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汽车的产业国际化

2013-09-07 10:31张默含胡阳
浙江经济 2013年14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汽车企业

文/张默含胡阳

汽车产业是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浙江民营汽车产业不仅“引进来”国外先进技术,而且“走出去”直接投资,助推民营汽车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汽车产业是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就业面广、投资消费拉动大、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强。因为汽车产业中间投入比重大、产业链条延伸长,对工业、服务业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并且间接带动效应远大于直接带动效应。目前全球汽车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产业组织化零为整、产业分工唇齿相依、产业研发利益共荣”等趋势。浙江省民营汽车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最近一些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引进来”国外先进技术,而且“走出去”直接投资,助推浙江民营汽车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产业组织“化零为整”。1964年,全球独立的大规模汽车企业有52家。随后由于全球汽车产业生产过剩,各国对节能排放和安全标准门槛逐步提高,通过并购或参控股等重组手段,形成了“六大三小”的寡头垄断格局。“六大”是指年生产规模在500万辆以上的六家巨型跨国企业,包括: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丰田、大众、雷诺—日产。“三小”则是生产规模在200万辆左右的三家相对独立的汽车厂商,包括:本田、标致雪铁龙、宝马。大规模和频繁的国际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组织面貌,使得汽车产业趋向集中,日益成为全球性产业。全球汽车产业链整合不断扩展,跨国企业最大程度地以最低的成本整合散落在全球的资源,为其发展提供全球动力。

产业分工“唇齿相依”。全球汽车产业分工格局已经呈现出如下态势: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占据汽车产业链高端,主要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及全球营销网络拓展等环节;发展中国家位于汽车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高端资源依赖加大。汽车产业的全球布局不再受地理范围的局限,日趋立足于全球平台整合。主要汽车企业利用全球资源,达到投资、生产和销售的优化配置。发达国家跨国汽车企业和新兴汽车市场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利益共同体。

产业研发“利益共荣”。汽车产业的发展经历三个时期:第一,“先进去”时期,率先进入的企业因供不应求而获取了暴利;第二,“低成本”时期,产品过剩迫使企业进行低成本竞争;第三,“创新”时期,在无法降低成本的条件下,企业转向研发与管理创新,生产差异性产品。发达国家主要汽车企业目前处于第三时期,为了确保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功效,彼此之间形成创新利益共享机制。一是市场竞争对手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携手在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上进行联合开发,实现优势互补;二是集团内部或相互有资本关系的企业之间伙伴式开发,分摊巨额的开发成本,实现集团或资本联盟内部的技术优势互补。

产业国际化对比分析

合资实现市场换取成熟技术VS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资金猎获关键技术。中国国有汽车产业普遍采用市场换成熟技术的合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汽车企业产业生产水平。但是,在合作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一直对中方有所保留。于此不同,浙江民营汽车产业发展不仅依托于“引进来”合资,更通过“走出去”直接投资猎取关键技术,将被收购企业的研发团队据为己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缺乏核心技术受限国内市场VS具备核心技术面向全球市场。中国国有汽车产业被发达国家跨国企业“锁定”在低端制造环节,无法实现向价值链两端延伸。而浙江民营汽车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获取核心技术,尝试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拓展更大的利润空间。在销售过程中,在立足本土市场的同时,利用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开拓外部市场。要让中国的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让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

初步具备规模优势VS尚未具备规模优势。从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看,汽车产业最小有效规模点为年产100万辆,最优有效规模点为年产200万辆。2012年,上汽销量达到446.14万辆、东风307.85万辆、一汽264.59万辆、长安195.64万辆、北汽169.11万辆,初步具备了规模优势。浙江7000余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200家,呈现投资分散的特点。中国最大民营汽车制造商——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2010年全年销量达41.5万辆,较上年成长27%,还远低于最小有效规模点,规模优势尚未具备。

