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印报刊资料》研究述评

2013-09-12 02:23蒋鸿标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广东湛江524088
图书馆建设 2013年9期
关键词:报刊资料期刊

蒋鸿标 (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 广东 湛江 524088)

1 《复印报刊资料》概述

《复印报刊资料》(以下简称《资料》)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从国内报刊发表的文献中筛选出来并按专题和学科类别重新编辑出版的二次期刊,与《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学术文摘”。据报道,《资料》最多时有期刊164种[1],分属四大专题:哲学政法类、经济管理类、教育类、文史及其他类[2]。但笔者通过中心网站统计四大专题所包含的期刊数量发现,已有12种期刊停刊,目前正在出版的仅有119种[3]。中心除了出版二次期刊外,还创办了《情报资料工作》、《政治经济学评论》、《创业家》等数种原发期刊,并将1995年以来转载的文献建立了全文数据库。

据称,目前《资料》拥有各学科编辑100 余人,聘请了150 余位专家组成编审队伍,从国内公开出版的近4000种社会科学类(以下简称社科类)报刊中筛选出优秀论文,年转载论文约2万篇[4]。然而,笔者发现,在全文数据库 “其它类刊”转载的11000多篇文献中,不少来源于科技类期刊,说明文献来源并不限于社科类期刊,如《论中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出自《环境保护》2000年第6期、《城市饮用水地表水源非点源污染研究》出自《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第4期。

《资料》从1961年创刊至今已有50个年头,可以说它曾经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资料》是非网络环境下的产物,自2000年以来,高校图书馆普遍实现了网络化,维普、中国知网、万方等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引进为读者使用电子文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其不再依赖纸本期刊,《资料》已从非网络环境下的检索和阅读功能演变为网络环境下的检索和评价功能,从学术研究的载体变为学术评价的工具,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2 《资料》研究现状

2.1 《资料》研究概述

笔者以“复印报刊资料”为检索词,采用题名途径,模糊匹配,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进行检索,获得542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13年4月1日),除去不相关及一稿多投的文献,研究《资料》的文献实际只有89篇(见表1)。其中,2009年的16篇文献中有15篇是关于《资料》系列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分析,同质化严重。研究主题可归纳为:特点与利用、功能与作用、建议、其他等(见表2)。

表1 1986—2012年《资料》研究文献年代分布

表2 《资料》研究主题文献分布

89篇文献基本上都涉及《资料》特点的描述,处处充满赞美之词。笔者通过去同存异,共归纳其具有出如下特点:全面性(广泛性)、系统性、学术性、公正性、权威性、实用性(方便性)、检索性、时效性、连续性、专题性(集中性、针对性、选择性)、新颖性(创新性)、论争性、补充性、前沿性。《资料》这些特点的描述都是在非网络环境下总结出来的,自图书馆实现网络化以来,在普遍引进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情况下,《资料》的这些特点不复存在。

在上述14种特性中,除了全面性、实用性、专题性和新颖性存在不同的表述外,其余10种特性表述专一,其中全面性、系统性、学术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出现的频率最高,但有点夸大其词。

2.1.1 “全面性”不全面 所谓全面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来源报刊全面,二是指相关文献没有遗漏。然而,首先,依靠100多名编辑(相当于一个编辑负责一种期刊相关文献的筛选)和150多位专家(相当于一个专家负责一种期刊文献的复审)从国内出版的近4000种社科类报刊中筛选“优秀论文”谈何容易;其次,论文发表的分散性对筛选“优秀论文”更是难上加难;再次,《资料》转载的文献部分来源于科技类报刊,所选文献只是一部分;最后,在所设的相关专题中,转载文献未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如 “图书馆绩效管理”、“图书馆绩效考核”等课题是近年来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但《资料》没有转载一篇相关文献。

