受的情感是否真正触碰了道德底线。从而更加深入了解亨伯特这一形象及其内心世界。亨伯特 不伦之恋 爱情 道德引言俄罗斯侨民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Владим

    现代语文 2016年25期2016-03-03

  • 论《洛丽塔》中的伦理意识和伦理悲剧
    一开篇杀人嫌疑犯亨伯特,在监狱候审的56天里,以“鳏夫自白书”的形式道出了他对美国少女洛丽塔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人的乱伦意识是指意识主体受本能、性欲驱动,产生的同近亲发生性关系的欲望,是非理性意志的表现。乱伦意识可导致乱伦,但在实质上不是乱伦。人是乱伦意识的载体,如果人的乱伦意识在没有理性意志的约束与控制的情况下,乱伦才会发生。一、意识的萌芽—母爱的缺失和夭折的童恋亨伯特的乱伦意识从何而来?从根源上说是童年时期伦理选择过程中自由情感缺乏理性的引导造成的结果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3-01

  • 叙事与生命美学之博弈 ——《洛丽塔》中的象棋叙事
    本质的求索。正如亨伯特对洛丽塔造成的伤痛,骑士移步的结构性隐喻代表了艺术创作对生命艺术造成的无法避免的伤害。纳博科夫推崇的是蝴蝶般有生有死的美,但这种生命美学在文学叙事中却遥不可及,无法维系。象棋隐喻;流亡;同性恐惧;暴力;生命美学一、引言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虽身处美国现代派小说盛行的20世纪,但其作品反映出的后现代主义的游戏特征使其被纳入后现代小说家之列。纳博科夫的作品多具有内在的自主结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02-15

  • 《洛丽塔》中的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
    称叙述,自称为“亨伯特·亨伯特”,在巴黎出生,欧洲血统,家境优越。少年亨伯特在13岁时情窦初开,爱上了甜美的小姑娘阿娜贝尔。不幸的是,甜蜜的初恋,未等二人偷尝禁果,便戛然而止。因为突如其来的一场伤寒夺去了阿娜贝尔的年轻生命。阿娜贝尔的死成了亨伯特生命中永远阴郁的灰色,他的爱恋永远停留在了12岁清甜稚气的小姑娘,而且只停留在9—14岁的小仙女身上。他的第一场婚姻发生在他25岁时,妻子名叫瓦莱丽亚。于亨伯特而言,妻子最大的魅力在对少女穿着和姿态的惟妙惟肖的模仿

    文教资料 2015年23期2015-12-24

  •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善良的表达
    式展开的,主人公亨伯特出生于巴黎,在其年幼时,母亲就去世了,于是,亨伯特母亲的姐姐就一直抚养亨伯特,直到其长大成人。在亨伯特13 岁的时候,他遇见了他人生中的初恋,年幼的小伙伴安娜贝尔,但是,非常不幸,安娜贝尔在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由于他的这段经历,使亨伯特最后选择了一位波兰女子作为自己的妻子。这位女子是一位具有孩子气的女子,但是最后的结果并不好,这不是一段成功的婚姻。在这段婚姻之后,亨伯特去了美国,并且继续了之前他叔叔的香水生意。但是,之前的经历一直盘旋在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2015-10-14

  • 洛丽塔悲剧成因浅析
    畸恋故事,小说以亨伯特枪杀奎尔蒂后入狱自杀,洛丽塔难产而亡作为结尾,以这种毁灭的方式彻底结束这段不伦之恋。纳博科夫除了热爱文学和写作以外,他一生最大的嗜好莫过于捕捉蝴蝶,对此简直到了痴迷的态度。博纳科夫也曾说《洛丽塔》一书即是五十年代他于捕蝶的闲暇之余断断续续地写成的,他用暗示、花名册、谜语、双关语、诙谐模仿、不同的语言转换及前后对应等手法来表明洛丽塔的身份是一只蝴蝶:A.1952年,他捕获到一种特殊的雌性蝴蝶以他的名字命名,分为二类,一类叫“多洛蕾丝”,

