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转型与设计文化解析

2013-08-15 00:46左铁峰
黄山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转型区域传统

左铁峰,高 巍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黄山学院 图书馆,安徽 黄山 245041)

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19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一般来说,传统文化是人类时间意义上的 “曾经存在”,它可能与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存在着差异或成为其分支。但不可否认的是,按照辩证法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理论,任何先进的主流文化均有着对应传统文化的“积淀”,而良性转型的传统文化也必然成为先进主流文化的有机构成。

一、传统文化转型的内涵界定

传统文化转型,亦可称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属于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从概念上讲,内涵是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某一国家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特征,立足现有的文化成果,革除陈旧落后的文化成分,探求新文化的创建方向,为民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某一国家或区域文化发展的先进导向。

传统文化转型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1世纪全球文化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国、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均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和机遇。基于现代遗传学的启示,基因的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同样,欲达成人类文化真正意义上的繁荣与进步离不开每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31传统文化的合理、科学转型既关系到其自身的承接、发展,也是每种文化所属国家、民族自我“存在”的彰显和实现,更是人类整体主流文化发展需要的重要保障与依托。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强调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撑。传统文化转型具有塑造现代人的特殊功能,传统文化转型可以加速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传统文化转型将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精神动力和先进的文化环境支撑。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决定》高度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兴国”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文化兴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抉择,而文化兴国离不开文化的自身建设与提升,其中必然涵盖我国形式多样且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美国作家劳伦·勃兰特在《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一书中指出,中国的经济大转型已势在必行,而富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与诉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纵观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史,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赖于其构成各种类型文化的创新转型,其中既包括标示“现代”的主流文化与代表“过去”的传统文化;而任何技术的提升、产业的振兴与体制的革新都只是文化土壤上长出的智慧之果。

二、传统文化转型与设计文化关系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说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已转化为文化的需要。”[1]3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达成的需要如同其内涵一样,策略与途径是多渠道、多领域与多维度的。依循文化层次理论,传统区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应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四个层面的传承、发展与创新。[3]而现代设计文化作为一种以设计学的相关学理及方法论作为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文化,能够以“设计学”的视角和逻辑提供解决上述各个层面需求达成所需的必要学理依托与契合的方法论。同时,作为文化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设计文化是特定文化的需要在设计学领域的具体显现与诉求形式。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中,设计文化能够以传统文化的物态对象为显性内容,以其行为模式、规范为方式界定,以其伦理、审美标准为价值取向,通过设计形态的特定语义架构、生存方式的契合达成、理念内涵的特质彰显等“设计创新”活动,使传统文化能够跳出历史的“桎梏”,满足现代主流文化的诉求,在被汲取利用、保护传承的同时,以“创新”、“变革”的方式与内容,实现其“由外及内”的发展转型。

相对于人类的整体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其重要与有机组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经济学博士辜胜阻认为:中国经济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的转变。创新的关键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设计。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对其有效继承和发扬是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设计文化的重要途径与实施基础,现代设计应充分、深入地挖掘、汲取来自这一文化所给予的“营养”,为己所用,成为其不断发展建设的有益补足;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应借助现代设计提供的“动力”,达成其文化的“新生”,实现现代化转型,使其成为构建具有新型文化理念、特质与表征,涵盖传统、现代积极因素,面向未来的人类新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国创新”的必然选择。

三、传统文化转型与设计文化现状剖析

放眼当今世界,源于不同区域文化背景的各国及地区无不重视本区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落实与实施的策略和途径之一便是:在广泛吸纳主流及其他区域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以构建符合与彰显本国家、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和诉求设计文化的方式,通过契合人类现代科学生存与未来持续发展需要的“设计行为”,以此标示其国家、区域的“存在”及其对应区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博得一席。

首先,放眼欧洲。欧洲各国有着相近的传统文化,但这种相近的表象下也因区域的不同存在着些许差异,也正因这些许差异达成了欧洲设计多元化的成因之一,而设计的多元化恰恰是促成欧洲各国不同区域传统文化得以成功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推手。[4]73德国传统文化以思维缜密、行为严谨而著称。作为现代设计的发源地,德国传统文化成就了德国独特的设计思想:设计思路冷静而理性,注重设计和人之间合理关系达成的同时,缺乏设计创作活动应有的“活力”与“张扬”。由此便形成了稳重、可靠、合理与安全,但也古板、抽象与克制,是“德式设计面孔”,例如西门子的手机、奔驰的轿车等等。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德式设计”成为驱动战后德国从经济到文化的迅速崛起,重新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重要构成力量;北欧国家(丹麦、瑞典、芬兰、挪威等)作为欧洲文化的一个分支,其文化既具有德国的严谨性,又兼有该地域独有的人文思想,其设计文化常常被描述为“有机设计”。较之德国,理念更富生态,形态更具人性。虽为一些区域小国,但正是凭借对人和自然尊重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设计,在达成了北欧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使其在现代设计文化中占据了与之“身份”形成巨大反差的重要特质地位,时至今日生生不息;[5]117意大利作为设计文化最为“活跃”的国度,得益于文艺复兴。给予文化以巨大推动作用的意大利人,也是通过其崇尚极致精美和绝对品味的特质设计作品,将其代表的欧洲传统文化价值诉求以“转型的方式”呈现给世人,举世闻名的米兰时装周、法拉利跑车便是一个缩影;而美国是一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所谓美国文化即为移民文化。而移民文化的包容性与再生性能够使其在积极地面对各式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通过一种实用、高效而又不乏唯美的“万精油”式的国际主义设计文化,使仅有几百年历史的移民文化一跃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