表3 1979—2011年我国出版期刊数量对比

我国从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的1979年至今,期刊数量增长了570%(见表3),期刊出版周期也纷纷改为旬刊、月刊、半月刊甚至周刊,论文数量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编辑人员与复审专家数量以及时间有限。非网络环境下,期刊出版数量少、出版周期长、论文数量少,筛选“优秀论文”相对容易,但在目前出版期刊数量多(报纸数量也多)、出版周期短、论文海量的情况下筛选“优秀论文”,有如大海捞针,挂一漏万在所难免。

2.1.2 “系统性”不系统 所谓系统性,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资料》所设的专题各成体系,二是指各专题转载的文献完整,与全面性相辅相成。然而,由于所设专题专指性差,导致“在各专题之间形成了并列、交叉、包含的诸多关系”[5],加之由不同的编辑完成不同专题文献的收集,更导致了同一文献被不同专题期刊转载现象的产生。而一些文献归类标准的不统一使得《资料》的系统性更差,如《职场江湖:如何“八面玲珑”》(《21世纪》2009年第8期)是一篇关于应对职场技巧的文章,应归入“政治学与社会学类刊”;《把世界当成一朵莲花来爱》(《文苑》2009年第5期)是一篇散文,应归入“文学与艺术类刊”,但它们都被归入“其它类刊”。

2.1.3 “学术性”不纯 学术性也称理论性,是指转载的文献具有“学术”的特征,有完整的摘要,并附有参考文献的一类文献。事实上,一方面,《资料》转载的文献除了“重要论文”外,也包括“重要动态、背景资料等代表性文献”[2],这与其标榜的“学术性”自相矛盾,也削弱了其“学术性”的地位。另一方面,《资料》除了转载期刊论文,也转载报纸文章,而报纸文章基本上不具有“学术性”。例如,在“其它类刊”转载的11000多篇文献中,《“自欺欺人”的当代版》(鄢烈山)、《不要中了愤怒的计》(王玉红)、《中国人的三种活法》(王开林)等这些反映社会现象、人生修养、生活的文献,属于散文中的小品文,不但没有学术性,而且存在严重的一稿多投行为。其他专题也有同样的情况。

2.1.4 公正性和权威性有失偏颇 公正性和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公正性就不会有权威性,权威性是建立在公正性之上的。一些作者将《资料》不以刊物的级别来确定选取范围、将个别无名小卒的文献被转载视作“公正性”,但从《资料》的筛选原则、过程和文献来源来看,其公正性和权威性有失偏颇。

全文转载的筛选原则是:“内容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含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或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反映学术研究或实际工作部门的现状、成就及其新发展。”[2]2008年中心制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则包含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和课题立项5 个指标[4]。《资料》编审队伍主要依托于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其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教育学会等单位也有专家参与[2]。这说明编审队伍主要由主办学校各学科人员组成,校外人员并不多。《资料》筛选的过程是:全文转载的论文先由编辑初选,再由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复选。转载与否最后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决定。

由此可见,除了课题立项(以课题论文作为转载条件之一未免简单化)是“硬”指标外,其他都是“软”指标(定性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每篇文献只能由相应专题的一个专家复审,加上他们都是兼职的,对于由编辑拟选的转载文献,根本无暇顾及,因而不可能完全按照筛选原则决定取舍。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存在,编辑和专家也难以做到独善其身。赵丹群认为,《资料》的评价功能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学术评价制度不健全、评审专家的遴选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更不可能做到客观和公正,单纯依靠定性的专家评价法也无法实施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分析”[6]。从中心转载自家文献和自办原发期刊文献数量最多的事实(见表4和表5)可以看出,“公正性”不过是一些作者的赞美之词,是缺乏调查和分析的。

表4 中国大学排行榜前10名与中国人民大学文献被转载数量对比(1995—2012年)

表5 CSSCI(2010—2011年版)图书情报类期刊分区前10名与《情报资料工作》文献被转载数量对比(1995—2012年)