    文学教育 2015年7期2015-06-18

  • 亨伯特的越界 ——从《圣经》角度分析《洛丽塔》中的罪恶主题
    100875)亨伯特的越界 ——从《圣经》角度分析《洛丽塔》中的罪恶主题李 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192;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 100875)从《圣经》对罪的定义来看,《洛丽塔》的主人公亨伯特对洛丽塔犯下了滔天罪行。他将他们二人隔绝于世人之外,切断了人与人之间本来的自然关系,违背了上帝创世的初衷。由于他身上后现代的蔑视一切,解构权威的倾向,他仿效尼采,杀死了上帝并取而代之。信仰缺失导致他极度的唯我主义。他罔顾洛丽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5年1期2015-03-29

  •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形象解读
    词。作为男主角的亨伯特历来倍受读者的指责和谩骂,一些人称其为“混蛋”、“魔鬼”、“伪君子”、“色情狂”。人们纷纷站出来指责他,抨击其丑恶的行为。亨伯特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位大学老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品行竟然如此不端,诱奸了年仅12岁的少女洛丽塔,并将其长期霸占、据为己有。长久以来,亨伯特一直背负着骂名,形象猥琐不堪。文章旨在结合亨伯特的成长及情感经历,性格特点、健康状态对这一艺术形象进行再解读。一 少年梦魇——亨伯特心中永远的痛亨伯特出生在巴黎,父亲谦恭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6期2015-03-18

  • 文化冲突建构之下的悲剧作品《洛丽塔》
    品《洛丽塔》中的亨伯特、黑兹太太、洛丽塔三个主要人物,相互之间的三种关系,以及产生的三种文化冲突,论述小说人物悲剧根源。主要人物;悲剧根源;文化冲突被誉为20世纪散文大师之一的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生标志性成果之一是在1955年撰写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获得极高荣誉并备受争议的小说《洛丽塔》。小说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性高级知识分子亨伯特·亨伯特,因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尔发生过初恋,但安娜贝尔因伤寒早夭,造成了亨伯特严重

    大众文艺 2015年9期2015-01-28

  • 论《洛丽塔》的叙事节奏
    进行。在小说中,亨伯特对洛丽塔的回忆以及与她相处的时光用场景及停顿的方式展现,而关于夏洛特、安娜贝尔、瓦莱丽亚以及没有洛丽塔陪伴的经历则多用概述或省略展现,起到连接场景和停顿的叙述作用。因此,对于亨伯特来说,当许多其他的记忆“像许多暗淡的、反复出现的纸片,一阵风似的从我眼前飞走了”[5](P23)的时候,对于洛丽塔的记忆“毒汁却在伤口里,伤口也一直没有愈合”。[5](P27)(一)场景根据热奈特的定义,场景是指叙事时间等长于故事时间,[3](P60)是一种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10-16

  • 不伦之恋的慨叹——解读《洛丽塔》男女主人翁的悲剧结局
    多数的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文章通过对主要人物亨伯特、洛丽塔的命运主线展开分析,在失衡的人格,悲剧的人生中诠释悲剧发生的背景以及更深层次的原因。该小说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是非,虚构了一个理想中的情爱世界,展现出一段似乎与道德无关的悲情故事。本文就从男女主人公生活的遭遇中来分析他们的人格悲剧。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是为特立独行的文学大师,一生著作颇丰,但真正奠定他文学大家地位的却是备受争议的小说《洛丽塔》,《洛

