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现实作用

2013-08-15 00:46
黄山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阶级阶层生产力

胡 石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215123)

20 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富裕的同时,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这一传统的阶级格局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立足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需求,在当代中国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现实作用?

鉴于中国社会朝着多元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于是有学者提出应该确定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它只适用于努力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而进行革命的无产阶级。而如今,无产阶级在我国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富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已经不适用于我国的无产阶级,不适用于当代中国国情。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总结文革时期的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党提出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口号,那么作为以阶级斗争为重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也就没有继续使用下去的价值了。还有的学者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朝着更加细化的方向发展,结合西方学者如赖特、韦伯等人的阶层理论,认为阶层分析方法更适用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复杂变化,完全可以替代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很显然,马克思在他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具体的论断对于我国变化发展了的实际来说是不适用的。但是马克思提供给人们的并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方法论的指导。我们要改变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僵化理解,而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一、全面辩证地理解阶级关系

(一)经典作家对于阶级的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五十二章谈到了阶级,他在总结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阐释了阶级。“首先要解答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事情形成阶级?这个问题自然会由另外一个问题的解答而得到答案:什么事情使雇佣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成为社会的三大阶级?”[1]588这三大阶级都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而形成的。在这里,马克思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对阶级的产生已经做出了科学的阐述。

“随着分配上的差别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差别。”“现代的大工业,一方面造成了误差阶级,这个阶级能够在历史上第一次不是要求消灭某个特殊的阶级组织或某种特殊的阶级特权,而是要求根本消灭阶级;这个阶级所处的地位,使他们不得不贯彻这一要求,否则就有沦为中国苦力的危险。另一方面,这个大工业造成了资产阶级这样一个阶级,它享有全部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的垄断权”。[2]500恩格斯进一步提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对于阶级的划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大的贡献就在于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阶级划分的根源:阶级是与所有制紧密联系的。

列宁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的内涵,对阶级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3]10从这里可以看出列宁是从经济层面分析出阶级的定义的。

(二)阶级关系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然而,对于阶级的理解,很多人更倾向于对它的政治性解读,着重强调阶级对立、阶级冲突、阶级斗争,忽视它在社会分工中的作用,无视其经济范畴。“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4]104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阶级关系,它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到底是对立一方占主导地位还是统一一方占主导地位,这就归结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状况。“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收到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4]272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从总的历史来看是指阶级关系处在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或者说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分工不断发展,而分工的发展又促进了新的所有制的产生,形成新的阶级。一个阶级在生产领域的不断壮大要求打破原有的对生产力的束缚,同时在政治领域内对应的是权力的诉求,要求上升为统治阶级。这时,阶级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发生阶级斗争,代表新的生产力的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矛盾趋于缓和,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一轮的矛盾斗争又在不断的酝酿之中。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上升式循环的实质还是新的生产力代替旧的生产力的过程,而分工的关系也体现着阶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我们必须要辩证地看待阶级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受“左”的思潮影响,阶级关系被曲解,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前苏联在过渡时期,斯大林人为地夸大当时阶级斗争的严重性,认为反抗没有被消灭,无产阶级专政取得胜利并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在新形势下仍要继续阶级斗争。受到前苏联的影响,中国在文革时期也对阶级关系进行了极“左”的狭隘解读,迷信阶级斗争,放弃历史唯物主义,而以当时人们的政治观点进行阶级划分,促使我国发生了十年浩劫。如今,我们应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出现的矛盾,是分工合作中的利益矛盾,是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如果仅从政治角度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必然会人为地将这些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维护好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协调各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只有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阶级关系。

二、当代中国阶级现状

(一)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发展

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了彻底的改变,作为完整的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只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还有已经形成不了阶级的少数仇视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其中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归属于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之间虽然存在着利益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解决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可以说已经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阶级斗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迈入中产阶级范畴,很多人拥有个人财产,绝对的无产阶级已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虽然我国面临着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局面,财富日益向一部分人手里集中,比如私营企业主,他们掌握着较多的社会财富,但是我们还不能将他们称为资产阶级。因为阶级的划分除了生产资料为主要划分标准之外,还有政治层面上的意义。虽然法律保护私有财产,从某一方面说这对私营企业主来说是大有裨益,但这不能说法律体现的完全就是这些私营企业主的利益。“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4]274就目前来看,他们并未形成统一的自觉的政治诉求,所以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同样的我们也不能称之为剥削阶级,虽然不能排除当前社会存在剥削现象,但是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剥削阶级产生的条件已经不具备了。

(二)现阶段阶级的存在决定我们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还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是表明我们从经济意义上消灭了阶级。因为社会主义是一个过渡阶段,它的历史任务就是逐步消灭阶级,最终走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会产生阶级就是因为生产力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生产不足,那么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达到一定高度,阶级必将消亡。而就目前的生产力状况来看,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没有达到消灭阶级的程度,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日益细化成各种阶层,社会结构更加复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存在着阶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然坚持阶级分析理论。但是我们必须要以社会主义的阶级不同于剥削社会的阶级为认识前提,我们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已经不适用于划分当今的社会结构。我国的社会结构朝着细化的趋势发展,但阶级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各阶层之间确实存在着利益矛盾,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通过发展可以不断调和由于社会分工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始终在阶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统一的一方面。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结构细化为各阶层而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也不能因为当前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一致性,就否认在社会主义中国使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必要性。

三、阶级分析、阶层分析对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作用

从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到20 世纪80年代,中国除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以外的社会阶层被取消,社会分化受到抑制,社会成员构成只是简单地从量上做了合并缩小。而在市场经济发展而造成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形式多样化的推动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进入了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时期。

阶层的理解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阶层是指人们由于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这些人出身于不同的阶级。阶级旧的划分主要是按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阶层则以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地位以及声望的高低等社会资源划分的。但是很多人总是把阶级和阶层对立起来,事实上,阶层与阶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阶级与阶级之间是对抗性的矛盾,但阶层和阶层间不一定彼此敌对。认清并处理好阶级与阶层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现阶段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忽视阶层分析的方法,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在微观层面的表现,是对阶级分析理论的补充,从属于阶级分析的。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方法论要求。相对于阶级分析而言,阶层分析只是前者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与前者并列或者可以取代前者的一种独立方法。阶级划分是基础性的,阶层划分是阶级划分的具体化。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研究社会分层问题并不在于放大阶层阶级之间的冲突,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追求的是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建一个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承认,在当今快速变换的时代条件下,每个阶级阶层之间产生的利益摩擦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社会团体都有其相对独立的利益。我们对这些客观存在必须科学分析,建立各种利益矛盾冲突的化解机制,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由于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遭遇到的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其进行辩证的全面的理解。一方面是因为仅从政治方面对阶级关系做狭隘解读,忽视其经济基础,甚至从人的主观思想方面来判定阶级划分,这是犯了严重的唯心主义错误。另一方面就是把阶级和阶层对立起来,用阶层来排斥阶级,或者重视阶级分析而忽视微观层面的阶层分析,这就束缚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生机,导致产生了质疑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中国现实作用的呼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根据不断变化的中国实际,我们必须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关系的新发展,发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现实作用,共建和谐社会。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列宁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阶级阶层生产力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