权威性应体现在《资料》转载的文献是否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而不是《资料》本身是否被认同。在学术界,人们一般用被引频次来衡量文献的社会影响力,但由于《资料》是从刚出版的期刊中筛选文献,因而其权威性不体现在被引频次上。虽然引文统计存在一定的缺陷[7],也受到策引、自引等不良动机的影响,但其客观性不容置疑。而《资料》采用的同行评议毕竟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行为,尚有许多需要探研的问题,难免见仁见智”[4]。事实上,“选文不同程度地受到文摘员主观意志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复印文章不等于优秀文章”[8]。下页表6揭示了转载文献被引频次与同类文献最高被引频次的巨大差距,说明转载文献仅是“见仁见智”的结果。

从一些转载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来看,《资料》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大打折扣,如在关于“复印报刊资料”研究的89篇文献中,《资料》转载了50篇,占总数的56.2%。被转载的文献也是错误百出,或者正文内容存在错误,或者题名表达不当。例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魅力新探》一文(《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9年第2期),正文所涉及的3个数据是错误的:《资料》“所选印的文献源自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300种报刊上”、“据统计,我国现今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1791种,期刊7092种”。事实上,1999年前后《资料》转载的文献来源于3000余种报刊,国内出版的报纸超过2000种,期刊超过7900种;《图书馆学改革条件论》一文(《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1期)则存在命题不成立的问题。图书馆学是一门科学,属于抽象的理论,而改革是指改变、革除旧制度、旧事物中不合理的部分,即改革的对象是具体的事物,因而“图书馆学”与“改革”联系不上。

对《资料》的功能、作用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由于受到非网络环境的限制,因而研究者的表述都带有非网络环境的色彩。例如,杜维芝表述的功能包括:“(1)具有使专题的信息密集化、系统化的功能;(2)具有弥补报刊订阅不全,扩大文献信息源的功能;(3)具有独特的检索功能;(4)具有鉴定核心期刊的功能。”[9]戴强表述的作用包括:“(1)为高校师生撰写学术论文提供了方便;(2)便于图书馆和资料室对各种学科的资料进行长期保存,提供使用;(3)为图书馆和资料室在服务质量上有所突破起重要作用。”[10]张凤琴表述的作用包括:“(1)能帮助用户收集专业报刊以外的中文专业文献,缓解专业文献分散与专业文献全面、系统的需求之间的矛盾;(2)为用户节约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11]在利用方面,张春梅和柯碧云提出利用《资料》为“科研型用户服务、为教学型用户服务、为学习型用户服务、为应用型用户服务”[12]的观点。梁萍则提出:“(1)根据用户的结构及需求特点进行开发利用;(2)根据读者的需求心理进行开发利用;(3)挖掘《资料》资源,开展信息服务;(4)立足校内,面向社会,力求资源共享。”[13]

表6 部分转载文献被引频次与同类文献最高被引频次对比

关于《资料》的属性,多数作者认为是“二次文献”。所谓二次文献,通常是指对一次文献(原发文献)的外部特征如题名、作者、出处等信息进行著录,或将原文压缩成简介或摘要,并将其有序化的一种文献形式,目的是为读者获取原文提供线索,如《全国新书目》、《全国报刊索引》、《化学文摘》等。

周晓英和余隽菡认为,《资料》“具备二次文献的报道和检索功能,具备三次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权威性选取信息的功能,所以,它可以看做是介于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之间的信息产品”[2]。所谓三次文献,通常是指对一次文献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述而形成的文献,即是对一次文献的浓缩,强调是的结果(如综述、述评、年鉴、百科全书等),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专题研究概况或百科知识,而《资料》是对拟转载的文献作综合分析,强调的是过程,与三次文献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资料》转载的每篇文献都是已经在原发报刊上正式发表的,对拟转载的文献重新编辑出版属于同一文献的重复出版,虽然增加了作者索引,但不具有二次文献或三次文献的特征,而是具有论文集的特征。例如,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文献编目论文选》、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馆馆藏建设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馆学研究进展》等,收录的文献也是从原发期刊上筛选出来的,只不过这些论文集以图书的形式出版,而《资料》则以期刊的形式出版罢了。所以,有些作者认为《资料》具有新颖性(创新性)的特点是没有道理的。