    剑南文学 2014年8期2014-08-15

  • 撕裂与抗衡 ——《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的心理分析
    ——《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的心理分析郭建飞(吉首大学 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洛丽塔》的主角之一亨伯特患有恋童癖,曾几度出入精神病院,拐骗幼女,最后成为不折不扣的杀人凶手。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学说来看,亨伯特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停地对抗、冲突,因最终没能达到平衡而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亨伯特; 本我; 自我; 超我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声名鹊起来自于评论界对其作品的褒贬相左、泾渭有别。《洛丽塔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2014-04-09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洛丽塔》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剖析
    界文学画廊便少了亨伯特和洛丽塔这两个性格鲜明、精妙绝伦的人物。《洛丽塔》这部小说创作完成于1954年春季,小说描述了一位从法国移民到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伯特在少年时期邂逅了一个十四岁的美少女安娜贝儿,后与其发展成为一对少年情侣,安娜贝儿也是亨伯特的初恋,两个懵懂少年偷吃了禁果,初识性的美好。可是天意弄人,不久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逝。亨伯特痛苦过度,相思成疾。此后他把九到十四岁在成年人眼中焕发出异样光彩的美少女定义为“性感少女”,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甚至心理变态的“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4-07

  • 堕落的亚当与无辜的夏娃 ——《洛丽塔》中的伊甸园主题
    丽塔》的男主人公亨伯特和他迷恋的两位少女都相识于花园中,其背景描写与伊甸园颇为相似。亨伯特多次自比亚当,早逝的安娜贝尔作为他少年时的恋人,是他心中不能抹去的最纯洁的夏娃。在他编织的伊甸园幻境中,这个怀揣魔鬼欲望的堕落的亚当诱拐了另一个本来纯真的夏娃,洛丽塔。美好的伊甸园在亨伯特邪恶的欲望中注定失落。伊甸园;夏娃;亚当;洛丽塔引言从自然时间的意义而言,《洛丽塔》的故事开始于男主人公天真无邪的伊甸园似的童年生活。亨伯特的爱情在他与安娜贝尔的花园幽会中萌芽。那时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年2期2014-03-29

  • 僭越和毁灭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洛丽塔》
    伦理的宏旨。一、亨伯特的延宕——伦理禁忌压抑爱欲笔者发现,“延宕”主题同样出现在小说主人公亨伯特的欲念和行动之间。这主要表现在本书第一部分,即乱伦行为达成之前。亨伯特像一个爱幻想的诗人,在这一部分中始终处于焦虑和分裂中。九章之前,是亨伯特的回忆录,亨伯特想象着与自己青梅竹马的阿娜贝尔是怎样勾起了自己的欲望,并使自己承担了“未完成”带来的痛苦。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阿娜贝尔其实是一个残缺的形象,对于她的记忆更多的是情绪而不是外表。亨伯特的回忆里多的是他与阿娜贝

    名作欣赏 2014年6期2014-01-28

  • 存在性不安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我分裂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我分裂周 锐(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在大多学者对于亨伯特人格分裂这一主题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以莱恩的存在心理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分析亨伯特所表现出的三大主要焦虑“吞没、爆聚和僵化与非人化”,重新审视其种种反常行为和心理,探讨造成亨伯特自我分裂的根本原因,揭示其悲剧根源。由此得出单纯从心理学层面来分析其人格分裂,不免会造成剖析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希望能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带来启示。纳博科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1-21

  • 《洛丽塔》中的亨伯特——面具下的伪善者
    甚至不少观点认为亨伯特仅仅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人,他不是恶人,甚至可以算作是值得同情的罪人,他的所谓“乱伦”,“恋童癖”是一种世人对他的误解。还有观点认为亨伯特身处于扭曲的人际关系中,却一直坚持着他所能坚持的道德底线,而这种道德坚持深深打动了读者,认为读者阅读《洛丽塔》时必须对主人公有某些认同并彻底消除对他的误解[2]。诚然,我们可以看到亨伯特确实是一个可悲的人物,他缺失亲情,母亲早逝,父亲忙于交际各种类型的女友;他缺失爱情,初恋小女友死于热病,其影响之深甚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洛丽塔》中的死亡之美❋
    ,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爱上十二岁继女洛丽塔并与她同居、带她四处流浪的一段畸恋。小说自出版之日起便在文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争议不断。有人因其乱伦的主题以及书内露骨的情欲描写对它大加诟病,也有人尝试用心理分析法对其进行解读。笔者认为,《洛丽塔》首先是一部唯美主义作品,作者纳博科夫在小说中所追求的是单纯的艺术体验和审美狂喜。他曾经宣称《洛丽塔》与道德无关,并在书的后序中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态度:“在我以为,小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带给我(勉为其难地称之为)审美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8-15

