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情况分析及援助对策

2013-08-15 00:54郭秀丽赵春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援助困难毕业生

郭秀丽,赵春胜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国有资产管理处,河北 承德 067000)

一、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类型及原因

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中总有一些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这个群体在就业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这一现象已引起各高校的重视。从历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就业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家庭经济困难、身心存在缺陷、综合能力偏低、学科专业冷门、性别差异排斥。

(一)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指受家庭经济条件制约,无法承担求职费用而导致不能就业的群体。这类家庭包括零就业家庭、家庭困难靠借贷上学的、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就生活窘迫,靠省吃俭用维持生活,在毕业求职之际,找工作所需的大量的服装费、电话费、交通费、材料费等,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经济负担,这也导致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在仪容、服饰、风度等礼仪方面表现欠缺,使其在求职中不如经济条件宽裕的学生表现出更优越的气质,在面试或实习时,很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二)身心存在缺陷

身心条件存在缺陷的毕业生在就业求职中也是被动困难的,缺陷主要包括来自身体外观缺陷和认知心理缺陷两种类型。

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苛求,身高、外貌等外在特征也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指标之一,这导致一些在身高、五官、肢体等方面存在缺陷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同样,患有肝炎等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的毕业生,尽管成绩优异,也属于就业困难的群体。

相对于身体缺陷而言,也有部分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偏差,如忧郁、封闭、孤傲等,他们在面对社会大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时,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最终导致他们不能准确的把握就业机会,给就业带来困难。

(三)综合能力偏低

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也是决定能否就业的关键因素,既包括专业领域的学识、水平,也包括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一些专业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识技能偏低,甚至有些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毕业生就被排挤到边缘的地位,就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除了专业技能水平,毕业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也是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的要素,缺乏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求职应聘技巧及实践技能的毕业生会成为就业求职中的失败者。

(四)学科专业冷门

目前高校对本、专科的专业设置过细、过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相应社会产业的发展需求,结合我省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一些适应面较宽的专业,如中文、计算机科学、法律、会计等专业有较高的就业率,而有些专业如植物保护、林学食品工程等传统非热门性专业就业率明显偏低。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无法在专业内就业只好跨专业就业,而这种跨专业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又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

(五)性别差异排斥

性别差异主要指男、女大学生在就业中被用人单位区别对待,女性毕业大学生一般年龄在21-2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处于婚恋时期,用人单位又现实地考虑到女性就业后很快面临着生育、哺乳、带小孩等情况,会影响到工作开展。另外,由于性别的不同,女性在思维、工作能力、行为风格等同男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男女毕业生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男性毕业生更容易就业,甚至有些单位在招聘时指明要男生,这就导致女生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弱势。

二、目前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局限性

2002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到“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就业援助”,这也是在国家和政府层面首次提出“就业援助”这一概念。所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是指通过国家、社会和高校等组织的共同努力,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帮助那些毕业后没能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实现就业。就业援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援助指为所有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使其就业更顺畅;狭义的就业援助特指为那些存在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帮助,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侧重其狭义概念。近几年来,各省、市都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帮扶工作,尽管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取得了成效,但是就业援助还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首先,就业援助的主体功能有限。在目前的就业援助政策和实践中,援助的主体基本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他们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优势,但是就业援助作为一项系统性很高的建设工程,任何一个单独的主体都很难独立承担,它除了政府和高校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就业援助工作的实效。

其次,就业援助对象较为狭隘。如上文所述,导致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原因有多种多样,一个完整的就业援助体系应该兼顾到所有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而从目前的就业援助政策来看,援助的对象更多偏重那些家庭经济困难或有残疾的学生,对诸如心理存在问题、受到性别歧视的女性就业者及专业偏冷的毕业生的援助则显得援助力量不足,援助对象的不全面,必然导致部分毕业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援助。

第三,就业援助方式有待提高。社会和政府都能认识到就业援助的重要性,也在积极的去实践这项工作,但是判断就业援助效果最终要看被援助对象是否得到有效的帮扶并解决就业难题。恰当的就业援助方式是实现就业援助的关键,目前的援助方式较单薄,主要是以经济援助(如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一定的求职补助或求职费用减免等)和政策援助(如将未就业毕业生纳入失业体系等)为主,这种援助方式无法兼顾不同类型援助对象的具体需求,今后的就业援助方式要更加多元化,以促进更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三、就业困难学生的援助帮扶对策

(一)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

1.完善政府主导机制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是各级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部门在就业援助体系中应居于主导地位,要勇于承担责任,发挥引领和导向、统筹协调、监督评估等职能,创造社会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氛围。

2.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各部门要有效协调配合,制定行之有效的就业、创业援助政策,真正落实就业困难学生创业初始在行政审批、小额贷款及工商注册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简化大学生创业的执行程序,降低创业门槛,以吸引、促使更多的就业困难群体尽早实现自主创业。

3.加快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保障制度

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是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的途径之一,相对大城市和中东部发达地区,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和岗位更充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为大批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国家和政府要继续鼓励和完善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相关政策,在生活条件、工资报酬、职称评定、提职晋升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

(二)高校多措并举促就业

1.全面摸排掌控就业学生群体的信息

高校应加强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信息管理和就业推荐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未就业毕业生的各类信息,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党支部多级联动网络平台,通过多级联动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毕业生就业摸排工作,做到就业困难学生信息随时动态掌握,确保学生的就业进程在第一时间即可知晓。

2.加强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要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经常性的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通过专家集中讲座、就业研讨会等形式来强化学生求职就业能力,在常规性的培训指导之外,还要对不同困难就业群体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训,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存在问题和最需要求助等事项展开调研,并对其就业能力和就业意向等要素进行分级评估,实施分类指导帮扶。

3.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心里疏导工作

针对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容易诱发心理等情感问题,学校要加强与毕业生的情感交流互动,促进毕业生调整心态,积极就业。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心情热线、咨询绿色通道等方式帮助毕业生调整心态,理顺情绪,认清形势,恰当定位,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和提出改善的建议。

4.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学生援助制度

高校要学校设立就业专项援助资金,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于去外地求职的毕业生,学校可根据路程远近,给每人发放数额不等的求职补贴。有些学校还为部分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求职着装补贴,缓解困难毕业生的求职压力,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方位助推就业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解决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教育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社会、政府及学校应长期关注并努力探索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

[1]王靖鑫,薛翠红,史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改革与开放,2009,(5):104.

[2]刘双双,于娜.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4):15-17.

[3]李前进.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25-26.

[4]彭军.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解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2-84.

猜你喜欢
援助困难毕业生
爱心援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选择困难症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有困难,找警察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