2.2 《资料》研究的误区

2.2.1 将一些文献的参考文献来源于《资料》作为其重要性的依据 如某作者统计表明,其校教职工在1987—1991年发表的68篇论文中,参考文献来源于《资料》的有23篇,“表明《资料》在我校教学和科研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国内任何一种刊物也无法与之相比的”[14]。这种情况反映了作者学术态度的不严谨,一方面违反了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另一方面不尊重原发期刊,是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的表现。

2.2.2 与事实不符 如有作者如此描述:“《资料》的文献来源是目前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近3000种报刊,仅全文复印已列专题的非专业报刊上的重要文献。对专业报刊的论文,在对应的专题中除了特别重要的以外,一般不予复印,只作索引。”[15]事实上,《资料》转载的文献来源于专业报刊,而不是非专业报刊。又如有作者如此描述:“由于目前国内数据库和检索工具基本按照文献类型集中文献,期刊、图书、报纸会分别集中,如中国期刊网主要收录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超星数字图书馆主要收录图书,而《复印报刊资料》在收录期刊的基础上还收录报纸资料,这也是它的特点之一,使其能够具有跨载体类型较全面地实现专业资料的集成。”[2]事实上,中国知网和超星数字图书馆收录的文献包括图书全文、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全文等多种类型,按文献类型建库,不等于只收录某类型文献;所谓载体,是指记录文献的介质材料(如纸张、胶卷、磁盘、光盘等),而不是指文献类型。这些错误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资料》和数据库的认识肤浅,另一方面反映了编辑水平有限。

2.2.3 数据错误 如《资料》“现已开设专题1000多个”[16]、《资料》“所选印的文献源自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300种报刊”[17]。事实上,《资料》所设专题为4个,涉及学科(专业)100多个,转载文献来源于3000多种报刊(当时)。这些错误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作者研究的草率,另一方面反映了编辑没有认真审阅。

2.3.4 类比上不恰当 如有作者认为:“中文报刊中的系列出版物如《专利文献通报》、《国外科技资料馆藏目录》、《中文科技资料目录》等远不如《资料》出版物的体系庞大。国外的一些出版物系列,如俄罗斯的《文摘杂志》系列、英国德温特出版公司的《世界专利索引》等,也都稍逊《资料》的庞大出版物体系。”[15]事实上,《资料》转载的文献主要来源于人文社会科学类报刊发表的文献,是对一次文献的重新编辑出版,虽然设了几个专题,涉及100多个学科,但“不包括所有的学科”[18],因而称不上体系庞大;《专利文献通报》、《世界专利索引》等检索工具是一种专业索引,与《资料》没有可比性。而上海图书馆出版发行的《全国报刊索引》,不论是在收录数量还是在检索途径上,都比任何一种索引强。

3 《资料》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对《资料》的研究还在继续,但极少有理性声音,更没有看到《资料》从非网络环境进入网络环境后的变化,没有意识到《资料》的出版和订购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1)纸本《资料》系列专题与电子《资料》系列专题的名称和数量不一致 前者包括:哲学政法类、经济管理类、教育类、文史及其他类,后者包括:政治学与社会学类刊、法律类刊、哲学类刊、教育类刊、文学与艺术类刊、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类刊、历史类刊、文化信息类刊、其它类刊。这就使得《资料》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

(2)对一稿多投的文献也转载 如《民族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困难及对策》(吴家良)分别发表于《创造》1999年第7期和《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特点、管理和利用刍议》(于广钧)分别发表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9年第2期、《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9年第3期和《山东图书馆学季刊》1999年第3期。如果说这些一稿多投的文章是“优秀论文”,那么,其原发期刊是否都是优秀期刊呢。这样做,是容忍一稿多投行为的表现,令人不齿。

(3)题名著录不完整 如刊登在2008年1月23日《中国证券报》上的一篇文章,原题名是《心理释压:职场人士必备“功课”》(王冰洁),但《资料》只著录副题名《职场人士必备“功课”》。

(4)刊名变更频繁 如2001年改名的《青少年导刊》,2000年名称为《青少年研究》,1998年则为《中国青少年研究》,1997年以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明清史》、《先秦秦汉史》在1994年合并为《中国古代史》等。频繁的改名给期刊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麻烦。