  • 浅论《洛丽塔》对双重人格小说的戏仿
    令人反感:恋童癖亨伯特奴役囚禁性感少女以满足其卑劣错乱的欲望。正如纳博科夫假借虚构的序文作者小约翰·雷博士所言:“‘令人反感’往往不过是‘异乎寻常’的同义词,而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当然总具有独创性。”[1]纳博科夫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对作品主题的处理方式。纳博科夫一直重视创作技巧,库普宁曾说他是“空心的天才舞者”。[2]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最为独特的主题处理方法就在于对戏仿的运用。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戏仿是“文学中一种讽刺批评或滑稽嘲弄的形式,它模仿一个特定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3年6期2013-08-15

  • 双重身份,三重创伤——解读《洛丽塔》中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丧失与重构
    去世后,又陷入了亨伯特令人窒息的、非人畸形的控制中,这使得洛丽塔本应幸福快乐的童年以及正常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摧毁。之后,洛丽塔投奔奎尔蒂,而令她失望的是,这段她渴望已久的爱情最后无果而终。奎尔蒂对其爱情的欺骗使她再一次遭受心理创伤的重击。小说中,洛丽塔一次次的心理创伤伴随着其主体意识的一次次丧失,直到最后,洛丽塔与迪克结婚,开始正常的婚姻生活,她才慢慢走出创伤的阴影而其主体意识也得以重构。本文意从创伤理论的角度,通过关注洛丽塔的双重身份和三重创伤,对其主体意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2期2013-03-27

  • 在选择中亲历死亡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张玥《洛丽塔》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个悲情人物,他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手导演的结果。亨伯特经历了足以影响他一生命运的三个重要选择,这三种选择与他的死亡紧密相连。这些选择正是对其个人存在的彰显,是其存在的意义所在。纳博科夫;《洛丽塔》;自由;选择;死亡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20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学家。小说《洛丽塔》(Lolita,1955)是纳博科夫的经典之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8-15

  • 死亡背后的潜意识狂欢 ——试分析死亡本能在《洛丽塔》中的作用
    不谋而合。主人公亨伯特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验证死亡本能的理论,而其潜意识最终导致了小说中大量人物的死亡,虚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难以辨别。死亡;弗洛伊德;死亡本能;唯我论《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狄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在战后的美国文坛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而又争议不断的话题。作品讲述了一位40岁的中年男子亨伯特疯狂爱上自己12岁的继女洛丽塔并在妻子去世后与洛丽塔同居私奔的故事。小说一经出版,便在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评论家严厉批判这是一部有悖伦理道德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8-15

  • 自我认同与身份建构 ——《洛丽塔》主人公亨伯特和作者纳博科夫的“前世今生”
    《洛丽塔》主人公亨伯特和作者纳博科夫的“前世今生”张明 叶先云纳博科夫的名作《洛丽塔》一度成为禁书,主人公亨伯特在自我迷失中探寻真正的自我,纳博科夫在复杂的现实身份中认可自己存在的最大乐趣。而这种自我身份的认同过程真正触及到了我们的内心,不禁让我们也陷入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我是谁?我的生活是怎样的,我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别人会认可我吗?我到底想要怎样的我?如果我是亨伯特,我该怎么做?《洛丽塔》;亨伯特;纳博科夫;自我认同一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自1956年问世以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5期2012-08-15

  • 魔杖下的欲望 ——《洛丽塔》欲望情结分析
    人物的欲望情结:亨伯特的少女欲望情结,洛丽塔的叛逆逃离欲望;探讨纳博科夫对于“理性/非理性”这对哲学范畴的深刻思考,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冲突中,纳博科夫凭借《洛丽塔》让非理性对理性进行了一次彻底反抗。《洛丽塔》;非理性主义;叙事美学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曾引发巨大争议。荡涤岁月的尘嚣,《洛丽塔》以题材的奇特和写作手法的精妙而享誉文坛。文学史上,写性爱的作品不计其数,其描写庸俗抑或高雅,但像《洛丽塔》这样,以中年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8-15

