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气”概念的思辩

2013-08-15 00:44蒋维晟倪祥惠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广东529000贵阳中医学院贵阳550002
江西中医药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中医学哲学人体

★ 蒋维晟 倪祥惠 (.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 广东529000;2.贵阳中医学院 贵阳550002)

在中医学中,“气”为“精气神”三宝之一,但是,关于气的概念却较为混乱,如对于中医学人体之“气”的概念,现行较公认的是《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给出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由哲学“气”的概念变化而来的,中医学中引用了一般公认的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气”是指充塞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亦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见郭霞珍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那么,中医学人体之“气”的概念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是不是相同?因此,有必要厘清中医“气”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关系,并且依据现在中医学中“气”的具体应用情况,确定中医学“气”的概念。

1 中国古代哲学之“气”是个本体论概念,强调“气”的物质性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的理论是强调世界本源的本体论,强调世界的本源是“气”,只不过“气”这种物质的原始态是不能被我们肉眼所能明确察知的,但是随着气的聚集就可以出现一定的形态而为我们察觉,如《易?系辞上》曰:“精气为物。”再如《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都是强调了“气”是个本体论概念。

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引入气的概念,首先使用了“气”的本体论概念,强调了世界和人的物质性。其次使用了“气”的功能性含义,这一点吴元黔氏[1]曾经明确指出:无论《内经》中的“气”怎样复杂,概括起来不外两种:一是指构成人体各种脏腑器官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精微物质,实际上是指一种能找到基本形态结构的极小的物质微粒;二是指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表现。

2 将中医学人体之“气”定义为“物质”不妥

现行各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给出的“气”概念大同小异,如郭霞珍版教材定义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气”的阴阳属性为阳,并且将“气”的功能归纳为5项:(1)推动作用;(2)温养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考察这些内容可以发现:定义并没有给出“气”的具体物质形态、结构,认为气是“最基本的物质”,却没有指出是什么样的物质,是原子?还是分子?抑或是其他的结构?而是给出了“气”的功能,进而将人体中具有这些功能的物质称为气;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物质和功能是不可分割的。这就在逻辑上产生了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够确知其功能的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气”到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定它为何物呢?这同时也让我们坚定了“气”是可以研究清楚的信念。

首先,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有氧、碳、氢、氮、钙、磷、硫、钾、钠、氯、镁、硅等等共12种宏量元素和78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也是活力很强的物质,但是,中医“气”概念中的“活力很强”的“活力”与化学元素本身的“活力”显然不能相提并论,人体的“气”大多需要元素采取一定的空间组成结构(大多是复杂的分子或者离子团)才具有的一定功能。

其次,如中医学中常说有“邪气”,“邪气”显然属于“气”,按照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邪气”应当具有物质性的,但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医学认为邪气是泛指一切的致病因素,我们知道情志刺激可以导致疾病,是致病因素,但是情志刺激显然属于精神意识范围,而不是物质。

再次,中医学中常说的“营气”的归属也是个问题,中医学五版规划教材(印会河主编)将“气”的功能也归纳为五项,但是第二项是“温煦作用”而没有营养作用,于是有张超群等[2]认为:营气不具气的属阳的性质,没有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等作用,故而提出“‘营’非‘气’”之论。如果选用现行教材将第二项调整为“温养作用”,也同样不能解决“营气不具气的属阳的性质”的问题。

因此,把中医学人体之“气”定义为“物质”似有不妥,概念的含糊不清必然导致中医学理论出现许多在逻辑上难以解决的问题。

3 中医学的“气”更多强调的是功能的概念

考察“气”的功能会发现:这既有明确结构的物质产生的作用,如部分的推动作用、防御作用和温养作用等,又有不知道或者没有明确结构的物质产生的功能,如部分的推动作用、温煦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等。实际上,这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相似,即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但是运动不是物质。

更重要的是在中医学对“气”理论的临床运用中让我们知道中医学的“气”更多的是强调功能的涵义。如在最重要的“气虚证”的运用中,中医学认为气虚证是指人体之气不足导致气的基本功能减退的虚弱证候,这里的“气”,指的是全身之气,也涵盖脏腑、组织之气。共同的临床表现是:神疲乏力,气短息弱,声低懒言,或面白少华,头晕,自汗,易感冒,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嫩,脉虚弱。各脏腑气虚证还有各自的特定表现。考察上述“气虚证”的表现会发现:“气虚证”的共有症状基本上都是功能衰弱的表现。当然,依据结构与功能不能分离的原则,功能出现障碍意味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变化,但是这个结构(细胞层面的,不是分子层面的)变化和功能障碍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神疲,既可能是大脑出现结构异常,也可能是营养不足,还可以是大脑的功能障碍,因此,仅仅依据功能确定出的结构变化就具有了不确定性。

所以,现行中医学理论中的“气”更多强调的是功能的概念。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气”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的概念有所不同,在中医学中更强调它的功能特征,笔者早在2006年就指出中医“气”理论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假说”[3],要想完善中医学“气”理论,必须给出“气”的确切含义,笔者认为中医学中应用的“气”更多的是侧重功能方面,因此,建议引入“物质”或者其他概念专指中医学“气”的物质含义部分,而将“气”的概念用以专指功能,这样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就可以解决上述众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也符合中医学对“气”的阴阳特性的规定。

[1]吴元黔.对中医学气和经络传统理论的一些新认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3):83 -86.

[2]张超群,任增.“营气”非“气”论[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5(2):68-69.

[3]倪祥惠.中医“气”理论之商榷[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30(4):343-344.

猜你喜欢
中医学哲学人体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菱的哲学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