(5)停刊多 笔者从中心网站“期刊出版”导航调查发现,目前已停刊12种:《港澳特区行政与社会》、《海外法学》、《台、港、澳经济》、《海外管理学》、《海外贸易》、《海外财政与金融》、《环球工商》、《经济政策信息》、《中外经贸信息》、《小学各科教与学》、《舞台艺术》、《都市文萃》。停刊的原因也许与著作权有关,或与发行量少有关。

(6)订价高 以2003年为例,110个分册平装本全年订价是9477.2元,合订本全年订价为11337.30元,而《资料》全文数据库(系列光盘)1995—2003年全套数据9800元,单年度的数据库定向制作光盘也需2500元[19]。目前,《资料》全文数据库1995—2012年的订价为29万元,接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0万元的订价。纸本《资料》的订价也是水涨船高。

(7)侵犯作者著作权 目前,出版的期刊一般都会在版权页上反映作者的权利。例如,《国家图书馆学刊》在版权页上注明:本刊已被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因此,文章的转载是要征得原发期刊编辑部或作者同意,并支付相应的稿酬。但由于原发期刊编辑部或作者将文章被《资料》转载看作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因而对著作权也就不屑一顾了。

4 结 语

由于《资料》是非网络环境下的产物,其功能也从过去的检索和阅读功能演变为现在的检索和评价功能,获取原文不再需要依赖《资料》;又由于《资料》的质量并不像一些作者所描述的那样十全十美,在价格上也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在图书馆普遍引进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情况下,《资料》的特点和作用已丧失殆尽。目前人们过分强调它的评价功能,但与SCI、EI一样,存在诸多负面影响[20]。

从报刊中筛选已发表的文献再重新编辑、排版、印刷、发行是对资源的重复建设,即使价值再大,也不过是一次文献,避免不了资源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图书馆经费本来就非常有限,再花钱购买与原发期刊和数据库重复的文献,是缺乏理性的。中心要在网络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发展思路,可以利用期刊数据库的强大功能,从多个角度分析相关主题文献的影响力或学科发展态势,以供读者参考,但无需再转载全文,更不能以专家的观点确定所谓“优秀论文”,一切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使人们心服口服。

[1]陶新宇《.人大复印资料》及其系列数据库的特点和功能[J].现代情报,2004(11):180-181.

[2]周晓英,余隽菡《.复印报刊资料》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作用[J].情报资料工作,2008(5):8-11.

[3]人大书报资料中心[EB/OL].[2013-04-28].http://ipub.zlzx.org/.

[4]“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版)[EB/OL].[2013-04-28].http://www.zlzx.org/files/otherFiles/acdemic201201.pdf.

[5]刘 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功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65-67.

[6]赵丹群《.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评价功能[J].情报资料工作,2008(5):12-14.

[7]李玉进.引文分析存在问题的再认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60-62.

[8]赵 岩.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研究十年综述[J].山东图书馆学季刊,2002(3):11-14.

[9]杜维芝.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功能[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1(1):96-97.

[10]戴 强《.复印报刊资料》的特点和作用[J].图书馆杂志,1986(3):53-54.

[11]张凤琴《.人大复印资料》的特点和作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0(4):64-66.

[12]张春梅,柯碧云.浅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特点与开发利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88-91.

[13]梁 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特点及开发利用[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102-105.

[14]宫 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J].丹东师专学报,1996(3):96-97.

[15]陶 炼,张春梅,柯碧云.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6(5):52-55.

[16]赵 芳,任 红,罗忠凤.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情报价值[J].河北科技图苑,1997(2):41,26.

[17]蔡莲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魅力新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9(2):40-42.

[18]杨一琼.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几点看法[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1):67-69.

[19]赵宇宏.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系列刊的评估和建议[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2):50-51.

[20]张维平.对SCI的再认识:SCI存在的问题及其负面影响[J].图书情报知识,2003(6):61-62.

猜你喜欢
报刊资料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百强报刊
期刊问答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