  • 我心深深处,中有千千结——再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之《洛丽塔》*
    人魂牵梦萦,就象亨伯特和洛丽塔,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情人对自己心爱的人倾注的强烈持久的柔情、爱意。但爱情太鲜艳,往往会模糊人的双眼,迷惑人的理智,以致令人痛苦,甚至付出生命。古希腊戏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曾经在一首诗中唱道:“爱情并非至高无上,她的名下阴霾隐藏。”《洛丽塔》中的爱情就如蝴蝶一样,绚美而又充满诱惑,洛丽塔是亨伯特的至爱,是他的生命之光、他的欲念之火。为此,亨伯特不惜违心与他并不喜欢甚至于厌恶的洛丽塔的母亲结婚。但除却自欺欺人的假象,这种乱伦之爱注定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2012-08-15

  • 谁的洛丽塔
    开篇,来自巴黎的亨伯特·亨伯特先生——小说的主人公——轻易地取代了来自圣彼得堡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先生。如果继续下去,亨伯特和“性感少女”的日日夜夜将会不断流向我们,就像“一滴难得的蜂蜜倒确实落进了橡果的壳斗”——当然,偶尔,我们脑子里也会浮现出纳博科夫那伪装的苛颜。但是,这篇小文所要关注的,恰好不是洛丽塔,不是“古老的欧洲如何诱奸年轻的美国”,或者说“年轻的美国如何诱奸古老的欧洲”,而是围绕洛丽塔展开的,附着在故事之上的魔术般的文体学奇迹。你以为是亨伯

    西部 2011年23期2011-07-19

  • 《洛丽塔》:爱情的想象与纠错
    讲述的是中年男子亨伯特爱上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故事。亨伯特在少年时代刻骨铭心的初恋经历成为他的一种情结——只对年龄处于9—14岁的“小仙女”充满渴望,同时也是他成年后生活放荡、婚姻失败的缘由。亨伯特对洛丽塔那种如痴如醉的邪恶情欲,源自他病态的心理和所谓的“唯美”嗜好,而这种病态的心理和“唯美”嗜好又缘于他13岁时和12岁的伙伴安娜贝尔之间两次失败的性经历。第一次:“在那个星光闪闪的夏夜里,我以一种准备把一切——我的心,我的喉咙,我的内脏——都献给她的慷慨气魄

    文教资料 2011年24期2011-03-20

  • 论《洛丽塔》的解构主义倾向
    洲的移民知识分子亨伯特,因其少年时和少女阿娜贝尔的恋情,喜欢上12岁的少女洛丽塔。为了接近洛丽塔,亨伯特娶了她寡居的母亲夏洛特·黑兹,在夏洛特死于车祸之后,亨伯特就占有了洛丽塔,并带着她在美国各地旅行。在洛丽塔被奎尔蒂拐走后,亨伯特找到了奎尔蒂并将其击毙,入狱后写下了一段“白人鳏夫的忏悔录”。后来,在宣判前,亨伯特死于拘禁中。在同年圣诞节的前夜,洛丽塔死于难产。这段“白人鳏夫的忏悔录”由小约翰·雷博士整理并发表。在对《洛丽塔》的研究中,目前,大部分学者都“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年5期2011-02-09

  • 主体欲望在三界中的轮回——对《洛丽塔》拉康式的解读
    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作为欲望的主体在拉康所谓的三界中挣扎的经历,想象界是他进入象征界的突破口,经过在象征界的苦苦追寻之后,最终回归了真实界。主体欲望;想象界;象征界;真实界;亨伯特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流亡生涯对他整个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绍武先生在介绍纳博科夫的创作时指出,其主人公不是流亡者,就是畸形发展的天才或艺术家,“他们为了摆脱精神空虚和受难的现实而沉浸在往事的回忆、纯艺术、棋术或其它一些反常的行为中。”[1]这样一些异常的主人公不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