享受政策保护具备投融资优势VS政策保护缺失导致投融资乏力。中国汽车产业是受政府严格保护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现有政策“保护在位者、限制新来者”。政府对民营汽车企业的管制主要体现在投融资渠道设置上,比起国有汽车企业,民营汽车企业在投融资能力上处于弱势,现有政策成为民营汽车企业投融资发展的“绊脚石”。随着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中国汽车产业由单纯的国有资本,转向了国资、民资与外资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这将更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对外直接投资案例

众泰、吉利:面向周边发展中国家效率和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浙江民营汽车企业通过先海外设厂(绿地投资)后CKD、SKD的方式出口汽车。众泰把海外战略布局在东南亚市场,目前已在越南、斯里兰卡、印度投资建设了三个组装厂,年产能2万辆。2009年12月,吉利在印尼雅加达组建CKD生产线,年轿车产能可达1万辆,当前CKD项目所需的零件全部取自中国。2010年1月,吉利MK车型CKD组装线涉足俄罗斯,标志着吉利东欧营销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实现吉利3年内出口俄罗斯10万套/年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通过先绿地投资后CKD、SKD的方式,可以整合当地廉价资源、降低成本、获取效率,为企业出口打开了海外通道。

吉利、圣龙、韵升、华翔:面向发达国家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2010年8月,吉利全资收购沃尔沃,获得了商标权、发动机公司、2个完整的生产企业、3个汽车零部件公司、10多个产品及产品平台、2000多个销售服务网点、3800多名研发工程师、10000多项专利等。2009年10月,宁波圣龙收购美国SLW汽车公司90%以上股权,使圣龙的汽车油泵市场份额上升到全球第二位。2009年12月,宁波韵升收购日兴电机工业株式会社79.13%的股权,完善了汽车电机产品链。2010年,宁波华翔收购了英国捷豹路虎真木件制造中心,跻身汽车真木饰件行业的世界三甲。通过并购发达国家先进的汽车企业,可以迅速获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

万向:面向全球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万向集团对外直接投资历程走上了一条“利用国外资源、占领国外高端市场、接轨国际先进技术和主流市场、实施海外经营”的战略轨道。早在1994年,万向开始构筑海外经营战略平台。首先,组建万向美国公司,在组织体系上确立海外经营的实施主体;通过“由内而外、以外促内”的海外战略,接轨国际前沿技术(收购美国DS汽车转向轴业务),消化吸收再创新。随后,构建国际营销渠道,逐步在全球主流市场营销;在全球广设营销网络,可以更加接近消费者终端市场,为企业在全球获取市场份额打下基础。

思考与建议

浙江民营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助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予以认知思考。

——重点扶持产业领头羊与细分行业小巨人,实现规模经济。浙江作为汽车“消费大省”,却不是汽车“生产强省”。汽车产业中既有技术国际领先,在国内汽车产业中处于标杆地位的大型企业;也有发展势头迅猛、特色鲜明,在细分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中型企业;还有数量众多、产品种类纷繁复杂的小微企业。政府首先应该根据产业分布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扶持不同规模企业,重点培育省内汽车产业“领头羊”。同时,也要意识到浙江汽车零部件企业和这些巨头进行全面竞争还为时过早,但是在一些细分市场,还是可以培育出一批细分行业的“小巨人”。

——最优化配置要素资源,提升产业链位置。省内民营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宏观层面对资源的协调,应该加大对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的扶持力度。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应从宏观层面积极鼓励省内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新能源技术,扶持整车和关键部件的制造,将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效有序地发展壮大,争取占领新能源汽车“制高点”。

——构筑省内公共研发平台与全球销售网络,形成要素分离再整合机制。面对省内民营汽车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单打独斗、以邻为壑”的局面,应该积极催生省内汽车产业科技创新技术平台,主要参与者“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例如,可以通过省内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平台,构筑全省促进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而谨慎地利用全球资源;通过海外并购、海外设厂等各种形式嵌入全球销售服务网络,建构省内要素共享机制,共同开发海外市场。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帮助中小型民营汽车企业在共享以上资源的基础上降低研发、生产、物流等各项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配套能力。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汽车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3D 打印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