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质条件下的公路选线设计探讨

2013-08-15 00:55任莎莎
交通运输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路堑选线路堤

任莎莎

(衡水市公路勘测设计所,河北 衡水 053000)

0 引言

道路定线要受自然条件、技术标准、国家政策、社会环境、道路美学和民族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和植被等。选线时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足够的自然条件等资料,查明特殊地区和不良地质地段的分布范围、类型、规模和严重程度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灵活运用选线原则和掌握选线要点。结合实践,针对其中的几种常见地质条件提出公路选线的合理设计。

1 风沙地质下的公路选线

风沙给公路养护、运营带来了沙害,其危害程度与沙源、风力和地貌有关。其危害的具体表现为:一是风蚀,即路基容易发生边坡或路肩被风蚀而遭破坏,以路堤的路肩和路堑的边坡受害较为严重,有时路堤的路肩被局部掏空,危及行车安全;二是沙埋,在路基的零断面,低路堤、浅路堑路段最易遭沙埋而造成路基积沙和排水不良等病害;三是堵塞桥涵,当风沙地区的桥涵被流沙堵塞时,一旦出现暴雨,因排水不畅,就会危及或冲毁路基。此外,风沙还使空气混浊不清,影响驾驶员视线,危及行车安全。做好公路沙害防治,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长期的治理。

针对风沙对公路的危害,根据风沙地质条件,在进行公路选线设计时应当首先深入调查研究,弄清各种沙丘的成因、性质、活动情况以及风力、风向、沙源、地形和地貌等主要特征,应当尽可能绕避严重流沙地带。在大面积沙丘地区,如流沙不能绕避,应尽可能选择在沙丘边缘地带、沙丘中的河流两岸和古河道及沙丘之间的湖盆草滩、大山或高地的前缘背风地带等沙害较轻的地带通过。而对于风沙覆盖的山地、丘陵地区,路线宜选在沙带间的丘陵地通过。受条件限制,必须穿越沙带时,则应当选取在沙带最窄部位,以路堤正交跨过。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为主的局部流沙地区,路线应尽量通过半固定、固定沙丘地区,并尽可能不通过沙丘的下风侧,而且应当避免沙体移动掩埋公路。同时考虑到路线与主风向垂直时,路堤的上风侧常形成大量积沙,使路肩遭受风蚀,路堑亦容易积沙,边坡易遭风蚀,故路线走向应尽量与当地风向平行;另外应当尽量少设曲线,必须设置时,宜采用大半径曲线,曲线段宜设路堤,并将弯道外侧面对主导风向。针对风沙地质条件的公路路线纵断面设计,应尽量采用适当高度的路堤,路基边坡应采用较缓的流线型,不填不挖路基及路堑都容易被沙埋。

2 冻土地区的公路选线设计

对于冻土地区的公路建筑物来说,其主要遭受到的危害集中在路基以及桥涵建筑部分。对于路基冻害,其表现为下沉和冻胀,一般遭受冻害是松散土和粉状土的路堑及不填不挖路基。路堑冻害往往导致边坡滑动,边沟挤坏,若遇埋藏冰层就成了泥槽。石质路堑有裂隙水时,冬季冻结形成冰锥,危及行车安全。而对于桥涵建筑物遭受冻害则表现为基础凸起和下沉现象,桥涵附近的冰锥、冰丘还可能产生冰塞现象,挤压桥涵。

对于冻土地质条件下进行公路选线设计,在路线通过山坡时应尽量选在平缓、干燥、向阳的地带。但鉴于阳坡的融解层深度大,所以在山坡较陡、节理发达、风化严重的阳坡选线时,同时要兼顾考虑绕避不良地质地段。当路线通过山岳丘陵地区时,则适宜选取融冻坡积层缓坡的上部,沿着大河河谷定线时,宜选在高台地上,以较短的距离通过多年冻土边缘地带,避免沿着融区附近的多年冻土边缘地带布线。路线宜选择在岩石,卵石土,砾石土,粗、中、细砂和含水量小的粘土,粘砂土,砂粒土等少冰冻土地带。在多冰冻土的地层通过时,应避免在腐殖土、粘砂土、砂粒土和粉砂地段,尤其避免在饱冰、富冰冻土的含冰土层中通过。对于厚层地下冰、热融滑坍、热融湖(塘)、冰锥、冰丘和沼泽等不良地质地段则首先要考虑绕避。同时对于冻土地区的公路路线应尽量采用填方,尽可能避免挖方、零断面或低填浅挖断面。如受条件限制时,亦要缩短零断面、半填半挖及低填浅挖段的长度。在饱冰冻土和厚层地下冰地段,应避免以挖方通过。大、中桥宜选在大河的融区地段或基底为少冰冻土的河段。注意避免将一座桥设在融区和冻土两种不同的地基上。隧道应尽量避免穿过地下水发育的地层。对于洞口位置则应尽量避开热融滑坍、冰锥、冰丘以及厚层地下冰等不良地质地段。