其次,环顾四周。作为同我国一衣带水,文化上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日本。从明治维新到战后经济崛起,日本文化奉行的是绝对的拿来主义。在处理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关系上,日本人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具备天才的去伪存真的本领,在保留、传承大和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开放性地接受、吸纳来自其他区域的先进设计文化资源,借以形成了具有本区域文化特质的“日式风格”。百年来,日本设计文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鉴欧美文化的标准化多功能设计文化,例如上世纪的各种电视、收录机等等;一种是融入东方文化因素的现代简约设计文化,例如现今的各式日产汽车、家电等。岛国的文化属性决定了该风格对内有很强的凝聚力,对外又极具开放性。[5]151而日本正是将该设计文化作为其传统文化转型的重要策略之一,实现了经济大国梦,达成了由文化的继承者、学习者到文化创造者、引领者的转变,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范例。

再次,审视自身。随着国门的打开,现代设计文化引入中国。以张道一、柳冠中、李砚祖等为代表的国内著名学者、专家采取“走出去、拿进来”的方式,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关系,展开了前期带有探索性质的研究,掀开了中国设计文化研究的序幕。然而,不难发现:无论是“本原文化论”、“事理学”,还是“产品设计和民族风格”等理论,我们大部分的理论研究侧重于“单向效用”。即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赋予现代设计以更为丰富的内涵、更为崭新的方式与更为拓展的领域等。[6]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价值,并佐证了对其传承、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相对于卓有成效的“正向成果”,现代设计给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反向效用”研究,特别是对于传统区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作用及价值研究,却表现出欠缺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现代设计给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能动力、谋变创新的策动力与现代化转型的方法论等研究内容的匮乏。而这种理论研究方向的偏颇,无论是对于设计学的自身建设,还是对于基于设计学达成中国传统区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目标和意义而言,均是亟待解决的必要与必需问题。

较之略显不足的理论研究在实践领域,基于设计学的中国传统区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实践活动已在文化兴国战略与中华民族复兴的诉求下,在现实市场经济杠杆撬动下,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借助“中国风”的各式内涵与外延极具特质的设计实践,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设计、德国红点奖“上上签”牙签盒设计、引领米兰时装周的中式服饰设计等成果。中国文化体系和文化精品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并且在世界文化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量的“文化输出”,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依托现代设计给予的“动力”,实现着设计文化层面的“华丽转身”,铸就了具有鲜明中国烙印的品牌文化。成绩的背后,应认识到:相较于国外优秀的传统区域文化转型实践,我们尚处于摸索与发展阶段。引领世界先进文化仍属欧美日,主流文化的话语权与主导权不在我们。这与我们博大精深且丰富多样的传统区域文化及高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是不对等、不协调与不相配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实现传统区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础条件。三十余年改革开放气势恢宏、成果丰硕,为文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和技术支撑。当务之急是寻求与之契合的具体策略与方式。大量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基于现代设计学的相关学理与方法论,是达成中国传统区域文化现代化转型可供选择的方略与途径之一。[6]

四、结 论

就传统文化转型与设计文化二者而言,以上仅是基于内涵、关系与现状层面的剖析。应当承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其形成、兴盛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较之今天,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倡导的许多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先进性”也不可同日而语;其中“曾经”的传统设计文化也与今天的现代设计文化存在着思想基础和实践方式上的巨大差异。[3]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标本”与“典范”价值的徽文化为例,作为其艺术领域的代表,徽派雕刻艺术具有独特的工艺,蕴含着特殊意蕴,是徽州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但这种文化形态,无论是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价值观念,还是取材用料、工艺方式等均与现代设计所秉承的理念存在一定“错位”与“偏离”。很难想见,今天的建筑、产品仍会采用工匠手工工艺、以吉祥图案、宗教人物和戏曲故事为题材来设计。因此,以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过“辉煌的过去”,但亟需借助、依托现代主流文化的“改良”与“再造”,以现代化转型的方式达成其 “美好的未来”。而欲达此目标,以现代设计学理念“武装其思想”,以现代设计方法论“指导其实践”,以现代设计价值体系“品评其效用”,无疑是问题得以解决的明智策略与有效途径之一。其中所承载、具有与赋予的历史责任与现实价值及未来意义之重大、急切与重要,不言而喻。

[1]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2]彭新武.人文社会科学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左铁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观产品设计的价值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0(12).

[4]彭泽立.设计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张佑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左铁峰.区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设计文化现状剖析[J].焦作大学学报,2012(9).

猜你喜欢
转型区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转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分区域
沣芝转型记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