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校训精神 培养合格人才

2013-08-15 00:46汪良发
黄山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求真校训黄山

汪良发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走进黄山学院大门,从远处就能看到,正对着大门有一面宽阔而高大的校训墙。校训墙上有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这就是学校的校训。它给师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心灵上的震撼力和精神上的感染力。

校训,一般的解释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据《辞海》的解释,其含义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且实践之。”由此可见,校训首先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与要求,它体现了整个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校训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名片,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2002年9月1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教授发表了《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1]

校训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学科特征、办学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反映出一个学校存在发展的前途和意义。民盟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原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教授曾经说过:“大学的灵魂是它的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而最能反映一所大学传统和特色的是校训。校训对激励全校师生弘扬传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继续奋发向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国内许多著名大学都高度重视校训的提炼并且都各自拥有独特的校训,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账”等等,鲜明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面貌。

黄山学院坐落在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沃土上,这里有着尊知重学、儒风独茂的人文传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出现过朱熹、戴震、胡适、陶行知等一大批思想家和教育家。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他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创立了先进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黄山学院选取徽州本土这位现代教育圣人的名言做校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将永远指明学校前进的方向,成为师生心中永恒的精神动力和践行准则。

黄山学院校训“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教育真谛的紧缩表达,非常质朴、通俗、实在,深入浅出地概括了教育的主旨和本质。2007年,黄山学院开展第二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时,就校训的文化精神和深刻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众多专家学者做出了生动的诠释。综合当时的讨论意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二、三。

一个核心字“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崇高理想,这是人本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3]

两个关键词:“求真”、“真人”。大学的本质在于探求真知、追求真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过:“大学的本质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创新价值观和培养人才,其最本质的是求真育人。大学文化要建立在这个本质特征上,然后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培养人才无需解释,大家都理解。但大学的育人与其他社会机构的育人不同,它是在求真中育人。”[4]“求真”作为大学精神的根本,它鼓励我们秉持率真的品格,鼓励我们以真诚的心态,不断提升大学的质量和水准。一些知名大学的校训直接以“求真”为内容,如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与光明”;加州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使人自由”;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真理与你为友”等等。可以说,因为“求真”精神的支撑,大学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本,造福人类之源,使得大学永远成为人民心中的 “神坛”,令人无限向往。“真人”,陶行知的培养目标就是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整个的人”,生活在人民之中的“人中人”。他要求培养的“真人”,要具备五种生活力,即科学的生活力,健康的生活力,劳动的生活力,艺术的生活力,改造社会的生活力。他在《创造宣言》中强调:“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5]736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他在《教育改造》一文中认为,健全的人格必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2.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3.强健活泼之体格。4.优美和乐之感情。”[6]298陶行知这些教育思想和观点,在当下诚信缺失,易遭假、丑、恶侵袭的社会,有着更鲜活的教育作用和指导意义。

三个环节,即“教、学、做”。要培养真人,就必须遵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什么是“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7]289可见教学做合一,就是要使教与学双方在“做”上、在实践中统一起来,各自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大师曾经提出这一世纪之问,这是中国教育之痛,亦是国之殇。在世界上中国学子恐怕是学得最苦最累的一群人,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培养杰出人才之路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智育,忽视立德树人;重视考试分数,忽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老师的教,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校必须走出单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窘境,走综合培养,尤其是走“教学做合一”的培养道路。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黄山学院的校训内涵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时代要求。

黄山学院确立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为校训,以陶行知为学校永远的精神校长。多年来,学校践行校训精神,求真育人不断取得新成效,各项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升本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办什么样的黄山学院,怎样办好黄山学院”、“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先后组织三次全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理清了办学思路,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依托地域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挖掘地域资源,搭建多种平台,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创业创新教育,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践行校训精神,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求真”是教师道德的真谛,也是教师道德的目标。学校制订教师道德规范,要求教职工要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责任意识,真心教书、真情育人。每位教师既要成为自觉提高自己学识水平和专业造诣的“经师”,更要成为“身正为范”的“人师”。实践证明,只有教师有师德、有学问、有爱心、有境界、有责任,学校的精神家园才能保持高尚和纯洁。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以自己的品德、修养、情操和作用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成为学生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开拓者、学问的传授者和心灵的启迪者。

在校训精神的指引下,学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始终以立德树人、立学为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原则,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改革,积极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校外互动、全员参与育人的教育体系,把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经常以各种方式和途径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街道和农村,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学生在学与行、践行与体验的统一中,不仅关心自己,更加关心他人,不仅关注自我,更加关注社会。如今黄山学院的莘莘学子受校训文化的熏陶,有了一种自信和自觉,真正做到有理想,更有务实;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2]蒋树声.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J].南京大学学报,2002(3).

[3]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N].中国教育报,2012-09-18.

[4]顾明远.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J].教育研究,2010(1).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6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

[6]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2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求真校训黄山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张锦绣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黄山冬之恋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