3 黄土地区的公路选线设计

黄土地区的湿陷对建筑物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由于黄土遇水使粘结土粒的胶膜胀大,粘结力减弱,并使土内起胶结作用的易溶盐溶解,在自重及外力作用下即产生沉陷。公路建筑物不能适应这种迅速沉陷,轻则变形开裂,严重时破坏倒塌。同时鉴于黄土沟谷两岸一般工程地质条件比较恶劣,坡脚不稳,容易发生崩塌或滑坍。此外,黄土与其下红土层接触面多向沟床倾斜,有的红土层不透水,地下水则沿此接触面移动或渗流,易产生滑坡。地面水渗入松散的黄土体内,破坏了黄土的胶结性,同时在动水压力作用下,黄土中的胶体粘土微粒被水带走,形成地面坍陷,继而冲成洞穴,即称陷穴。另外黄土路堑的主要问题是边坡的稳定性。它与路堑的深度、边坡坡度、排水和防护等有关,还受地貌、气候条件及黄土性质的影响。

针对黄土地区地质条件对公路的危害,为此对于这种地质,公路路线应尽量走在黄土塬、宽谷阶地、平缓斜坡以及比较稳定的沟谷地带,尽量绕避陷穴与冲沟发育的塬边和斜坡地带。路线通过湿陷性黄土地区时,应尽量选择湿陷性轻微、地表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带通过。路线跨越黄土深沟时,应结合地形,降低填土高度。当沟谷宽敞,谷坡稳定平缓时,可沿沟坡绕向沟谷上游以降低填高。当沟谷深窄,谷坡陡峻且不稳定,绕线困难,同时沟谷不长,沟底纵坡较陡时,可将线位移向沟脑附近,以降低填高。高填路基具有基底不均匀下沉量大、占耕地多等缺点,在工程造价出入不大时,应尽量采用桥梁方案。在跨越深沟时,应尽量降低线位高度,并选在墩台地基较好的地段通过。选线时还应对深挖与隧道进行综合比较。黄土隧道应绕避不良地质地段,尽量设在土质较好的老黄土层中,并注意避免偏压。

4 高烈度地质下的公路路线设计

不同地形和地质条件下地震的危害表现为,深谷、悬崖、陡坡、陡坎等地段受震后容易产生崩塌。地震对不稳定、风化破碎的陡峻山坡也易造成滑坡及崩塌。地震还可促使古老滑坡、泥石流复活,并可造成新的泥石流。平原地区地震时,也会产生地面裂缝,出现翻砂冒泥。地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地震危害的程度亦不相同。完整、风化轻微的基岩、洪积胶结的大块碎石土等地基最为稳定。流塑状态的粘性土、粘砂土层、饱和砂层(不包括粗砂、砾砂)、淤泥质土、填筑土等地基抗震性能最差。饱和松散的粉细砂、细砂甚至中砂受震后,可能发生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能力减弱或丧失。

处于高烈度的地质条件下的建筑物,因强度、结构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抗震能力。隧道因埋藏在地层中而抗震能力强,但洞口和浅埋的隧道较易受地震的破坏。高路堤、深路堑易受到破坏。具有对称的或整体结构的桥涵抗震力较好。特大桥、大桥等大型建筑物,如地基不良,受震后墩台基础易产生下沉,桥墩台支座、梁部亦易受到破坏或推移,修复不易。就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来看,涵洞比桥梁好,隧道比深路堑好。

因此,干线公路应尽量绕避高烈度地震区,难以避开时,路线应选择在最窄处通过,并宜采用低路堤。路线必须通过高烈度地震区时,应尽量利用有利地形,避开悬崖陡壁、地形复杂和不良地质地区,以减少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坏。地震区桥梁位置应尽量选择在良好的地基和稳定的河岸地段。如必须在易液化砂土、粘砂土、软土或稳定性较差的河岸地段通过时,路线应尽量与河流正交。

5 结语

本文探讨了常见地质灾害对公路建设的影响,提出基于地质条件下的公路选线策略,把握公路选线绕避灾害的选线技巧,在重视地质勘察的同时通过科学合理选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公路选线的安全性。

[1]段霞忠.公路选线中的常见地质灾害及选线策略[J].科技信息,2009,28(1):118-119.

[2]张选虎.浅谈不同地质条件的公路选线策略[J].山西建筑,2010,31(1):31-33.

[3]王祖东,王仲硕.工程水文地质对选线的影响[J].河南交通科技,2007,23(6):11-15.

猜你喜欢
路堑选线路堤
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监测与分析研究
高边坡路堑监控量测技术控制要点
路堤下CFG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探讨
某高速公路复杂地质路堑高边坡防护工程设计
基于压缩感知的电力系统故障选线研究
小波变换在电力线路故障选线中的应用
预裂爆破技术在路堑施工中的应用
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堤临界高度研究
基于强跟踪滤波器的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
近似熵在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