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巨大多形性腺瘤恶变1例治疗后观察

2013-09-12 01:02张隽华刘岳川张立姚慧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多形性鼻甲鼻中隔

张隽华 刘岳川 张立 姚慧娟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9岁,因持续性鼻堵塞7年,近8个月来渐重,且伴有鼻出血、鼻肿大。于2006年8月12日入院,既往体键。检查:鼻背膨隆扁平畸形,右鼻腔粉红色肿物,表面不光滑,可见血管、血凝块及伪膜,质中等硬,麻黄素收缩不良。左鼻腔正常。鼻窦冠状位CT提示:右鼻腔软组织密度影,上颌窦、筛窦密度增高。诊断:鼻腔肿物。于2006年8月14日全麻下行鼻侧切开术及鼻内窥镜联合应用。扩大梨状孔沿被膜探查、剥离肿物,见其生长于平右下鼻甲上缘近鼻后孔处。完整摘除肿物及其附着处的一部分鼻外侧壁组织。大小约6.0 cm×4.5 cm×3.0 cm。术腔见鼻中隔、鼻腔顶黏膜光滑完整,较苍白,鼻腔外侧壁有向鼻窦内移位,上、中、下鼻甲均不同程度萎缩、变形,鼻内镜下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并从中鼻道上颌窦、筛窦开口处吸出粘稠分泌物。无活跃出血点,无瘤体残留,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切口分层缝合,手术结束,送病检。术后患者鼻腔通气畅。病理检查:肿瘤不规则形肿物,表面结节状,部分有包膜,切面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略半透明,质硬脆。镜检见:部分区域散在及片状腺癌,有少量黏液及软骨细胞,边缘有出血,坏死。见图1照片。诊断:右鼻腔多形行腺瘤部分恶变。术后第四周行放疗。复诊3个月、半年、1年、2年、5年无复发。

图1 散在片状腺癌,有少量黏液及软骨细胞,边缘有出血坏死,HE×400

2 讨论

多形性腺瘤是涎腺常见的交界性肿瘤。最早被认为系上皮和间叶组织混合发生。由Minsen于1874年命名为“混合瘤”,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Willis于1948年改称为“多形性腺瘤”至今。腮腺最多,其次为腭部小涎腺及颌下腺,发生于鼻腔者并不多见。近年来偶尔有报道,但鼻腔多形性腺瘤恶变仍罕见。

鼻腔多形性腺瘤来源不清,可能是鼻黏膜黏液腺,或异位唾液腺,或鼻中隔下部的JACOBSON'S梨鼻器官等。目前认为是唯一的起源于非鳞状上皮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鼻中隔骨部和(或)软骨部,外侧壁少见,鼻窦者罕见。本例根蒂部位于鼻外侧壁下鼻甲上缘近鼻后孔处。多为无痛性生长,可以长得很大。治疗以手术为主。为避免瘤组织脱落,引起“癌种植”和复发,对于较大肿瘤应采取鼻侧切开及鼻内窥镜联合应用的方法,最大限度完整切除瘤体,切勿损伤包膜。对已有恶变的肿瘤患者,术后治疗遵从现阶段有效的“抗癌”治疗原则,进行必要的术后再治疗,注意定期复诊。

长时间观察本病例,预后好,无复发,无癌瘤转移,鼻腔多形性腺瘤国内文献报道近80例,不多也不少,是否可编进新教材,提示同仁鼻腔鼻窦肿瘤,除常见的如(内翻)乳头状瘤、血管瘤、癌瘤等以外,还有多形性腺瘤。从而探求其发病机理,规范诊断治疗,特别是手术治疗模式。

猜你喜欢
多形性鼻甲鼻中隔
儿童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护理学与药理学探析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研究
鼻中隔矫正术后采用鼻中隔褥式缝合的疗效观察
鼻内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